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和分析fdye.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统计和分析fdye.ppt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统计和分析课程串讲经济统计和分析课程串讲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陈宇学陈宇学1串讲内容串讲内容一、经济统计基本概念一、经济统计基本概念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内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分析生产总值统计分析三、国民收入统计和分析三、国民收入统计和分析四、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四、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五、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五、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2六、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六、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物价指数经济物价指数七、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七、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八、景气和经济周期统计分析八、景气和经济周期统计分析九、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九、经济增长统计
2、分析、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竞争力评价和分析3一、经济统计基本概念一、经济统计基本概念1 1、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和经济统计。统计。2 2、统计总体、标、统计总体、标志、变异和变量志、变异和变量(统计指标)。(统计指标)。3 3、集中趋势和离、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散趋势。4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内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分析生产总值统计分析1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2 2、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国民经济核算原则。3 3、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4 4、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统计方、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统计方法。法。5 5、国民净福利。、国
3、民净福利。52.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英文简称英文简称SNASNA(System of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National Accounting),),是运用是运用统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和说明。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统描述和说明。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管理服务。62.2 2.2 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国民经济核算原则1 1、市场原则、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确定国民经济核算的从市
4、场出发,确定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分类和账户划分等。凡是为范围、分类和账户划分等。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均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均应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应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2 2、所有权原则、所有权原则根据所有权的归属确定统计范围。根据所有权的归属确定统计范围。73 3、三等价原则、三等价原则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原始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最终)或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最终)支出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下的总支出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下的总量平衡关系。量平衡关系。4 4、核算统计原则、核算统计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现行价格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现行价格原则。原则。82.3
5、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概念: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总量。三个角度的理解:三个角度的理解: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总量;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总量。92.4 2.4 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统计方法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统计方法1、生产法、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门的中间
6、消耗2、分配法(收入法)、分配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盈余产业部门营业盈余或各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机构部门固定资或各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机构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机构部门生产税净额各机构部门营产折旧各机构部门生产税净额各机构部门营业盈余业盈余3、支出法(最终产品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102.5 国民净福利国民净福利国民净福利是对国民净福利是对国内生产总国内生产总值的修正。值的修正。考虑
7、生产与环境的关系考虑生产与环境的关系考虑劳动与闲暇的关系考虑劳动与闲暇的关系国民净福利净增加值为国民净福利净增加值为改善环境资源的质量的投入改善环境资源的质量的投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得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得到的产出虚拟的闲暇时间内的产出虚拟的闲暇时间内的活动价值的活动价值11三、国民收入统计和分析三、国民收入统计和分析1 1、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收入净额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2 2、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3 3、分析评价我国收入分配关、分析评价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的演化情况和发展趋势。系的演化情况和发展趋势。123.1 3
