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孙权劝学实录.docx
《王君孙权劝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君孙权劝学实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王君孙权劝学实录“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开始,王老师就让学生读这句话。读完,王老师说,权的态度强硬,你从哪看得出?学生答:“不可不学。”接着,王老师让学生把“蒙辞以军中多务”变成“蒙曰”。学生回答后,王老师出示自己写的“蒙曰:军中多务,无暇,如何能学?”起课,王老师就是这样单刀直入,这样的简约风,实在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学习文言文,一般先疏通字词,因为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字词。但是,王老师没有,她直接进入阅读状态。本来也是,这样的文章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基本上能够读懂,即使生僻的地方,书上也有注释。平时,我们学生觉得读不懂,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习惯性地
2、畏难情绪,尤其是遇到一两个生僻的词语就放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囫囵吞枣,没有静下心来一句一句细读。王老师一次只出示一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一句上,读懂也就容易多了。没有疏通字词这一关,无意中却教给了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读文言文,就得一句一句地啃。其实,王老师的每一个环节,或者说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有多重功能。“权的态度强硬,你从哪看得出?”这看似是一个问答题,却也在引着或逼着学生在思考中读懂原文。把“蒙辞以军中多务”变成“蒙曰”,也有多重功能。第一,是对语句的理解,学生必须不自觉地去读懂原句。第二,是语言的训练,把一个陈述句,变成口语,变成对话的语言。第三,还原了情境,对话,很容易把人带到
3、当时的情境之中,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第四,激发了兴趣,学生不喜欢中规中矩的解词翻译,他们喜欢有一定挑战的创造性劳动,还原现场语言,对学生来说,就是这么一件刺激又好玩的事情。二部下这么违拗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孙权的第一反应会怎样?王老师让学生揣摩孙权的心理。学生说,孙权会很生气,王老师就让学生用“权怒曰”说话。学生热烈地发言以后,王老师出示自己写的“权怒曰”,让学生读。然后,王老师又问学生,孙权还可能是什么态度?“放弃,不理了。”学生说。王老师又让学生用“权叹曰”说话。揣摩文本中人物的心理,站在文本中人物的角度说话,这样的训练,也是多重功能的,除了语言的训练,还有想象力的培
4、养,情境的回放,一举多得,不得不赞。课上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王老师对文本的挖掘,不得不佩服王老师对语文训练的开发,不得不佩服王老师强烈的训练意识和娴熟的训练方法。三但是,王老师的立意不止于此,她说:“这就是我们交流中的方法,要么生气,要么放弃。”原来,王老师在把语文与生活拉近。是啊,学习,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生活。这时候,学生也许会反思,自己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们如此,孙权是怎么做的?王老师让学生读下面的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这么长的一个句子,我以为王老师会疏通一下,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这个
5、句子学生往往难以读懂。但是,王老师没有,而是让学生表扬孙权,说一个孙权的优点。这又是高明的一着。学生整个句子一时读不懂。其中的某些部分,总有懂的。大家纷纷说开了,什么孙权以身作则,孙权聪明等,对孙权大加表扬。在这众说纷纭的表扬中,这个句子,也在反反复复地梳耙着,学生也就在梳耙中,不知不觉地读懂了,理解了。表扬别人的过程,就是向别人学习的过程。我们看到,作为一国之君的孙权,对待部下的顶撞,不是生气,不是放弃,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孙权的大度;孙权国务繁忙,仍坚持学习,这是他的好学;对于一个一口拒绝自己的人,不埋怨不放弃,这是他的坚持;不以势压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让人心服口服,
6、这是他的聪明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伤人伤己;放弃,达不成理想的目标,只能一事无成。只有很好地沟通,才能春风化雨,到达理想的彼岸。毋庸置疑,孙权表现出来的这些闪光点,已如种子植入学生的心中,将来必定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什么叫润物无声,这就是。四为了理解鲁肃与吕蒙的结友,王老师补充了三国志中的资料。选用的第一段话是:“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王老师问,假如吕蒙感觉到了鲁肃不喜欢他,会如何想?她让学生先后用“蒙怒曰”、“蒙恕曰”说话。随后,王老师又出示第二段话:“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
7、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对于鲁肃的敷衍,吕蒙又会怎么想?同样用“蒙怒曰”、“蒙恕曰”说话。然后老师出示第三段话:“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该不该表扬吕蒙?是啊,面对别人的轻视和伤害,吕蒙不生气,而是热情款待;面对别人的敷衍和不屑,吕蒙不反唇相讥,而是真诚地为对方献出了五个计策。他的宽大心胸,他的雄才大略,不得不让鲁肃佩服。于是,便有了第四段话的出现了:“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吕蒙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横溢的才华,赢得了鲁肃的友谊。这真是,自己强大了,别人自然而然地和你亲近了。由此也可看
8、出,孙权劝学,是多么巨大的成功呀。五无论是孙权与吕蒙的上下级之间,还是吕蒙与鲁肃的平级之间,智慧地沟通,都是多么重要呀。那么敌我双方,又该怎样交往呢?王老师选取的是资治通鉴中的濡须之战。“春,正月,曹操进军濡须口,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其都督公孙阳。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岁。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叹曰:!”同样要求学生先后用“操怒曰”、“操惧曰”说话。学生说过之后,出示原句:“曹操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对待实力不及自己五分之一,被自己打败的对手,曹操不是小觑,而是敬佩,不是讥讽,而是真诚地赞赏,这是多么大的胸怀呀!可是,战场就是战场,对手不会因为你的赞赏就缴械
