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构造地貌》PPT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活动构造地貌》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动构造地貌》PPT课件.ppt(1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第二章 活动构造地貌 活动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指在构造影响下形成的地貌,又称为内力地貌。构造地貌的分级: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包括大陆和大洋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包括大陆和大洋两大单元。两大单元。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大陆或大洋内的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大陆或大洋内的大型地貌(如:大陆的褶皱山系、裂谷,大型地貌(如:大陆的褶皱山系、裂谷,大洋的洋中脊、大洋盆地等等)。大洋的洋中脊、大洋盆地等等)。上述的两级地貌,都是在内力为主的上述的两级地貌,都是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可称为活动(动态)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可称为活动(动态)构造地貌。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规模最小,
2、是叠加在大地构造地貌之上的中小型地貌,如褶皱山系中的背斜和向斜褶曲地貌,大洋盆地中的海盆和海岭等。它们主要是地质构造被外力作用剥露的结果,因此是“静态”构造(如岩性、地质构造)的消极反映者,故可称为“静态”构造地貌。1、全球构造地貌一、大陆大陆占全球面积29.2。其内部高差很大,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4.43m),最低点为约旦河谷地的死海(-416m),大陆的平均高度为875m。山地 丘陵 平原海拔 500m 500m 200 200 500m 500m 200m 200m 0m 0m面积47.82 47.82 26.8 26.8 24.85 24.85 0.53 0.53 二、大洋大洋占全
3、球总面积70.8。分为大陆边缘和洋底两部分: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带,水深0 2500m3000m;洋底则是指水深2500m3000 6000m 以下的大洋底部。洋底的高差更大,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为-11034m,平均水深为3800m。三、大陆与大洋成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综合了大洋和大陆的地质研究资料发展而来,所以又称为“全球构造理论”,是当今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说1、大陆漂移说的起源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A.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魏格纳 魏格纳1880 1880 1930 19302、大
4、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在大约在大约2.52.5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地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构成一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围绕它的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围绕它的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此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此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作用,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直至形成今天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直至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大西洋、印
5、度洋、北冰的海陆分布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的残余。则是泛大洋的残余。3、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大陆轮廓相吻合:如大西洋两岸的南大陆轮廓相吻合:如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古生物群、古气候的分布:如南美
6、、古生物群、古气候的分布:如南美、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同样有石炭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同样有石炭二叠纪冰川遗迹分布,但中生代后则明二叠纪冰川遗迹分布,但中生代后则明显不同。显不同。4、大陆漂移说的致命缺陷大陆能漂浮吗?大陆能漂浮吗?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如果地温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如果地温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这是违反物理定律的;这是违反物理定律的;大陆能漂移吗?大陆能漂移吗?即驱动机制问题。即
7、驱动机制问题。魏格纳认为地球自魏格纳认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5、大陆漂移说的复活岩浆在冷却成岩过程中,含铁矿物在岩浆在冷却成岩过程中,含铁矿物在某个温度值开始获得磁性,该温度值称为某个温度值开始获得磁性,该温度值称为居里点居里点;如磁铁矿的居里点为;如磁铁矿的居里点为600 600;磁性矿物获得磁性时,会按当时的地磁性矿物获得磁性时
8、,会按当时的地磁场定向,并在岩石中将其磁性方位保存磁场定向,并在岩石中将其磁性方位保存下来,称之为下来,称之为天然剩磁(天然剩磁(NRMNRM);用精密仪器测定岩石中天然剩磁的方用精密仪器测定岩石中天然剩磁的方向和强度,就可以知道岩石形成时的地磁向和强度,就可以知道岩石形成时的地磁南极、北极的地理座标位置。这就是南极、北极的地理座标位置。这就是古地古地磁学磁学的研究内容。的研究内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古地磁学研究成果在同一大陆中,不同地质年代的磁极位置在同一大陆中,不同地质年代的磁极位置不同,其连线呈一平滑曲线,称为古地磁极不同,其连线呈一平滑曲线,称为古地磁极游移轨迹;游移轨迹;在不同大陆中,
