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版含解析(解析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备考2022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版含解析(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2022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版含解析(解析版).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1. 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 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B. 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 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D. 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答案】A【解析】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表明二者之间形成君臣关系,西周已成为主权统一的国家。故答案
2、为A项。周王代表最高统治权威,排除B项;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并非“独立实行统治”,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点睛: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2.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答案】B【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
3、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兼士”、道德极峰等均强调了人道德修养。3. 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A. 提倡愚孝思想B. 强化宗法伦理C. 确立儒学正统D. 重视文化教育【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说明统治者试图通过强化宗法伦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 秦始皇在统
4、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答案】B【解析】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5. 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徐业以稽市物,物踊腾案,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天下已平,
5、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材料反映了A. 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B. 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C. 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D. 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答案】B【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体现出汉高祖根据秦朝的商业领域出现的弊端,调整商业政策,故B正确;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6. 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这说明汉代A. 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B. 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 君主施政拘泥于儒
6、学的基本原则D. 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即通过儒学思想巩固君主专制,说明汉代将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7. 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A. 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B. 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 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D. 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帝王及部分近臣
7、下葬用“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即下葬所用铠甲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可知汉代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故答案为C项。这种等级差别不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所致,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不是因为等级制带来的,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所体现出的等级含义,再根据这种现象与手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答案。8. 下表是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表。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B. 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C. 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D. 儒学影
8、响力不断增强【答案】D【解析】“孝”“义”是儒家思想主张的社会伦理观,从表格反映的“义门”代表人物的增多,反映出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能反映政治统一与这种现象的关系,排除C项。9.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 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答案】C【解析】据材料“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
9、,却大都不敢称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地方豪强割据一方,敢于对抗中央,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不是东汉末年,且“君权神授”不等于“忠君思想”,故B项错误;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故C项正确;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入世,关注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与权臣豪强不敢称帝的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10.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
10、变化反映了唐代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正确;A不符合“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错误。11. 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 反映出土
11、地兼并的严重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C【解析】“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是因为关中地区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洛阳地区农业发展较为稳定。这种现象将会导致统治者将都城迁到洛阳,即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种现象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D项。12. 在唐朝,尽管市场上的货物种类已经很多,已是“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城内的交易场所却仅限于东、西二市。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长安A. 商品的种类并不丰富B. 是对外贸易的中心C. 商业管理仍较为严格D. 商品交易时间受限【答案】
12、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长安城内的交易场所却仅限于东、西二市”,说明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唐都长安对商业的管理仍然较为严格。故答案为C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商品种类丰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对外贸易,排除B项;D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点睛:唐朝时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与民居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市场交易管理严格。13. 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锉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A. 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B.
13、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C. 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D. 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从材料“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中可以看出,唐朝形成了一套廉政建设的制度,故A项正确,B项比较片面;唐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D项错误,经济的发展是唐朝繁荣的主要原因。点睛:材料“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4. 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
14、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 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 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以较高官职兼理县官的做法,是中央政府针对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以此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点睛: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总是采取措施不断削弱地方政府的权力,表现出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被削弱的特点。15. 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佑四年(1256年)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
15、数比约为7: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A. 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 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答案】D【解析】“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 7 比 3。”说明普通百姓家庭通过科举考试上升到官府,可以改变处于的百姓阶层,故D项正确;A是郡县制作用;科举制不是致力于下层民众,故B错误;C说法明显错误。16.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人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 四民界限渐趋模糊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C. 儒家思想地位
16、动摇D. 士商阶层相互渗透【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商人逐渐向士阶层靠拢,士人阶层逐渐加入商人的行列,体现出两个阶层的相互融合,故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商人和士阶层,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出的是部分人,不能说明整个社会的信仰改变,故B项错误;宋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没有动摇,故C项错误。17. 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A. 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B. 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C. 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D. 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
17、的界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说明北宋时期政府放宽对商业活动的控制,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点睛: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在经营地点的限制被打破的同时,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18. 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A. 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B. 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C.
18、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D. 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但大多进入无实权的机构来看,一方面元朝政府作出信任汉人的态度,另一方面又保持戒备,表明元朝政府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19.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A. 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 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 使得中
19、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 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答案】C【解析】行省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地方,重大事情需上报中央,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点,故C正确;行省受到中央节制,故A错误;地方重大事情上报中央,财政上缴,不会导致地方割据,故B错误;D是中央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结果。20.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 生产技术的成熟B. 粮食产量的稳定C. 精耕细作的重要D. 生产效率的低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锄头底下三分泽”“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20、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精耕细作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非常重要,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1. 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 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C.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 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答案】D【解析】据材料“重农抑商”、“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中国过于农商地位和关系的争论主要涉及“本末”的问题,故D选项正确;中国历
21、代商业政策都是重农抑商的,这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战国时期和西汉的经济思想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故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积极作用,故不能简单说其导致古代经济发展迟滞,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掌握和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和作用,特别要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去理解该政策的不同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有“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生,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2.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
22、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A.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说明宋朝时期通过立法保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税制的变化,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宋朝对土地买卖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繁荣。23.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
23、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A. 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B. 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C. 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D. 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答案】A24. 宋神宗在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而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而别置侍郎以佐之,则三省互相兼矣”。这有助于A. 裁汰官吏冗员B. 促进科学决策C. 推动政务统一D. 规范行政流程【答案】C【解析】以“三省互相兼”的方式,可以减少相互间的制约与扯皮,推动政务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这种方式并非能够做到科学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百强校 备考 2022 精品 解析 全国 百强校 河北省 衡水 中学 2018 届高三 上学 期二调 考试 历史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008559.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