《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docx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docx(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第一篇: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外表积教学反思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外表积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通过生活实际引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爱好,从一个涂漆问题来引入本节课,假如能够说买多少油漆合适,就会使学生更加体会数学是多么有用。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大部分是让学生小组探讨,然后上台展示,这样,就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言简洁,课堂处理比较到位。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板书不好,很乱。作图不规范,没有用直规作图。其次,在讲多面体绽开图时应当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归纳小结时,应当更全面。第三,求外表积时,应当要讲有关于割补法的应用,
2、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这次的讲课,我学习了许多的东西,对于自己的书写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改良,感谢各位领导的指导和训诲,使我深深的感到自己在成长。 其次篇:柱体、锥体、台体的外表积和体积教学设计 范例:以新课标教材人民教化出版社A版(2004年)必修2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外表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探讨,驾驭柱、锥、台的外表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体的体积,并且熟识台体与柱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育学生空间想象实力和思维实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阅历几何体的侧面绽开
3、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态。 (2)让学生通过比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者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培育学生通过化归解决问题的实力和意识,体验合情推理的方法和作用。(在解决后面的问题时能主动用化归思想。)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风光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实力的影响,从而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2)培育学生质疑的意识,以促进学生思维严谨性的形成。(学生并不习惯于质疑,可以通过老师的质疑逐步引导,培育理性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些直观的对简洁几何体的相识,理性思维还不很成熟,所以在实际教学时,要使学生
4、对已有学问阅历的相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内容是中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的相识在理性方面有所提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驾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因此本节内容特别重要。 2本节主要内容 该部分内容中有一些是学生熟识的,比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外表积和体积。其他空间几何体一般棱柱、棱锥、棱台和圆台的外表积、体积问题是本课时要解决的。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已有的学问进行再相识,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想化归的思想,总结出一般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类比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思路,通过化归解决问题,深化对
5、化归、类比等思想方法的应用,这也是学习下一章内容时要用的基本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用相像三角形求得线段的长,这是本课时的难点。特别是对于基 1 础比较好的学生,假如要完成教材旁白中所说的证明棱台的体积公式,其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因此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教学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外表积和体积计算,培育学生通过化归解决问题的实力和合情推理的实力。 教学难点:台体的外表积与体积公式推导,以及“特殊到一般相识规律和“创建条件促成事物的转化思想在推导公式过程中的渗透与应用。 4课时要求:2课时 四、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子,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6、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学中要“以人为本,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问获得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五、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球、棱柱、棱锥、台体的外表积和体积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而且,新课程的编排体系是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也即在本课时学习之前学生对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尚无理性认知,所以,在本课时学习过程中最好通过直观感知、合情推理的方式绽开教学。 六、教学环境 本课时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再现性的,因此必需借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前将需要再现的图形准备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前制作一些由一个棱柱切开成3个棱锥的模具,上课后供学生操作
