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





《群英会蒋干中计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英会蒋干中计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群英会蒋干中计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一、教学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一般特点。学会从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分析课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手段,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二、课时安排1、课时:两课时2、课型:议议、说说、练练课三、预习要求预习课文,从“周瑜定计、用计,蒋干中计”这一情节入手,把握周瑜、蒋干、曹操三人的不同性格特征。同时体味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四、教学蓝图这篇课文的教学宜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主要的教学环节是提示与提问交替进行,形成一个阅读指导顺序,让学生在议议、说说、练练的学习氛围中,从无疑转成有疑,由有疑转为
2、释义,养成一种探究性的学习习惯。五、教学过程1.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就课文的内容提出各种问题。问题可以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可以是文章体裁方面的,可以是情节与人物方面的,也可以是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方面的。提出问题的原则是:一应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的;二应是在把握课文过程中确实有思考价值的。每个同学至少整理出五至十个问题。再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将每个同学整理出的五至十个问题汇总起来,经过初步的议议说说,剔去重复的与通过小组讨论已解决的较浅层次的问题,筛选出五个问题。最后一步是老师将八个学习小组提交的问题集中起来制成意见征询单,让每个学生来遴选你认为质量最高且最希望得到圆满
3、解答的十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将“民意”比较集中的十来个问题作一些文字的整理、顺序的排列以及过程的设计。2.让学生集中议议说说如下主要问题,教师可作一些必要的提示。(1)课文标题给读者启示了记叙文的哪些要素?简要概括每段内容的中心。(2)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即周瑜、蒋干、曹操。这三个人在整个故事中分别有哪些活动?提示:东吴都督周瑜,受命率军抗曹,形势对他不利,但他无所畏惧,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他对曹操来信直书“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十分愤怒,认为是对东吴的轻视和侮辱,于是毁书斩使以示威,接着又初战得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但周瑜并不轻敌,还连夜亲去侦察战败后的曹营水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4、问题:周瑜看到了一些什么呢?(看到“沿江一带分为二十四座水面,以大船居于外为城廓,小船居于内可通来往。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这一使他心惊的阵势。)问题:这个新的阵势是由谁部署的?它对周瑜有什么影响?(是“久居江东,谙习水战”的蔡瑁、张允二将部署的,看来要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周瑜就必须先要除掉这两个心腹之患。这时恰好曹操的说客蒋干前来劝降,给周瑜提供了离间曹军内部、施展借刀杀人之计的机会。)问题:周瑜是怎样利用这个机会的?(周瑜的第一步是只叙同窗情谊,却不让蒋干有开口劝降的机会,并在群英会上下了谈论战事者斩的禁令,使蒋干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第二步故意陪蒋干参观东吴的军营和备战情况,并向蒋
5、干叙说了自己同孙权的亲密关系以及他抗曹的坚定态度。一来显示他与蒋干的友谊非比寻常,为后面的蒋干盗书网开一面;二来彻底断了蒋干劝降立功的希望。第三步是装醉,诱使蒋干错误地以为有机可乘,而此时的蒋干劝降无望又不想空手而归,自然就步步堕入了周瑜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问题:为使蒋干深信不疑,周瑜又是怎样装醉的?(周瑜在群英会上的少年得意、踌躇满志,且见了故人酒逢知己,喝得酩酊大醉的情状,在蒋干看来完全合乎情理。此时的蒋干,苦无办法又急于脱身,因此彻夜难眠,这就造成了他翻书盗信的结果。)问题:为什么蒋干对这封假信毫不怀疑,还自以为发现了一个重大机密呢?(因为假信内容在蒋干看来处处合乎情理:(1)蔡瑁、张允
6、本非曹操嫡系,原为荆州刘表部下,新近降曹,信中说他们投降为形势所迫,并非真意。(2)信中编造了“已赚北军困于寨中”的话,促使蒋、曹二人都想起水寨兵员的布局是荆州水军在外圈,曹操的青徐军在内圈,确信这样的部署是个阴谋。(3)信中又说蔡、张二人准备杀死曹操投奔东吴。这几点不但促使蒋干认为事态严重,同时也激怒了曹操,使之中计。信的末尾又设下伏笔,说早晚有人来江东联系,这就为当晚假探子的报信作了印证。总之,这封假信设计周密,才使蒋干深信不疑。而对于劝降不成的蒋干来说似乎又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向曹操邀功的机会。)问题:虽说假信编造得十分周密,但才智过人的周瑜又安排了一连串迷惑蒋干的手段。这些迷惑手段有哪些?
