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报告集合15篇.docx
《物理实验报告集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实验报告集合15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物理实验报告集合15篇物理试验报告1 (一)试验目的 1.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讨论物体的运动。 2.把握推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 3.会利用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4.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试验原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加速度为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依次为x1、x2、x3、?、xn,则有: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可以依据这个特点,推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2
2、.由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 (1)逐差法 设相邻一样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6,则 x2-x1=x3-x2=x4-x3=?=x6-x5=aT2 x4-x1=3a1T2 x5-x2=3a2T2 x6-x3=3a3T2 得加速度a=(a1+a2+a3)/3 = (2)图象法(421?522?623)?x4?x5?x6?x1?x2?x3?2? 33T3T3T9T 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然后利用vn=(xn+xn+1)/2T测出打各点时的速 度,描点得v-t图象,v-t图象的斜率即为加速度,如下图。 (3)由纸带求物体速度的方法 “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即vn=(xn+xn+1)/2T
3、, 如下图。 (三)试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四)试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试验桌上,并使滑轮伸 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 连接好电路,再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 下边挂上适宜的钩码;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 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2.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3.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拟抱负的纸带,舍掉开头比拟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
4、一个开头点,在选好的开头点下面记作0,0后面 动的加速度。 同学们还可先画出v-t图象,再求小车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 (五)留意事项 1.要在钩码落地处放上软垫或砂箱,防止撞坏钩码。 2.要在小车到达滑轮前用手按住它或放置泡沫塑料挡板,防止撞坏小车。 3.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晰地取出78个计数点为宜。 4.纸带运动时尽量不要让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摩擦。 5.要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放开小车;放开小车时,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以充分利用纸带的长度。 6.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地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
5、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六)误差分析 本试验参加计算的量有x和T,因此误差来源于x和T。 1.由于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测量不够准确而使a的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2.市电的频率不稳定使T不稳定而产生误差。 物理试验报告2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测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规划与设计方案:试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试验步骤: 1