8、.1 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收入净额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财产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来收入净额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净额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净额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经常转移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支出经常转移总支出 经常转移内容种类众多,经常转移内容种类众多,一般归纳为一般归纳为收入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和其他经收入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和其他经常转移常转移三大类。三大类。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经常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转移
9、总收入净额133.2 3.2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洛伦茨曲线实际收入分配实际收入分配曲线,横坐标曲线,横坐标表示按收入从表示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累低到高排列累计家庭户数百计家庭户数百分比,全部为分比,全部为100%100%;纵坐标;纵坐标表示对应的累表示对应的累计收入百分比,计收入百分比,全部为全部为100%100%。ABO P100%I 100%C 洛伦茨曲线示意图洛伦茨曲线示意图14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测算表明,大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测算表明,大多数国家的基尼系数都是在多数国家的基尼系数都是在0.20.2到到0.60.6之间。经济学家根据经验和分
10、析对基之间。经济学家根据经验和分析对基尼系数的区间作了如下判断:尼系数的区间作了如下判断:基尼系数低于基尼系数低于0.2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均,0.20.30.20.3为相对平均,为相对平均,0.30.40.30.4大致合理,大致合理,0.40.60.40.6显示收入分配差显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距过大,0.60.6以上则表明收入分配严重以上则表明收入分配严重向一部分人倾斜。向一部分人倾斜。153.3 3.3 分析评价我国收入分配关分析评价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的演化情况和发展趋势系的演化情况和发展趋势1978年年1984年:既增长又平等阶年:既增长又平等阶段段1985年年1
11、989年:既不平等又不增年:既不平等又不增长阶段长阶段1989年以后:增长但收入不均等阶段年以后:增长但收入不均等阶段16四、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四、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1 1、理解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理解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2 2、消费率、储蓄率和恩格尔系数、消费率、储蓄率和恩格尔系数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3 3、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174.1 4.1 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最终消费是指当期居民消费和公共最终消费是指当期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中所使用
12、的货物和服务,由居消费中所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由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两部分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两部分组成。由于考察标准不同,最终消组成。由于考察标准不同,最终消费有两种统计概念:一是最终消费费有两种统计概念:一是最终消费支出(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支出(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二是实际最终消费(以消费对象的二是实际最终消费(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实际获得为标准)。184.2 4.2 消费率、储蓄率和恩格尔系消费率、储蓄率和恩格尔系数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数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总收入储蓄率储蓄总额储
13、蓄率储蓄总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194.3 4.3 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消费需求可支配收入消费需求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消费倾向20五、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五、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1 1、积累统计的内容以及国民资产、积累统计的内容以及国民资产的含义和基本分类。的含义和基本分类。2 2、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费、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费用结构和区域结构。用结构和区域结构。3 3、投资拉动系数和投资弹性系数。、投资拉动系数和投资弹性系数。2
14、15.1 5.1 积累统计的内容、国民资积累统计的内容、国民资产的含义和基本分类产的含义和基本分类国民经济活动中资产负债存量由期初国民经济活动中资产负债存量由期初到期末所发生的变化构成到期末所发生的变化构成积累统计的积累统计的内容内容。国民资产国民资产是经济资产,它由各机构单是经济资产,它由各机构单位个别所有,用于获得经济利益的实位个别所有,用于获得经济利益的实体或法律契约被称为经济资产。经济体或法律契约被称为经济资产。经济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国民资产的基本分类国民资产的基本分类是非金融资产和是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金融资产。225.2 5.2 固定资产投资
15、的部门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费用结构和区域结构费用结构和区域结构1 1、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2 2、固定资产投资的费用结构:按费用组成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费用结构:按费用组成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投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投资费用和其他投资费用。工业化初期阶段,设费用和其他投资费用。工业化初期阶段,设备投资费用比重在备投资费用比重在30%30%左右,中期为左右,中期为40%40%左右,左右,后期为后期为50%50%以上。以上。3 3、固定资产
16、投资的区域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分布。例如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分布。例如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分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分布245.3 5.3 投资拉动系数和投资弹性系数投资拉动系数和投资弹性系数投资拉动系数:一定时期投资需求增量投资拉动系数:一定时期投资需求增量与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反映经与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反映经济增量中投资增加所起的拉动作用。济增量中投资增加所起的拉动作用。20022002年按支出法计算的投资率为年按支出法计算的投资率为39.4%3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7、占资占GDPGDP的份额超过的份额超过41%41%。20032003年投资率为年投资率为42.7%42.7%,全社会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定资产投资占GDPGDP的份额超过的份额超过47%47%,2004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资占GDPGDP的份额预计将超过的份额预计将超过50%50%。投资增长对投资增长对GDP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高。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高。19981998年,投资增长年,投资增长对对GDPGDP增长的贡献率为增长的贡献率为30%30%,20032003年这一比率上升到年这一比率上升到55%55%。投资弹性系数:是投资弹性系数:是GDPGDP增长
