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范本登高教案板书(4篇).docx
《登高教案范本登高教案板书(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教案范本登高教案板书(4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登高教案范本登高教案板书(4篇)精选登高教案范本一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尝诗歌,着重理解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简单感情和理想无成的怅恨。 4、品尝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肤浅情感。 课件。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1课时。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
2、,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乱”已经完毕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只得连续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单独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加了悲伤。国家动乱、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苦痛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
3、的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河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己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非常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落,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日单独登临高台。时世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风光,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简单感情和理想无成的怅恨,大方激越,动人心弦。 (一)材料预备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诗中的
4、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领悟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头在长安寓居,长达十年,却进取无门。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弃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携家出峡,漂
5、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长安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的心情。所以,他的诗歌宽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学习之前,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留意几个字的读音。猿啸、渚清、霜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潦倒、浊酒。大家看到第一个解释,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三)走进课文 1、解题 (1)问:大家知不知道重阳节是
6、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代认为九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由于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杜甫在重阳节省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单独登高。登高,观察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2、知人论世 (1)问:大家了解杜甫吗?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宽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7、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著有杜工部集。(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简单消失) 杜甫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这首诗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间,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县。(谈谈夔州) 3、朗读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深厚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 4、鉴赏品尝 (1)登高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什么?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了什么词描写? 明确: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河分别用“急、高、啸哀、清、
8、白、飞回、无边、萧萧、不尽、滚滚”来描写。 (3)诗歌中的景物被用来寄予主观情思而称为意象,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强调表达效果) 风急秋天的急风凛冽。 我们学过的诗词有许多写到风的,比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潜入夜”得静静的,细无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温暖暖和,让万物复苏。 问:而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萧瑟、凄冷、凛冽。 “风急”表示风刚烈、强劲而有力,富有动态,更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气氛。试想一下,假如换成“风大”,好像就没有这种效果。 天高形容天高阔远。 假如是我们的同学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间,会觉得自己特殊的渺小而
9、孤独。假如说风是动景,天就是静景了。 猿啸哀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听过猿猴的叫声吗?那是一种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特别哀伤。咱们初中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到猿叫便落泪沾湿了衣裳。杜甫听到猿啼,也觉得悲伤。这个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调。猿啼,这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渚清沙白“清”“白”两种颜色。 问:从色调上来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明确:冷色调。 问:该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欢快的,还是冷清寂寥的? 明确:冷清寂寥凄凉的感觉。我们过年的时候,特殊是北方,要剪窗花、贴春联。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红色)想象一下,假如换成黑色和白色,喜庆的感觉会顿失。 鸟
10、飞回鸟儿飘舞回旋。 问:这只鸟为何要回旋呢? 明确: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与鸟群失散了。总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独失意的鸟。这是动态的景象。 落木绵延万里,宽阔无边,萧萧而落。 河没有终点,汹涌奔腾。尽显壮阔苍茫之感,是动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组比照。叶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暂;河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诞生命的短暂。 (4)大家有没有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蜀道难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
11、接抒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这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刻画景物,构成一整幅生动的画面。 风急天高,秋气肃杀,猿啼哀啸,非常悲凉;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鸟儿在低空回翔;落叶飘落,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面对这样一幅景象,感慨常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才是终点?生命苦短,自己壮志难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55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伤呀。 补充材料: 诗人24岁考科举没考上,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头住在长安,长达十年,但是进取无门。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举,还可以写文章打响自己的名声,受达官贵人的赏识而被引荐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员
12、来往,吟诗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没这样的运气,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艺术家,由于这些人会任意批判朝政,对他们不利。几次使坏,阻碍优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许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乱起,诗人被叛军所俘,获救后做过官,之后又被贬。杜甫很生气,后果很严峻。“我不干了”,弃官不做,流亡颠沛,进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58岁的时候完毕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n)州途中。 5、朗读 (1)大家把前两联
13、再读一遍。 (2)范读与朗读。 开头我们说了,这是一首律诗。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方,“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而且首联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扬,其次句回环动听。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河”要一气读出,表达无边无际之感。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6、把握感情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尾联。(结合解释) 明确: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到了晚年,百病缠身,今日单独登临高台。国家动乱、生活困苦,厚重的鬓发霜白;浊酒消忧,却因衰颓、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们已经知道,颈联、尾联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
14、带有感情颜色的关键词? 明确:“悲、常、多、独、困难、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从这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结合前两联的分析和诗歌背景来思索。 明确:这两联或者说整首诗的感情全集中在这个“悲”字上。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看到“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宋代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明确:罗大经指出诗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们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处,我们一起来数数。离家万里,一可悲;时逢萧瑟的秋天,二可悲;他乡作客,三可悲;常年他乡作客,四可悲;年已迟暮,一事无成,五可悲;百病缠身,六可悲;亲朋亡散,无人作伴,七可
15、悲;登高远望,徒惹忧愁,八可悲。“万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悲”无限地延长开来。 国家动乱,家破人亡,极度痛心圆满。“苦”是很、极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圆满的意思。愁得两鬓都是厚重的白发。诗人衰退失意,百病缠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问: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发,何不为了安康早点戒酒?) 明确: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伤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浊酒”是未经过滤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档次比拟低。更衬托出杜甫凄凉的晚景。“困难”“苦恨”又“潦倒”,这几个词连用,仿佛是诗人的惆怅无法一次说清,连连感慨才能表达出无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极点。 7、反复朗读 (1)有感情地把颈
16、联和尾联朗读一遍。 (2)师范读。 “悲”“常”“病”“独”这些带有剧烈感情的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要慢读,读出自怜的悲伤。 8、小结 原来为了过重阳节,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诗的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特别关键的话或关键字,联系全篇脉络或提醒主旨,这就是诗眼。这首诗到处都在表达着“悲”。 这首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尽展无遗,国运衰微、壮志难酬、漂泊无依,含无限肤浅、凄凉意于言外。 9、诵读 这首诗很短。学到现在,我信任许多同学已经能背诵了。我们把书合上,试着背一遍。 1、背诵登高。 2、完成练习册上
17、杜甫诗三首一课的习题。 精选登高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引导学生理解词中典故的内涵,品析词人在一连串典故中寄予的情思。 力量目标 引导学生品尝本词苍凉悲壮的意境,鉴赏词人的用典技巧;感知词人的抒情形象。 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典故的内涵和用意。 教学难点 感知词人辛弃疾的抒情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读 1、导入新课:“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眼看着宋徽宗、钦宗被俘,亲历着金兵南下的铁蹄,叹息着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经受着南渡的狼狈不堪。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今日,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怀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
18、亭怀古。 2、写作背景: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供应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布满机遇与盼望,而又不断绝望与惆怅的一生,下面四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齐读: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旧清楚记忆,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3、紧抓标题。 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引导学生回忆怀古题材的构造: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二、初读 1、自由读:请学生结合课下解释自由大声诵读这首词,读通读顺。 2、指名读; (
19、1)停顿,封狼居胥 依据课下解释可知狼居胥是山名。 (2)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英雄无觅 查找。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业绩。 寻常巷陌 一般。 金戈铁马 精锐部队 元嘉草草 草率 赢得仓皇北顾 落得,剩得。 可堪回首 不堪,哪堪。 (3)倒装句:无觅英雄孙仲谋处。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古人为了押韵,产生了倒装现象,而我们今人要根据正常的语序来理解句义。 3、齐读。 古人云:一登高楼万古愁。 (1)词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主旨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3)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手法表达的? 运用典故。 三、细读 1、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高 教案 范本 板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