6、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反面,发觉像仍旧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似乎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登记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
7、平面镜的距离比拟两个距离的大小发觉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试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试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展,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当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试验者要仔细认真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仔细测量 五、沟通与应用:通过该试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安静的水面其实
8、也是平面镜等等 物理试验报告3 一、试验目的 1了解数码照相的根本原理、根本构造及一些重要概念; 2学习数码相机的根本操作; 3学习数码相机在科学技术照相中常用的一些高级功能。 二、试验原理 数码相机的原理构造:主要是利用CCD/CMOS传感器的感光功能,将来自被拍摄物体的光线通过 光学镜头成像于光电转换器CCD(或CMOS)的感光面上。经由CCD直接输出的是模拟信号,由A/D转换 器转换成数字信号,经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处理,将图像保存到存储器中。 原理光路(在图上标出:光阑直径、进光面积、成象面积各量) 光圈(光圈指数):光圈是限制光束通过的构造。光圈能转变能光口径,掌握通光量。光圈指数
9、是衡 量光圈大小的参数,数值越小表示光圈的孔径越大,所对应成像面的亮度就越大;反之,数值越大,表 示光圈的孔径越小,所对应成像面的亮度就越小。 H=Et 快门速度(时间):打算曝光时间,速度越快则曝光时间越短。 景深:拍摄有前后纵深的景物时,远景不同的景物在CCD上能够清楚成像的范围。 3.成像曝光量H与光圈指数F及快门开启时间t间的关系:光圈指数越大,快门开启时间越久,则 2曝光量越大;反之,光圈指数越小,快门开启时间越短,则曝光量越小。即H(1/F)t 三、照片及分析评价 工程一 拍照模式:自动 ISO:500(自动产生) 快门:130(自动) 光圈:4.5(自动) 白平衡:Auto,0
10、曝光补偿:0.0 评议:画面较暗,曝光量缺乏、颜色偏黄,白平衡调整不当、画面不够清楚,聚焦不准,可能是操作不当。在此场景下全自动拍摄结果不尽人意。 工程二 拍照模式:P ISO:HI-1 快门:1125(自动) 光圈:5.6白平衡:Auto,0 曝光补偿:0.0 拍照模式:P ISO:HI-1 快门:1125(自动) 光圈:5.6白平衡:白炽灯 曝光补偿:0.0 评议:白平衡为白炽灯时效果更自然,白平衡自动时背景失真。 工程三 拍照模式:A ISO:200 快门:13(自动) 光圈:9 白平衡:阳光 曝光补偿:0.0 拍照模式:A ISO:200 快门:13(自动) 光圈:9 白平衡:阳光 曝
11、光补偿:0.0 评议:经过屡次光圈调整,比照所拍摄照片可以发觉:当光圈较小(光圈指数较大)时,景深较长。 工程四 拍照模式:自动 ISO:320(自动产生) 快门:1125(自动) 光圈:5.6(自动) 白平衡:Auto,0 曝光补偿:0.0 拍照模式:P ISO:200(自动产生) 快门:120(自动) 光圈:4.5(自动) 白平衡:阳光 曝光补偿:+2.7 评议:无曝光补偿时,拍摄背景较亮的景物,物体显得非常昏暗。 物理试验报告4 【试验目的】 利用分光计测定玻璃三棱镜的折射率; 【试验仪器】 分光计,玻璃三棱镜,钠光灯。 【试验原理】 最小偏向角法是测定三棱镜折射率的根本方法之一,如图1
12、0所示,三角形ABC表示玻璃三棱镜的横截面,AB和 AC是透光的光学外表,又称折射面,其夹角a称为三棱镜的顶角;BC为毛玻璃面,称为三棱镜的底面。假设某一波长的光线LD入射到棱镜的AB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沿ER方向射出,则入射线LD与出射线ER的夹角 称为偏向角。 【试验内容与步骤】 1调整分光计 按试验24一1中的要求与步骤调整好分光计。 2调整平行光管 (1)去掉双面反射镜,翻开钠光灯光源。 (2)翻开狭缝,松开狭缝锁紧螺丝3。从望远镜中观看,同时前后移动狭缝装置2,直至狭缝成像清楚为止。然后调整狭缝宽度为1毫米左右(用狭缝宽度调整手轮1调整)。 (3)调整平行光管的倾斜度。将狭缝转至水平
13、,调整平行光管光轴仰角调整螺丝29,使狭缝像与望远镜分划板的中心横线重合。然后将狭缝转至竖直方向,使之与分划板十字刻度线的竖线重合,并无视差。最终锁紧狭缝装置锁紧螺丝3。此时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并且平行光管光轴与望远镜光轴重合。至此分光计调整完毕。 3测三棱镜的折射率 (1)将三棱镜置于载物台上,并使玻璃三棱镜折射面的法线与平行光管轴线夹角约为60度。 (2)观看偏向角的变化。用光源照亮狭缝,依据折射定律推断折射光的出射方向。先用眼睛(不在望远镜内)在此方向观看,可看到几条平行的彩色谱线,然后渐渐转动载物台,同时留意谱线的移动状况,观看偏向角的变化。顺着偏向角减小的方向,缓慢转动载物台,使偏向
14、角连续减小,直至看到谱线移至某一位置后将反向移动。这说明偏向角存在一个最小值(逆转点)。谱线移动方向发生逆转时的偏向角就是最小偏向角。 1 用望远镜观看谱线。在细心转动载物台时,使望远镜始终跟踪谱线,并留意观看某一波长谱线的移动状况(各波长谱线的逆转点不同)。在该谱线逆转移动时,拧紧游标盘制动螺丝27,调整游标盘微调螺丝26,精确找到最小偏向角的位置。 2 测量最小偏向角位置。转动望远镜支架15,使谱线位于分划板的中心,旋紧望远镜支架制动螺丝21,调整望远镜微调螺丝18,使望远镜内的分划板十字刻度线的中心竖线对准该谱线中心,从游标1和游标2读出该谱线折射光线的角度 和 。 3 测定入射光方向。
