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案最新文案.docx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最新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语文教案最新文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下语文教案最新文案五年级下语文教案最新文案1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教学难点: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
2、,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并掌握散文的特点。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板书课题及作者。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_文学家”的高度评价。)指名学生读注释。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
3、致敬和赞美。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_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
4、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通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2)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3.轻声自读课文,分段。4.讨论分段,概括如下:(板书)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三)逐段讲读研讨。1.第一部分。
5、(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提挚全文。2.第二部分。(1)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2)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
6、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3.第三部分。(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划线处由学生填写)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极普通”即平凡。4.第四部分。(1)朗读第7自然段。作者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问:具体评论些什么?采用什么手法?(边研讨边板书)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展开联想。问:“难道?”是什么句式?(反问)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
7、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一连四个反问句式又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这一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启发读者思考。问: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写法叫象征。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问: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教案 最新 文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