18、速度与投资增长速度与投资需求增长速度之比,即投资增长一个百需求增长速度之比,即投资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数。分点带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数。25六、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六、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物价指数国民经济物价指数1 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2 2、我国国际收支问题研究。、我国国际收支问题研究。3 3、我国利用外资的统计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统计分析。4 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含义。投资价格指数的含义。5 5、通货膨胀效应的统计分
19、析。、通货膨胀效应的统计分析。266.1 6.1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一国一国在一在一定时定时期内期内对外对外经济经济往来往来收支收支的系的系统记统记录。录。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经常项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部分组成。资本目和资本项目两部分组成。资本项目分为资本往来项目和储备资项目分为资本往来项目和储备资产增减变动项目,另外考虑到国产增减变动项目,另外考虑到国际收支统计的特点,又特别设立际收支统计的特点,又特别设立了了“错误与遗漏错误与遗漏”项目。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经常项目经常项目资本往来项目资本往来项目错误与遗漏错误与遗
20、漏储备资产变动额储备资产变动额276.2 6.2 我国国际收支问题研究我国国际收支问题研究 问题:问题:出口结构偏低出口结构偏低过量进口过量进口投资收益巨额逆差投资收益巨额逆差对策: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树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树立竞争优势。竞争优势。286.3 6.3 我国利用外资的统计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统计分析1 1、利用外资规模和结构的统计分析。、利用外资规模和结构的统计分析。2 2、利用外资效果的统计分析。、利用外资效果的统计分析。(1 1)利用外资对)利用外资对GDPGDP的影响。的影响。(2 2)利用外资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利用外资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3 3)利用
21、外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利用外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4 4)利用外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利用外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5 5)利用外资对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的影)利用外资对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响。29 6.4 6.4 四种指数四种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定时期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22、指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306.5 6.5 通货膨胀效应统计分析通货膨胀效应统计分析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通货膨胀与技术进步关系分析通货膨胀与技术进步关系分析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31七、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七、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1 1、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测算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测算方法、直接测算法。法、直接测算法。2 2、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的主要理论。、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的主要理论。3 3、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的选择327.1 7.1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测算方法、直接测算
23、法算方法、直接测算法1 1、间接测算法:、间接测算法:总供给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2 2、直接测算法:、直接测算法:从社会总供求运行的客观过程,即实物从社会总供求运行的客观过程,即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过程出发,从流量和存量两运动和价值运动过程出发,从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统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反映社会个方面统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反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运行过程的数量特征。它不总供给和总需求运行过程的数量特征。它不仅包括实际发生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统计,仅包括实际发生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统计,而且还包括未实现平衡的供给和需求总量的而且还包括未实现平衡的供给和需求总量的统计。统计。337.27.2产业结构
24、演化过程中的主要理论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的主要理论1 1、配第、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三产业移动。2 2、工业化阶段理论、工业化阶段理论工业结构演化理论。第一阶段为重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为工业结构演化理论。第一阶段为重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为高加工度化,第三阶段为技术集约化。高加工度化,第三阶段为技术集约化。3 3、霍夫曼定理、霍夫曼定理依据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25、的比值将工依据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值将工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5 5(11)、)、2.52.5(11)、)、1 1(0.50.5)和和1 1以下。以下。4 4、钱纳里的阶段理论、钱纳里的阶段理论按人均收入的变化范围,将经济结构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按人均收入的变化范围,将经济结构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三个阶段为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期。三个阶段为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347.3 7.3 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的选择1 1、主导产业理论、主导产业理论始于始于60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规律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起
