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翻译.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登岳阳楼翻译【内容解析】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这年春天杜甫沿江由菱州出蜀,经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浩瀚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长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登岳阳楼。首联先以叙事的笔法引入话题,“昔闻”说明诗人向往已久,“今上”说明如愿以偿。但世事巨变,今昔各异,唐朝由盛转衰,国家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诗人也已不是当年的意气风发,他饱经离乱,晚景凄凉。登上岳阳楼,本应喜悦壮歌,但是,伤时伤世的感慨凝聚在杜甫的心头。颌联写登楼后所见的阔大气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水隔开了吴国与楚国的疆域,日月
2、星辰都似乎漂浮在湖面之上,写景气势磅礴。写到此处,如果是“诗仙”李白一定会神思飘逸,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杜甫面对如此宽阔广大的美景,心中泛起的却是怎样的寂寥之感。句中的“坼”“浮”都很生动既画龙点晴,又很有力度,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这样的手法,诗人多次运用,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等,都是以雄浑阔大的气象来反衬孤苦悲怆之情,这些都体现出沉郁顿挫的诗风。颈联转入对自己艰困处境的描述。飘零无依,年老多病,居无定所,唯依孤舟,诗的意境突然由广阔转入狭窄,落寞之至。此联的“狭”与上文的“阔”互为映衬,诗人忧念个人贫病、身家失散的异常感人。尾联又由对个人悲惨遭遇的慨叹跳到忧国忧民的感
3、伤上来,由个人推及国家,小我与大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饱含家国之思的悲悯情怀。【章法点评】情由境生,情景交融诗歌由对洞庭湖的向往之情引入,由登楼写起,以登楼所见之景催发,以登楼时的悲慨之情收束,情与景互相映衬交融。所写之景阔大无比,暗含着天地巨变、时光流逝的沧桑感和诗人自己孤独寂寞之感。诗人百感交集,所抒之情悲郁深沉,由悲慨个人身家的离散到忧国伤时,感情真挚,催人泪下。颔联的壮景既反衬了颈联中凄苦无助、孤寂穷愁的处境,也与尾联表现的家国之思、忧国忧民之情遥相呼应,情与景和谐统一。【鉴赏】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五十七岁,离开夔州出蜀,三月抵达荆州,北上遇阻,南移公安、石首一带,又遇阻,过着
4、“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乱离生活。冬天,经洞庭到达岳阳写了有名的泊岳阳楼下和登岳阳楼等诗。此诗是诗人登楼眺望而感慨抒怀之作。起从抒情主人的见闻和行止着笔。号称八百里的洞庭,列中国五大名湖之首,岳阳楼为四大名楼之一,谚云:“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久已闻名的巴陵胜状,洞庭一湖,今日得以登临。诗人用楼湖互文、今昔对举之笔,跨越广远的时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领起以下千古壮观的描绘和感慨淋漓的抒怀。颔联用如椽大笔,突现洞庭的浩瀚雄浑,由昔日所思转化为眼前所见,实际上是抒写诗人面对洞庭的一种观感和浩叹。上句云:名不虚传的“天下水”啊!辽阔强大的吴楚古国大地像是在这里东南割裂开来。既以横扫之势
5、,极言湖面之开阔,水势之浩大,又从纵的方面括过吴楚这古老的历史来加强这种浩瀚与深远。下句从上下方位就登临观感加以完善:整个世界、日月乾坤,日日夜夜好像都浮在水面,浮现眼前。洞庭之包罗万象、负载乾坤之雄伟深厚已突现无馀。黄生云:“一诗之中,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西清诗话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有几云梦也”。然而,字里行间提供给我们的浩瀚雄浑并不是纯然的完美,一个“坼”(ch)字,给人以裂损崩折的感觉,一个“浮”字亦让人感到动荡、飘泊。故为颈联的陡然跌落和末联的涕泗滂沱暗作铺垫。颈联承接“今上岳阳楼”之“今”字,抒写诗人今日之飘流沦
6、落,老病孤身。多年辗转漂泊,心力已经交瘁,处境极为凄凉,和亲朋没有来往,连书信也完全断绝,“亲朋无一字”,是沉痛的写实。“老病”二字包含了更凄楚的内容:迟暮之年,原就患有肺病和疟疾,在成都时,又患风痹,流落夔州后,右臂偏枯,左耳失聪,牙齿一半脱落,病情不断加深。衰老多病之身,孤舟一叶,异地飘零,境况可谓凄绝。在这种景壮情悲的对比中,读者领略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时代气氛与诗人飘泊寥落的生平。黄生又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浦起龙对此作出解释:“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景愈空”。(读杜心解)。这种阔狭起落,反映了诗人的胸怀与境遇之间剧烈的矛盾冲突,也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集中
7、表现与内在原因。尾联由个人身世转出时局动乱、国势安危以及诗人自身的悲慨。大历三年八月,吐蕃十万寇灵武和邠州,白元光、李抱玉各出兵击之,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京师戒严,故“戎马关山北”亦为写实。“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未敢一日忘怀君国的诗人,面对苍茫的湖水,沉浮的人生,由个人处境联852系国家民族安危和人民深重的苦难,凭栏无力,五内如焚,不禁悲哀痛哭,涕泗滂沱。全诗前四句写景阔大,后四句抒情悲切。个人身世的凄苦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虑交织,用广阔无垠的湖光衬托登名楼、临大湖、遥望北国,涕泗滂沱的抒情主人那老、病、漂泊的形象。正如黄白山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
8、马关山北五字,胸衿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今日读来,总感湖光和诗人胸衿相映生辉,诗歌给湖光壮色。(陶先淮)作者介绍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重中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我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讲史”。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邮集登岳阳楼翻译洞庭水:即洞庭
9、湖,古称云梦,在今湖南北部的长江南岸,因湖中有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坼(ch):分裂,裂开。乾坤:天地,这里指日月星辰和地上景物。无一字:没有音讯。字,这里指书信。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关山,关隘与山峰。凭轩:靠着窗户。凭,倚着,靠着。涕泗(si):眼泪。【原文】登岳阳楼年代:唐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分类标签:山水诗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释】: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
10、湖北等鴅省一带。【简析】: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注释(1)岳阳楼:游览胜地。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2)坼音“撤”:裂开,分开。(3)乾坤:天地。(4)戎马:比喻战事。(5)涕泗:眼泪。【译文】过去早就闻说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吴国和楚国从湖的东南分开,天地好像日日夜夜在湖上浮动。亲戚朋友没有一封信给我,年老多病只有一条孤舟。北方的边关正在鏖战
11、,我*着岳阳楼的栏杆老泪纵横流。【赏析】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
12、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
13、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