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整理施工方案》文献综述.doc
《《新整理施工方案》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整理施工方案》文献综述.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xx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 8 页 单位代码 02 学号 分 类 号 TU 密 级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工学院建筑系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3年3月1日浅谈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1. 前言抗震设防是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执行。一般情况下,采用国家地震局颁发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中规定的基本烈度。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的目的是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和减轻经济损失。抗震设防水准在很大程度上
2、依赖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既要使震前用于抗震设防的经费投入为国家经济条件所允许,又要使震后经过抗震技术设计的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不超过人们所能接受的限度。国际上的设防标准:抵抗小地震,结构不受破坏;抵抗中等地震,结构不显著破坏;抵抗大地震结构不倒塌。基于上述抗震设防标准,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对不同强度的地震应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这可以用多遇烈度、基本烈度、罕遇烈度3个地震烈度水准来考虑。2.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2.1 抗震设计的发展历史新中国以后,随着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重视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在修建建筑物的时候开始考虑结构的抗震,国家颁布了许多关于抗震设计的规范。我国正式颁布的建筑抗
3、震设计规范有: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烦TJ11-74(74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烦TJ11-78(78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89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1规范)不同时期的抗震设计规范,其抗震设防目标也不同。随着对地震工程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历次地震震害经验的不断总结,抗震规范的设防标准也在不断改变。74规范将基本烈度定义为:“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区在今后一定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它的设计总则是以基本烈度估计地震危险性,以设计烈度作为抗震设计的设防依据。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烈度规定降低一
4、度(7度时不降低)。经抗震设计后,在遭遇的地震影响相当于设计烈度时,建筑物的损坏不致使人民生命和重要生产设备遭受危害,建筑物不须修理或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从设计烈度7度开始设防。但对建筑物遭遇超过设计烈度的地震时,则没有提出要求。 78规范主要是以唐山地震后各单位的初步调查总结资料为依据,基本烈度定义和设计总则与74规范基本相同,但设计烈度按基本烈度设防,不再降低。设防范围7-9度,6度地区范围很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7.5%,未列为抗震设防区。对建筑物遭遇超过设计烈度的地震也没有提出要求。 89规范的变革较大,采用了3水准设防(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2阶段设计(强度校核、变形
5、验算)的设计思想。其中3水准设防:第一水准烈度,50 年内超越概率约为63.2% 的地震烈度,即小震(多遇地震);第二水准烈度, 50 年超越概率约10%的烈度,即中震(偶遇地震);第三水准烈度,50 年超越概率2%3% 的烈度,即大震(罕遇地震)。中震为基本地震烈度即设防烈度,小震比设防烈度低1.5度,大震比设防烈度高1度。2阶段设计方法为,在小震作用下进行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截面设计,在大震作用下进行变形验算。地震基本烈度的定义为: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即现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的烈度(50年超越概率10%)。取消了“设计烈度”,引
6、入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采用1990年地震区划图的基本烈度作为设防烈度)。以设防烈度作为建筑的抗震设防依据,并规定从6度开始设防。 2001规范仍然是3水准设防(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2阶段设计(强度校核、变形验算)的设计思想。抗震设防标准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第一次在规范中明确给出了抗震设防烈度所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2阶段设计为: 第一阶段设计是承载力验算, 取第一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
7、应的地震作用效应, 采用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规定的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验算, 这样“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目标。对大多数结构, 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 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大震不倒”。第二阶段设计是弹塑性变形验算, 对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及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 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 还要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实现“大震不倒”的要求。2.2 框架结构的震害框架结构体系由梁和柱组成,平面布置灵活,易于满足建筑物设置大房间的要求,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广泛。框架体系的侧向刚度小,
8、在房屋高度增加的情况下其内力和侧移增长很快。目前,我国地震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大多采用多层框架、框架-剪力墙及剪力墙结构体系。地震作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仍保持在弹性状态,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既经济又安全的抗震设计是允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但不倒塌。因此,依靠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的能量是抗震设计的特点,提高结构的变形、耗能能力和整体抗震能力,防止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不倒是抗震设计要达到的目标。历次地震经验表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一般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结构设计中经过合理的抗震计算并采取妥善的抗震构造措施,在一般烈度区建造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是可
9、以保证安全的,但是设计不良或施工质量欠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在地震中遭遇震害的情况,亦不鲜见。主要震害如下。(1)共振效应引起的震害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与场地土的自振周期很接近,发生共振,导致框架结构破坏。(2)结构平面或竖向布置不当引起的震害 一些框架厂房因平面形状和刚度不对称,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显著的扭转,从而使角柱上下错位、断裂。平面不规则的建筑物在地震中也易产生严重的扭转破坏,其中角柱的破坏十分严重。鸡腿式建筑物底层柱发生剪切破坏或脆性压弯破坏,导致上部倒塌;竖向刚度分布不合理而导致中间层破坏或倒塌。(3)框架柱、梁和节点的震害未经抗震设计的框架的震害主要反映在梁柱节点处。柱的震害重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整理施工方案 整理 施工 方案 文献 综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