26、飞理论。规律如下:由非耐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产业发展;从如下:由非耐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产业发展;从维持生活基本需求向中间需求进而向享受和发展性维持生活基本需求向中间需求进而向享受和发展性需求的产业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需求的产业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2 2、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的选择选择理论:选择理论:国际分工和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动态比国际分工和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动态比较费用学说。较费用学说。选择基准:选择基准: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产业生产率的增长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产业生产率的增长率、产业关联、产业动态比较费用。率、产业关联、产业动态比较费用。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主
27、导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产业的基础和素质、资产业的基础和素质、资本实力和资源多寡等等。本实力和资源多寡等等。35八、景气和经济周期统计分析八、景气和经济周期统计分析1 1、景气分析的工作步骤。、景气分析的工作步骤。2 2、景气循环统计指标。、景气循环统计指标。3 3、经济周期、古典经济周期和、经济周期、古典经济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周期。4 4、经济周期统计指标体系。、经济周期统计指标体系。368.1 8.1 景气分析的工作步骤景气分析的工作步骤1 1、数据的搜集和预处理;、数据的搜集和预处理;2 2、挑选景气指标;、挑选景气指标;3 3、计算景气指数;、计算景气指数;4 4、确定基准周期
28、;、确定基准周期;5 5、预测景气变动趋势;、预测景气变动趋势;6 6、设计和应用预警信号系统;、设计和应用预警信号系统;7 7、检验效果。、检验效果。378.2 8.2 景气循环统计指标景气循环统计指标景景气气循循环环统统计计指指标标同步经济指标同步经济指标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就业与工时指标就业与工时指标先行经济指标先行经济指标建筑业指标建筑业指标工业原材料和工业耐用品指标工业原材料和工业耐用品指标对工厂和设备的订货合同对工厂和设备的订货合同利润指标利润指标新企业建立和旧企业倒闭新企业建立和旧企业倒闭滞后经济指标滞后经济指标消费收入与支出消费收入与支出利率利率零售总额、制造业存货
29、零售总额、制造业存货388.3 8.3 经济周期、古典经济周经济周期、古典经济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期和现代经济周期在现代经济理论中,经济周期不是指某一经在现代经济理论中,经济周期不是指某一经济活动的波动特征,而是从国民经济活动整济活动的波动特征,而是从国民经济活动整体出发,说明总体经济活动中扩张过程与收体出发,说明总体经济活动中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交替变化的动态特征。缩过程交替变化的动态特征。国民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的扩张过程与收缩国民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的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交替称为过程的交替称为古典经济周期古典经济周期,相对水平即,相对水平即增长率的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交替称为增长率的扩张过程与收
30、缩过程的交替称为现现代经济周期代经济周期。398.4 8.4 经济周期统计指标体系经济周期统计指标体系1 1、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体系2 2、经济过程指标体、经济过程指标体系系3 3、经济领域指标体、经济领域指标体系系40九、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九、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竞争力评价和分析1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均衡、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均衡和适度经济增长率的概念。和适度经济增长率的概念。2 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体系。体系。3 3、中国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中国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题及对策。419.1 9.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均衡经济增长
31、、经济增长均衡和适度经济增长率和适度经济增长率9.1.19.1.1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国民财富国民财富的增加的增加生产力和生生产力和生产能力的增产能力的增加加国民经济生国民经济生产总成果的产总成果的增加增加429.1.2 经济增长均衡国民经济的长期均衡国民经济的长期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供给:国民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供给:国民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总需求:消费需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总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求和投资需求。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增长与劳动力增长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增长与劳动力增长的均衡;的均衡;劳动力技术装备
32、水平与生产技术条件变劳动力技术装备水平与生产技术条件变动的均衡。动的均衡。439.1.3 9.1.3 适度经济增长率适度经济增长率含义:含义:经济优化发展的经济增长率经济优化发展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要求:具体要求:1 1、增长率波动周期较长,波幅较小,能保、增长率波动周期较长,波幅较小,能保持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持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2 2、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和基本平衡;、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和基本平衡;3 3、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4 4、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5 5、保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保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449.2 9.2 国际竞争
33、力的概念和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指一个国家在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8 8大要素体系大要素体系和和4 4大要素体系大要素体系459.2.1 9.2.1 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8 8大要素体系大要素体系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8 8大要素体系大要素体系国国家家经经济济实实力力国国际际化化政政府府管管理理金金融融体体系系基基础础设设施施企企业业管管理理科科学学技技术术国国民民素素质质469.2.2 9.2.2 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4 4大要素体系大要素体系国国际际竞竞争争力力4 4大大要要素素体体系系经济运行经济运行政府效率政府效率企业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479.3 9.3 中国国际竞争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力的优势和劣势结合教材,根据要素体系结合教材,根据要素体系进行分析。进行分析。4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