15、移去三棱镜,松开望远镜制动螺丝21,移动望远镜支架15,将望远镜对准平行光管,微调望远镜,将狭缝像精确地位于分划板的中心竖直刻度线上,从两游标分别读出入射光线的角度 和 。 4 按 计算最小偏向角 (取肯定值)。 5 重复步骤16,可分别测出汞灯光谱中各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 6 按式(9)计算出三棱镜对各波长谱线的折射率。计算折射率n的数据表格3。 物理试验报告5 院系名称: 纺织与材料学院 专业班级:轻化工程11级03班 姓 名:梁优 学 号: 鱼洗 试验描述: 鱼洗是中国三大青铜器之一,在鱼洗内注入清水后摩擦其两耳,假如频率恰当,就会消失水面产生波浪,发出嗡嗡的声音并有水花跃出的现象。阅历
16、说明,潮湿的双手比枯燥的双手更简单引起水花飞跃。 试验原理: 鱼洗的原理应当是同时应用了波的叠加和共振。摩擦的双手相当于两个相干波源,他们产生的水波在盆中相互叠加,形成干预图样。这与试验中观看到的现象一样。根据我的分析,假如振动的频率接近于鱼洗的固有频率,才会产生共振现象。通过摩擦输入的能量才会激起水花。 令人不解的是,事实上鱼洗是否能产生水花与双手的摩擦频率并没有关系。在场的同学试着摩擦的时候,无论是缓慢的摩擦还是快速的摩擦,都能引起水花四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鱼洗的原理其实是摩擦引起的自激振动。(就像用槌敲锣一样,敲击后锣面的振动频率并不等于敲击频率。)外界能量(双手的摩擦)输入鱼洗时,就
17、会引起其以自己的固有频率震惊。(正如在锣面上敲一下。) 为什么潮湿的双手更简单引起鱼洗的振动呢?从实践的角度,可能是由于潮湿的双手有更小的摩擦系数,由于摩擦起来更流畅,不会消失枯燥双手可能会消失的“堵塞”状况,这只是我个人猜测,并没有发觉资料有关于这方面的争论。 离心力演示仪 试验描述: 离心力演示仪是一个圆柱形仪器,中间有一个细柱,细柱穿过一段闭合的硬塑料带上的两个正对小孔。塑料带的一段固定,静止时,系统为一个竖直平面的圆,中间由细柱传过。当摁下仪器上的按钮时,细柱带动塑料带在水平面旋转起来。当旋转速度增大时,可以看到塑料带的自由端延细柱向下运动,整个塑料带变成旋转的椭圆外形。 试验原理:
18、离心力是一个惯性力,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绕旋转中心转动的物体有脱离中心延半径方向向外运动的趋势,产生这种趋势的力即称为离心力。当启动仪器时,塑料带各局部均作水平方向的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由接近局部的塑料小段的拉力的径向分力供应。每一个塑料小段均收到来自前后两个塑料小段的拉力。由于塑料带下端是固定的,因此在塑料带的下半局部,每个塑料小段的受力均可分解成供应向心力的径向分力和竖直向下的分力。对其上半圆局部也有类似的结果,我个人认为,塑料带一段固定是这个仪器最重要的条件,这样塑料带的下半局部的受力结果才能确定,进而上半局部每个塑料小段所受的两个拉力的关系才能确定。在竖直向下的分力作用下,塑料带被
19、压扁成为旋转的椭圆。 辉光球 试验描述: 辉光球是圆形球体,试验室中还有一个为圆盘外形。工作时会发出动感绚烂的五彩辉光,有一种魔幻效果。认真观看辉光球,可以看到其中的气体,蓝色的一个辉光球尤为明显。当将手指放上去时,手指接触球体的局部会被辉光点亮,同时球中会有一缕气体与碰触的位置连接,非常漂亮。另外观看得知,假如用笔、尺子等其他物体接触辉光球,也会消失上述现象,但强度与用手指接触相比小得多。 试验原理: 辉光球的另一个名称是电离子魔幻球,顾名思义,它的工作原理与电离有关。经查资料得知,淡薄的稀有气体在高频的强电场作用下会发生电离作用。而从生活中的霓虹灯得知,稀有气体假如电离,则会发光,详细的颜
20、色与气体种类有关。依据查到的资料了解,在我们的试验室的辉光球中,发出红绿蓝三色辉光的圆盘可能充有He, Ne 和Xe,蓝色的辉光球中可能充有Ar。在人手触摸辉光球时,由于人体和大地相连,人触摸的位置的电势与大地的电势相等,整个辉光球的电场分布不再匀称,手指碰触的地方有更低的电势,所以会更加光明,同时,辉光球中心的电极与人手之间的电势差会更大,因而形成的辉光弧线会始终跟随人的手指。 物理试验报告6 级班号 姓名 试验日期年月日 试验名称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试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试验器材 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 试验原理 试验步骤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
21、缩小实像需要什么条件? 2猜测与假设: (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设计并进展试验: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安装光具座,调整凸透镜、光屏、蜡烛高度全都。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楚实像的为止,登记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楚实像的为止,登记此时对应的物距。 (5)整理器材。 物理试验报告7 一、 试验目的: 1、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 实验 报告 集合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