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登高教案教案(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教案登高教案教案(六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登高教案登高教案教案(六篇)如何写登高教案(精)一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尝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肤浅,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
2、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风光,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好像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肤浅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家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
3、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解释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移。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斗烽火仍未止息,凭窗眺望胸怀家国涕泪沟通。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宽阔宏伟 吴楚、天地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独漂泊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日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
4、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宽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涯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飘荡着,景象壮丽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年轻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眺望关山以北,那里仍旧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沟通。 六、缘景明情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外表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受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裂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
5、,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七、自主赏析 下面请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拟与本诗的异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颜色。 八、课堂小结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终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幻想,今日最终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年轻的残躯
6、“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奇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由于登楼远眺的他好像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 如何写登高教案(精)二 1、考察格律诗文学常识。 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状况。 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闻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
7、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忙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不过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
8、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气。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完毕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惋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看,他也不行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旧很困苦,身体也特别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惑的状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单独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
9、秋江风光,引发了他身世飘落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伤。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1、结合解释,试译诗歌。 2、沟通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非常悲伤,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回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明确:悲。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
10、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盘旋飞行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无穷无尽的漂泊流离失所、老病孤独的简单情感,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肤浅凝重的抒情基调。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展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 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完毕?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受,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
11、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比照、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诗中的“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一样? 明确:不同,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现在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联:“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缘由
12、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花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剧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这种悲伤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概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受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常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简单感情。 杜甫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
13、、清爽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季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天地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
14、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拘束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1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存拓展的诗句。 如何写登高教案(精)三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雄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与忧思。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
16、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精确、标准、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的思想感情。 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比照、探究等多种方式进展突破。 1课时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期之意,常在此日进展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
17、,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乏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好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登高一直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完毕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
18、蕃等外族战斗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加了新的悲伤。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心情是什么?(诗眼:悲) 2、听教师示读,留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大家自由朗读,留意结合课文解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
19、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非常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特别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独。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特别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苦痛的鸟。由于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处处回旋,查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快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依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境况去想象,此时杜甫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回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
20、捕获入诗,不但形象鲜亮,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现的境地,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落,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
21、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学问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反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定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概。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比照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
22、”“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简单肤浅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照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逐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地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肤浅简单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假如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家乡渺茫
23、,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季节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确实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家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
24、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受,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其次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借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白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常常要处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头,始终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始终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假如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解释那样是一生
25、,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特别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乱担心,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受,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单独登高。
26、晚年的杜甫理想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留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落的秋天,单独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简单而沉重
27、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境况又进一步做了详细提醒: 4、赏析尾联-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说说尾联中困难二字的含义。 “困难”指国家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困难。由于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量自己唯恐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当是自己困难的不简单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很多学问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兴旺,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
28、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圆满,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缺乏,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当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好像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殊爱喝酒,无论快乐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由于穷困,他也不肯定能够有酒喝。
29、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心情。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困难,使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状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由于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好像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假如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
30、不尽,所以干脆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宽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厉,感情的肤浅、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镇静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今日,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季节,单独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剧烈,大方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慨,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喜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
31、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宏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一下登高。 如何写登高教案(精)四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力进展搭建,提高幼儿动手操作力量 2、熬炼幼儿的手眼协调力量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力量。 使用材料:常规积木、造型积木、ppt。 活动预备:幼儿积存建构阅历。 活动过程: 一、联系 1、出示小朋友,以参观他家的位置为由,导入教学活动。 师:我叫小明,今日我带你们去我家那四周看一看,有许多美丽的建筑在哪,预备好了吗? 2、音乐嬉戏钻山洞,让幼儿一个个通过钻过拱门, 出示小明家四周的建筑ppt。 师:我家到了,请大家跟我一起走一走,去看一看吧,看小朋友们认不熟
32、悉这些新颖好玩的建筑。 1)请幼儿观看图片,你们发觉有哪些建筑呢? 提问:大家看看,我家四周有哪些好玩的建筑呢? 2)和幼儿一起共享不同建筑物的形状特征。 提问:谁能说说这些建筑像什么呢?由哪些图形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二、建构 1、让幼儿搭建自己喜爱的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乐高积木来搭建一个自己最喜爱的起建筑。 2、出示操作材料。 3、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让幼儿按操作要求进展活动,孩子自由选择积木搭建,教师观看指导。 三、反思 1、请幼儿介绍自己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跟同伴沟通一下,你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有谁情愿来介绍一下自己搭建的建筑?请个别搭建比拟特殊的幼儿出来示范
33、讲解) 2、你搭的建筑物有什么特殊之处,用来干什么的? 四、连续 1、分组合作,给小动物建一个动物园。 提问:我们搭建了这么多的建筑,把他们放在哪里好呢?幼儿答复。现在你们分成两组每组6人,每组搭建一个小区,把你们的建筑物放进小区里。 2、展现作品。 师:好了,现在你们的小区都搭建好了,可以把你们搭好的建筑物搬进去啦。 1.莫高窟教学设计 2.登高优秀教学设计 3.五年级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 4.登高杜甫优秀教学设计 5.登高教案 6.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7.老王教学设计 8.春望教学设计 9.重力教学设计 10.人生教学设计 如何写登高教案(精)五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
3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3、单独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简单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5、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 7、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8、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9、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故山下 10、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1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13、绿遍山原白满
35、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14、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15、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16、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7、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1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9、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20、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寇准咏华山 24、却顾所来径
36、,苍苍横翠微。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5、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2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27、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8、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9、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30、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31、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陆游自咏示客 32、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陆游梅花绝句 3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3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
37、沙道中 3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37、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38、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39、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李白游泰山六首 40、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41、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照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4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3、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44、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难过碧。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47、力拔山兮气
38、盖世。项羽垓下歌 4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4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5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52、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社日 53、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54、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5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5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57、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心古 58、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39、 5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0、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6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6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63、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64、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66、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67、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高衢和三乡诗 68、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69、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张旭山行留客 70、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
40、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苏轼江神子江景 如何写登高教案(精)六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依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喜爱祖国语言文字,喜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肯定的审美力量,提高文化品位,满意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展健全共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
41、甫七言律诗登高。 依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学问、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学问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依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育发觉、探究、解决问题的力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力量目标:培育学生的联想、想象力量以及规律思维力量;依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育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复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蔽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依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实行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依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量,进入诗歌的情境。 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