9、投降,而是会想尽办法来战胜你。这不,周瑜的攻心战来了:“权为笺与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操”在如此挑衅面前,谁能无动于衷?曹操一定会暴跳如雷吧?又是一番揣摩心理,分别用“操怒曰”、“操惧曰”说话。可是,真相的揭示出人意外:“操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撤军还。”老师让学生分析了曹操认为“孙权不欺孤”的原因。原来,曹操的北方军不善水战,此时,已是春天,河水即将上涨。河水满了,对周瑜的军队是如虎添翼,而对曹操的军队,却是灭顶之灾。周瑜本想激怒曹操,让曹操在暴怒中仓促出战,周瑜好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在春水上涨之时,消灭曹操。没想到,曹操不中此计,反而从来信中捕捉到了对自
10、己不利的战况,从而作出了撤军的正确部署。学生大大地表扬着曹操。是的,曹操多么地了不起呀!真诚地赞美对手,是英雄的气势;面对敌手的恶意挑衅,不怒不恼,以大局为重,冷静分析,作出正确部署,更是英雄的气势。六王老师说,这个课型,是针对当前校园欺凌而设计的。她认为,校园欺凌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沟通不畅,选用这组材料,就是要教给学生沟通的方法。一个语文老师,能够敏感地捕捉时事,进而把语文教学与时事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大智慧!这节课,王老师出示了三组人之间的沟通,上下级之间、平级之间、对手之间,至此,优秀者的沟通,就给了学生深刻的印象,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很好地完成了。但是,这绝不只是一堂人生教育课,也是
11、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不是传授,不是提问,而是实实在在的的语文训练。三组人的沟通,王老师采取的基本训练方法是:第一步,出示矛盾点,揣摩人物心理。第二步,用“某怒曰”、“某惧曰(恕曰、叹曰)”说话。第三步,出示老师写的“某怒曰”、“某惧曰(恕曰、叹曰)”。第四步,出示原文中人物的言行,表扬其做法。矛盾点的出现,聚焦了学生的注意。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推想主人公说话,就是在叩问自己,反观社会,观察人生。用“某怒曰”、“某惧曰(恕曰、叹曰)”说话,反复多次,语言的训练力度也就很大了。主人公做法,让学生发现,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了孰优孰劣。表扬主人公,深化观点,提升高度,
12、教育的效果又进一步加强。这又是语言的训练,还有综合归纳提炼的训练。这节课似乎没有文言词汇的专项训练。但是,我觉得,她在采用另一种方法教文言。我记得钱老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文言词汇也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王老师使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学生对这篇课文应该是读懂读深了的。这堂课引用了一定的课外资料,这些资料不蔓不枝,紧扣教育主题,没有一个赘字。文字浅显易懂,适合初学者自读。可见教者有一双找寻资料的慧眼,这是需要功力的。当然,这堂课可能会挑学生,对于程度高的学生来说,完成起来会轻松愉快。对于程度低一些的学生来说,速度可能要慢一些,耗时可能相对要多一些。总之,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酣畅淋漓的。设计的前瞻与大气,
13、训练的娴熟与强度,方法的灵动与高效,还有王老师自带的气场,洋溢的热情,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屏显。)蒙辞以军中多务。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生2:“用”的意思。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再来看第二个句子。(屏显。)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生1:我
14、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这句中“,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再来看下一个句子。(屏显。)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生2:是“只”的意思。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
15、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来看最后一个句子。(屏显。)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对课文的语句翻译我们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生3:课文讲述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最终大有进步,受到鲁肃刮目相看的故事。师:在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生1:这则故事中有
16、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吕蒙和鲁肃。师:文中最先出现了哪些人物?生2:孙权和吕蒙。师:孙权、吕蒙何许人也?生3:孙权是吴国的创建者。师:那吕蒙呢?生4:三国时有名的大将。师:具体是哪一国的大将?生5:吴国。师: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读一读,品一品。(生读。)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生试读。)师:能说说你选择这种语气读的理由吗?生1:我认为孙权作为君主,是想让吕蒙多学习,否则以后怎么带好他的部下,因此有警告的语气在里面。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生2:
17、这句话中的“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表现了孙权语气坚决,不能质疑的态度。师:哦,这位同学想要读出君王的威严,这种语气是坚决的。就像今天你很累,回家不想写作业,这时你的妈妈对你说:“写作业是你身为一名学生的本职任务,你不能不写!”生3:这种语气太坚决,让人很难接受。我认为孙权对吕蒙是一种劝导的语气。师:那你能不能试着将这种劝导的语气读出来?生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师:大家同意他的这种语气吗?生(齐):同意!师:这位同学的劝导,让人很乐意去接受。看来,掌握说话的语气很重要。既然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读句子的语气,那就让我们全体男生做一回君主,来试着规劝自己的臣子。(男生齐读。)师:这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君孙权 劝学 实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