9、同一年代的岩石磁极位置在不同大陆中,同一年代的岩石磁极位置也不同,即每一块大陆都有一条地磁极游移也不同,即每一块大陆都有一条地磁极游移轨迹,并最终都交汇于现今的磁极位置;轨迹,并最终都交汇于现今的磁极位置;结论:由于地磁极不可能远离地球的转轴结论:由于地磁极不可能远离地球的转轴(或地理极)作大范围的迁移,上述(或地理极)作大范围的迁移,上述、测定的结果只能说明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测定的结果只能说明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二)海底扩张说2、海底扩张说的论证洋中脊与热异常;盖奥特(Guyot)的成因;洋脊磁异常条带的分布;洋底岩石和沉积物的年代;震中的空间分布形式。(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
10、的基本论点2、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扩张型板块边界: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在大陆上为裂谷带;边界两侧板块受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地幔物质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这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汇聚型板块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这种边界一般分布在大洋中,边界两这种边界一般分布在大洋中,边界两侧板块发生相互剪切、水平错动。侧板块发生相互剪切、水平错动。在海洋探测时,发现大洋中脊被一系在海洋探测时,发现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垂直洋脊走向的横断层所切断;这些横列垂直洋脊走向的横断层所切断;这些横断层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断层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
11、面发生水平错动,威尔逊称之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为转换断层。它与平移断层的不同点,在于断层两它与平移断层的不同点,在于断层两侧在洋脊之间的位移是相互错动,而在洋侧在洋脊之间的位移是相互错动,而在洋脊外侧的位移都是同一方向的。脊外侧的位移都是同一方向的。3、板块的划分1968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将全球岩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只有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只有太平洋板块
12、几乎全是海洋,其余五个既包括大块陆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五个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地,又包括大片海洋。板块的划分不受陆地和海洋的限制,只板块的划分不受陆地和海洋的限制,只根据板块边界而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板根据板块边界而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板块的划分越来越细,板块数量越来越多。块的划分越来越细,板块数量越来越多。四、全球构造地貌的演变2、大地构造地貌 一、大陆区1、褶皱山系规模最大,地势最高的山体;山体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极其强烈;山地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速度快,火山及地震活动频繁和剧烈。世界三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2、断块山在原来稳定的板块内部,因新
13、构造断裂活动,使一些断块强烈上升而形成了断块山,如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泰山、庐山、燕山等;山体两侧或四周出现断裂带及断层崖,山体形态呈地垒式或掀斜式;山地层状地貌(多级夷平面)发育。3、褶皱断块山其发育经历过两个阶段:先在古生代以前因板块碰撞而形成褶皱山,后在中生代以后因断裂活动再上升为断块山。例如:天山、阿尔泰山、秦岭、阿帕拉契山、乌拉尔山等。山体断裂升降活动强烈;山体高大,多呈地垒状山系,山间多断陷谷地和盆地;断层地貌及层状地貌明显。4、断陷谷和断陷盆地断陷谷及断陷盆地是因地块周边出现断层并发生沉陷而成,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活跃的板块内部,常常与断块山或褶皱断块山相伴生。如汾
14、、渭河谷,云南洱海、江西鄱阳湖等。断陷谷多呈长条形,而断陷盆地多为菱形、楔形、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剖面多呈槽形的地堑构造或簸箕形的半地堑构造。5、大陆裂谷大陆裂谷是陆地上最大的地堑式断陷谷,如东非大裂谷、贝加尔裂谷、莱茵裂谷、加利福尼亚裂谷等。裂谷宽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长可达数千公里。东非大裂谷规模最大。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岩浆活动也很强烈;构造复杂,沉积厚度大;地热值呈正异常值。二、大洋区根据大洋的地形及其构造特征,大洋可分大陆边缘和洋底两大地貌单元。(一)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架宽阔,极少火山地震,沉积物厚度大。大陆架宽阔,极少火山地震,沉积物厚度大。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安
15、第斯型:垂直高差安第斯型:垂直高差10km10km,宽,宽 100km100km,大陆架和海岸平原狭窄,火山地震频繁;大陆架和海岸平原狭窄,火山地震频繁;东亚型:由海沟、东亚型:由海沟、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大陆边缘可宽达成,大陆边缘可宽达 1000km1000km,火山地震频繁。,火山地震频繁。1、大陆架 大陆架是指被海水淹没的大陆延伸部分,又称陆棚。水深一般 200 m,全球平均约 130m,这深度相当于第四纪冰期的最低海面的深度。地形平坦,坡度小(平均坡度仅 0.1)。稳定大陆边缘的大陆架宽度大,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架宽度小,全球平均宽约 70km。旧金山附近海底地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活动构造地貌 活动 构造 地貌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