7、运用。 七、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学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我们了解了空间几何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从中反映出一个思想方法,即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互化,尤其是空间几何体问题向平面问题的转化,这种化归的思想方法将贯穿立体几何的探讨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应当重视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 (设计意图:挖掘旧学问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得隐性学问显性化,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本课时探讨的是柱体、锥体、台体的外表积与体积。空间几何体的外表积是几何体外表的面积,即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是几何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问题1
8、1试着完成下表1中你会的部分。 (2)比较表11和表12中空间几何体的侧面积与外表积你完成的部分,是否蕴涵着上述化归思想,并请具体给出阐释。 2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1)到达关心学生复习扫清学习障碍、同时了解学生基础的目的。通过完成(2)进一步明确化归思想方法,为后继解决问题供应思路。) 活动方式: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老师利用展台展示学生完成的状况,讲评纠错。 表1-1部分平面图形的面积 表1-2部分空间几何体的外表积与体积 预设的结果:学生可以完成表12中正方体、长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圆柱、圆锥的侧面积、外表积和体积。 3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明确其中蕴涵的空间几何体问题可以转化为平面几
9、何问题求解的化归思想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时,第一步是要得到空间几何体的绽开图;其次步是依次求出各个平面图形的面积;第三步将各平面图形的面积相加即可。 实际状况:学生在写圆锥的侧面积时因为对扇形面积公式中字母含义认知不清,所以出现错误。于是对比表1l进一步解决了利用弧长和半径表示的扇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又利用扇形面积公式求得圆锥的侧面积。 在基础比较差的班级上课时,学生只能写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 学生计算正方体、长方体的外表积时由于熟识并没有绽开,而是干脆计算求解,但是在回答下列问题“是否蕴涵有上述化归思想?时学生还是能很清楚地说明的。 备用图 图21 正方体及其绽开图 图22 长方体及
10、其绽开图 图23 圆柱体及其绽开图 图24 圆锥及其绽开图 问题2 (1)类比上述求法,利,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完成练习1和练习2; 机动练习1 如图25,已知三棱锥SABC的棱长为a,各面均为等边三角形,求它的外表积。 4 图25 图26 机动练习2 如图26,四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方形,边长分别是8 cm和14 cm,侧棱长都是5 cm,求它的侧面积。 (2)思索如何求出随便一个棱柱、棱锥、棱台的外表积?它与哪些平面图形有关系?之后在表22中写出求这几类空间几何体的外表积的思路。 (设计意图:稳固已有方法。具体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先,具体问题可以缩短学生进入解题状态的时间, 同时通过具体
11、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切实的感受,供应了推广的基础。) 活动方式: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沟通点评。 预设的结果:先完成练习1和练习2,之后抽象得出一般解法。 实际的状况: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比较顺畅,几乎不存在问题,但是实际计算时出 1a3a现了问题,表如今计算正三角形的面积时出错:, 于是求得最终结果23a2,还 222有学生的计算结果是23a;计算梯形的面积时出现的错误是:错认为5是梯形的高。在练习2中只要求计算梯形的侧面积,但是有学生并没有认真审题,照旧计算全面积。 回答如何计算棱柱、棱锥、棱台的侧面积、外表积时学生的思路都没有问题。 问题3 类比上述方法,求圆台的侧面积和外表积,数据如图27
12、所示。 图27 圆台体及其侧面绽开图 (设计意图:稳固已有方法,解决新问题。) 5 活动方式: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探讨,形成正确的解题步骤。 预设的答案:(略) 实际的状况:学生的思路没有问题,但是具体的计算有问题,表如今两个方面:第一是不能选择引入简洁的变量,比方有学生设OB=l,使得计算困难;其次是根据三角形相像列 rOA式时出错,比方有学生列出的比例式是=等。 rl 针对上述状况实际教学时,将学生写的解答过程在展台上展示,通过提问“对应边是谁,订正错误。 问题4 将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分别改写为:V正方体=a3=a2a=S底h,其中h=a;V长方体=abc=abc=S底h,其中h=a。
13、据此猜测棱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已有学问阅历获得一般的结论,培育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和习惯。) 预设的答案:V棱柱=S底h,其中h表示棱柱的高。 实际的状况:比较顺当地完成。 问题5 根据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猜测棱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已有学问阅历获得一般的结论,培育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和习惯。) 1 预设的回答:V棱锥=S底h,其中h表示棱锥的高。 3实际的状况:比较顺当地完成。 问题6 我们知道等底同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类比这个结论针对三棱锥你能得到什么猜测?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根据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将平面几何中的结论在空间进行推广的意识和实力,
