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14篇.docx
《论语读书笔记1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书笔记14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读书笔记14篇论语读书笔记篇1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影响了中国,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并且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影响深远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每个星期的星期五下午,最后两节课是信息和论语阅读课,我觉得算是最放松的课了吧。信息课上完后,论语阅读课并不会让我感到有压力,老师带着我们读论语,释论语,析论语,并且结合日常生活。论语中大多都非常贴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适用至今。李荣浩的一首歌年少有为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是啊!假如我年少有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关于这句话都有自己深
2、刻的感受吧。在这硕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顽强。论语中有一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规划,可我们一介凡人有几个能做到这样的。但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年代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理想,平凡中亦可活出伟大。未来好像十分遥远,但作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样,他们每天也像我们一样。只是他们是拜孔子为师,主动向学;而我们现在大多是被动学习,疲于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非常的勤奋,而颜回是最勤奋的那个,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3、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觉得汗颜,那么恶劣的环境,能乐观相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颜回一半刻苦勤奋好学,我相信给我们肯定不会差,我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正在努力的同学们,众生皆苦,你也不能输啊。论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教会我们很人生的道理,多希望每个人在闲暇之余都能阅读阅读论语,学习学习前人的经验,这样或许就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论语读书笔记篇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的风度吗?“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n)语”,也有念成“论(l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第二声“论(l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绝对,念第四声“论(ln)语”时,“论”就是“讨论”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第二声“论(l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很多对话修改起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当然课本
5、上也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就应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此刻想想,这翻译的好扯哟,并且逻辑上也讲不通啊,谁说温习功课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啊!其实“时”在古代很少当“经常”讲,翻译成“适当的时机”更好,而“习”呢,翻译成“印证练习”更好,而不就是“温习”。所以,按傅佩荣的观点,这句话应翻译成“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美的人。“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
6、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朋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样,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阶级敌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还有同性恋的意思,此刻很多词都被用滥了。论语读书笔记篇3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的星星引导你去前进,而让我转变最大的就是一颗星,那个照亮了我生命的启明星论语。论语是孔子所说的话,每短短的一句话都有着很深刻的道理。有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等。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最社会,对世界,对现实之中的事情,还处于懵懂的时期
7、。我正处于人生的路口,不知从何处出发,也许,踏错一步就会进入那无底的深渊无法自拔,在当今社会中,有很多的诱惑,电脑、游戏、赌博、毒品都在危害着我们成长的环境。但从论语中我找到了方向,就像鱼蛋阿姨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在我来说,学习第一,我们正式学习的年龄,在正确的时间要做正确的事。张若虚在春江花日夜里树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生命是渺小的在茫茫人海中,人如一滴水。生命虽然很小,但我们还是需要规划的要有方向的。我也有了我的方向: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你会吗?我想说是了学习的时候了,学习是很重要的,学而第一,为自己的将来而打拼!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做人要正直,要有道德,讲道德,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是需要道德的。讲话为名,有礼貌。促进到的法治社会的发展。在论语中的不断探索,我发现我的心灵成长了很多。当然,在论语中不只是我说的这些,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虽然在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有不不同。但连古代人都明白的道理,你都做不到,你又怎样去面对现代社会呢了?连古代经典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借鉴。论语点亮了我的生命,让我感悟了成长。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启明星了么?论语读书笔记篇4论语是
9、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论语使我懂得了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在论语中有着许多孔子有关学习方法的名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学习,孔子认为学习,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可见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我也明白了学习不是表面上的敷衍,而是我们用心接受的一个过程,如果你学的是一个形式,是为了学习流程上的应付,那么就不能够感受学习时的快乐,甚至会很痛苦;如果我们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为
10、了解决学习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我虽然很辛苦,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心灵上的宁静。用心做到,过程也是风景。把学习的心得用在当下,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认同,岂不是一件令人很快乐的事吗?虽然我们离书本中那些淡泊心智、宁静而致远的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但至少可以永无止境的向着那个美好境界而不断努力。付出不要苛求结果,追求的过程才是一种享受生活的心灵美丽。同时对于学习方面,孔子还说过要“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学习新的知识,盲目向前学习。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复习,回顾学过的东西。在新学的同时也温习了。人的见闻十分有限,如果专门