7、(一是周瑜两次装说梦话:“子翼,数日之内,教你看曹贼之首。”这就使蒋干误以为周瑜是“醉后吐真言”。二是假设江北来人联系,故意清晰地说出“蔡张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使蒋干坚信蔡、张二将确实与东吴有勾结。三是周瑜装睡不醒,让蒋干自由行动,有机会不告而别,好尽早回去报功。)问题:从以上分析,总结一下周瑜、蒋干这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蒋干轻率大意,轻举妄动,自以为聪明却步步堕入周瑜的圈套。他忠于曹操,处处想博得曹操的更大信任,盗信后,更是求功心切,终于被迷惑中计。周瑜则机智多谋头脑敏锐,指挥若定。他机敏地利用蒋干过江劝降的机会,精心设计了一套周密的反间计,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对手的目的
8、,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问题:曹操一向老谋深算,又生性多疑,他为什么也会中计呢?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哪些性格特征?(曹操自恃实力强大,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同意蒋干过江劝降,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估计,待蒋干盗信回来,又偏听偏信,杀了蔡、张二将。事后虽警觉上当,但却文过饰非,不肯承认错误。可见曹操正是由多疑而主观,加之刚愎自用而中计的。)问题:通过对周、蒋、曹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分析,说说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课文的主题是赞美周瑜的卓越军事才干,也告诉了我们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3.在议议说说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共有五题。重点可放在议议说说前面的三个题
9、目。训练的重心应落在“议题意”“议答案”上。如第一题命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一定要把握故事情节。群英会蒋干中计虽然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节选,但在情节上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叙述的线索非常清楚。议议说说的内容可放在叙述思想的梳理上,同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情节内容,划分出课文的结构层次。课文之所以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写起,因为这是本文所述事件的开端。这场赤壁之战的前哨战虽以东吴获胜告终,但曹操马上采纳蔡瑁张允的建议,对军事作了重新部署,这对东吴来说,形势相当严峻,于是也就有了周瑜智设离间计,让蒋干盗信中计的下文,而周瑜的足智多谋、蒋干的似智实愚、曹操的多疑
10、误事都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得以充分展示。如第二题命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一定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特别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并由此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如第三题命题的意图是启示我们要把握历史小说的特点。对照阅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我们不难理解历史小说不同于史传文学,它既要反映历史的真实,又允许作艺术性的虚构。通过议议说说,我们可以进一步领会历史小说的基本特点,把握鉴赏这类小说的基本方法。创意说明这份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成功的是,这一教学设计安排了许多议议说说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训练的机会。至于所思考的问题
11、也来自同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同学能获得锻炼的机会,而教师则在同学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作好点拨,这就摆脱了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由于同学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在议议说说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到了磨练和提高。这份教学设计反映了设计者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了语文教学重能力训练、重素质提高的新的教学观念。群英会蒋干中计说课稿首先进行教材分析。群英会蒋干中计出自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版)第三册第五单元(小说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阅读与欣赏。群英会蒋干中计只是一篇课外阅读篇目,但因刚学完林黛玉进贾府,趁热打铁选学本文,有助于学生
12、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初步掌握赏析古典小说的方法。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1)了解三国演义概况以及与本文情节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读课文,把握故事,品味小说语言和揣摩人物性格。(2)引导学生采用评点法解读文本,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把握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精细的小说语言和精彩的人物刻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能力。教学难点为分析小说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与命运成败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性格对人生、事业的重要影响。第二方面是学情分析:职校学生普遍的特点是:语文基础参差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群英会 中计 沪教版高一 上册 语文教案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