14、为完成下面的任务做准备。) 活动方式:学生独立思索,完成猜测,必要时老师予以关心。 预设的答案:假如两个三棱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棱锥的体积相等。 实际的状况:在学生基础较好的班完成得比较顺当,在基础较差的班完成得比较困难,学生不能将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面积与空间中的三棱锥、体积联系起来。 1问题7 你能利用上述猜测说明V棱锥=S底h吗? 36 图28 (设计意图:虽然此处还不能进行理论的论证,但是在猜测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说理,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 预设的活动方式:展示操作,由老师利用模型或图428进行说明。 实际状况:都是学生完成的。(在学生基础较差的班级实际教学
15、时没有进行到这里。) 学生不擅长变更方向换角度看问题。学生在说明图28中三棱锥1与2的体积相等选择的底面是DABC,顶点是点A和点B。这样的选择能干脆说明底面积相等,但是就目前的几何学问还说明不了高相等,虽然学生说明了如何做高。又有学生说明时选择的底面分别是DAAB和DABB,顶点是C。这个选择比较简洁理解,但是还不够直观,或许是因为手头没有模具的缘由,后来在老师的提示下将两个三棱锥“扳倒,使得DAAB和DABB所在的面 着地,那么顶点重合高相当,而不需要从顶点到底面做高,既直观又避开了没有学过的学问。 问题8 类比棱台、圆台侧面积的求法,你能解决求棱台、圆台体积的问题吗? 如何求?如图29,
16、设圆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为S和S,高为h,试求其体积。 图29 预设的答案:转化为棱锥、圆锥的体积差问题求解。 活动方式:学生独立思索完成。 预备的解决过程(以圆台为例):如图29,设OO=x,上、下底面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圆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为S和S。 7 S因为xr=x+hrp=S SSp所以x=hS S-S11111所以V台=S(h+x)-Sx=Sh+Sx-Sx 333331111hS=Sh+(S-S)x=Sh+(S-S)3333S-S 111=Sh+(S+S)hS=h(S+SS+S) 333 实际状况:学生只给出思路,具体的计算课后完成。 机动练习3 看图填空 机动练习4 四棱台的
17、上、下底面均是正方形,边长分别为3 cm和5 cm,高是6 cm,求此棱台的体积。 图210 8 (设计意图:检验教学效果。) 实际状况:在课堂上没有做这两个练习。 问题9 结合圆柱、圆锥及圆台的结构特征,再视察它们的外表积公式、体积公式,你能觉察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从运动转变的观点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预设的答案: 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际状况:只完成了外表积之间的关系。由于棱台的体积公式没有在课堂上推导,所以没有要求学生思索体积之间的关系。 问题10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从数学学问、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阅历等方面谈谈。(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哪
18、些疑问或者质疑? (设计意图:问题(1)是引导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 问题(2)引导学生对合情推理过程进行质疑,培育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新颖心,为第五章的学习埋下伏笔。) 活动方式:学生独立思索,汇报沟通。 实际状况:学生能小结出化归的多种途径,但是谈到质疑,学生只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讲棱台的体积怎么求。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为什么没有讲?学生能类比解决。 学生没有其他质疑,于是老师提出问题: (1)为什么计算圆台的侧面积时可以用两个三角形相像?学生说根据定义圆台的两个底面 9 平行。老师进一步追问:两底面平行就能推出两直线平行吗?并举出反例进一步激起学生的
19、疑问。 (2)做三棱锥的高是从一点向平面做垂线,你怎么确定这条线是垂直的? 这些问题都需要到下一章才能解决。 八、目标检测作业 作业:P27练习,习题13A组1,2,3。 (设计意图:初步运用公式解决问题。设计理念: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长、联结和必要补充,而不单是仿照训练。) 九、教学反思 1.以探讨方法及学生的认知进展规律为主线,旨在发挥数学的教化功能 根据上述的设计思路,这一节2课时的划分方法是:第一课时探讨柱体、锥体、台体的外表积,及教材中的例1;其次课时,解决教材中的例 2、例3及相关的公式应用问题,之后完成对球的外表积与体积的学习。 这个设计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充分的实现,学生从一
20、起先对“化归思想的生疏,不知道该如何说明“类比,及化归的具体方法,可见他们已经能将之显性化。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当比较清楚立体几何初步学习的基本思路,对后继的学习有关心。 2留意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说明探讨方法 在实际教学时,引导学生回忆本章前面学习了哪些学问,其中蕴涵着什么数学思想。通过复习揭示了具体学问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这是本课时的核心思想,它贯穿本课时教学的全过程,很好地发挥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3留意学生的已有学问阅历的作用,并力求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得学生相识再上一个层次;留意设计与生成的有机结合 在学生基础较差的班级上课时,确实困难,因为有学生连正方体、长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都写不对,
21、更不用说写出圆柱、圆锥的外表积与体积了。怎么办? 落实与完备不行兼得时选择“断臂维纳斯之美。于是在课堂上“就地卧倒,和学生一起填写表格,一点一点地落实,并且是看着学生把该填的都填上,否则这一节课就只能是“老师讲课了。在这一节课上没有依据预设的完成任务,但是学生是有收获的,听课老师也是有收获的。听课老师说听了这节课后要写文章“一般班学生数学缺乏爱好,问题出在哪里?或者“如何真正针对一般班学生数学缺乏爱好,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学生“感觉收获特别大!“整节课,学生在一种快乐而又惊慌(他们怕被提问但又想被问)的思索中,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留意学生的参与,并且是思维层面的参与,并通过环环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