11、靠记问之学,不可能掌握全天下的道理。要是常常温习平日所学的知识和日常见闻旧学。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世间万物也是如此,功夫下到了,便会明白人类的知识是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社会的发展是靠人们对知识循序渐近的掌握而不断发展。人们在学习前人智慧结晶的同时,得到新的体会,也就探索出新的道理。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预习,复习至今仍然是获得书本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知识、真理就是在反复的认识、实践中掌握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思考,边思考边学习。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
12、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遨游学海,曲径通幽,跋涉书山,让知识的能量伴我们成长何尝不是一种快乐。论语读书笔记篇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
13、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论语读书笔记篇6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
14、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
15、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诚然,谁都不
16、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论语读书
17、笔记篇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皇侃论语义疏本“説”字作“悦”。古喜説、论説同字,汉后増从“心”字别之。尔雅释诂:“悦,乐也,又服也。”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此章所言,归结为一个“悦”字,正是孔学之宗旨。学、习、朋、人,俱为“悦”字立说。末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与此形成呼应,“知命”对“不知而不愠”,“知礼”对“学而时习之”,“知言”对朋、对人。“知命”为总说,“知礼”、“知言”为分论;首章由分而总,意在发挥,末章由总而分,旨在归结。礼悦鬼神,言表心声,乐天知命,在在与
18、“悦”相关,全部论语似是要阐明:人生在世,唯悦可求,以悦为旨,何以能悦。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学门径在于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广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常人言富贵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为富贵,为何?富贵在外,难由自主,标准依人,难达目的,唯有依靠神灵,方可立定心神,以为富贵可期。死亡一样,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时,病夫寿延,壮夫早夭,求仙适以伤身而短命,健体恰至弱神而遏寿,事例太多,也许只有自杀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咙,所以有人说自杀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并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种方式,舍生取义,杀声成仁,或者就是为情
19、而死、赌气而亡、厌世而殇,缘于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范围。所以,求富贵不如从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后二者都直接表现为“中心悦服”;孔子正是深明于此,方有此章之言,说出“悦”为宗旨,又发明何以能悦;其弟子亦明此,故论语编次,开门见山亦卒章显志。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毛奇龄四书改错批评朱子把这里作实字的“学”误为虚字,也就是把名词误为动词,“学者,道术之总名以学道言,则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也;以学术言,则学正崇四术,凡春秋礼乐,冬夏诗书皆是也。此则学也。”不错,以“学”为“效”,可效善,可效恶,而所
20、谓后觉效先觉,于原文无有,纯为宋儒发挥。而“学”为“道术”,正是“时习”之内容,整理、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东西,遵学习之次第、守学习之时辰,无求富贵而“禄在其中”,无心虑死而生涯漫度。道术广博,人人可从所好,漫度人生,践生即为知生,得如此,不亦悦乎?不过,世运难免变迁,有时道术贬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质长存。学为圣人,世之变迁、毁誉莫动,不亦悦乎?所以,程郁庭虽然肯定“毛氏讥之是也”,但仍以为“以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为学,则精确不磨”。康长素也以学为学圣人,但目的不为明善复初,而为“时中”。“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则为升平太平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因时治学,“阖辟
21、往来莫不自在”,不亦悦乎?长素的发挥是更远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载之后,其乐何言?所以,很难说朱子、毛氏和康子哪个更能体会到论语此句之意,但无论哪个角度,一个“悦”字都在贯彻,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皆于此可见。白虎通辟雍引论语“朋友自远方来”,可证上句“学”为实词有据。郑康成注此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有说鲁论语作“有朋”,何晏论语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这里,“朋”实兼“同门”、“同志”二义,甚至更可引申为所有人。尔雅释诂“类,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类即同善,明清时各地有很多同善会,入会不以士绅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康长
22、素注“朋,群也”,曰:“恶独而贵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学愈高,其用愈远,圣人则合亿万世界,亿万年载之众生,咸从其教,尽为之朋。其朋无尽,其乐亦无尽也。”朱子、康子俱申圣人推己及人、远近信从之意,但一个重个人,一个重社会,一个重善,一个重用,圣人此句尽得发挥。不过,刘逢禄论语述何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有朋自远方来,倒不一定是名声大了,别人自来,而可能是“圣人无常师”和主动招朋唤友。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孔子最是仰慕大舜,其语当有招朋而朋至之意。有人以此句应礼记“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实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国数十年,何尝
23、不是舍己从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论“知言”。孟子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又周易系辞传中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故俱因孟子解而理解孔子的“知言知人”为“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说苑杂言载孔子曰:“以富贵为人下者,何人不与?以富贵敬爱人者,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众向之,可谓知时矣。”又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荀子非十二子:“言而当,知也,黙而当,亦知也,故知黙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可见,知言为知
24、道自己言语得当而得人。察言观色,智者能之,多言而类,唯圣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众,朋不远来,人不信从,自然是“无以知人也”,乐从何来?学而时习可以知礼,立己;朋自远来可见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悦之门径。觅此门径,我们来看此章总说。何晏解末句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有所不知”可以是不知学,也可以是不知我。孔颖达疏正是包含此二义。朱子集注取尹氏语:“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则“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学而我不愠,是不责全求备,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是知为学在己;前为立人,后为立己,“不愠”则全有之。孔子生当春秋之世,其时礼崩乐坏,道术少人循序应时而学,即学亦为富贵、霸强而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读书笔记 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