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审计技术与方法dbkd.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审计技术与方法dbkd.ppt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 审计技术和方法主讲:杨昌红第五章 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审计目标、程序和方法构成的审计导向模式。审计导向模式经历了账项导向、系统导向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阶段 审计导向模式的进展是成本效益不断追求的过程,是不断寻求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审计导向模式的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发展相适应。学时:6课时第一节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 账项导向审计(古代20世纪四十年代)一、账项导向(基础)审计的概念和形式 1、概念 账项基础审计是基于查错防弊的审计目标对所有会计事项都加以审查的传统审计。2、形式(1)形式审计:也称数据稽核,审查账薄数据的正确性。方法:检查、核对、计算;德
2、国(2)账簿审计:审查账簿记录的金额和内容。方法:检查、核对、计算;英国(3)详细审计又称完全审计、全部审计。以所有会计事项的审计为基础。方法:检查合计和过账为主,辅之以审阅和测试。(4)资产负债表审计 以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审计为基础。方法:审阅、逆查、核对、抽查;美国 依据:详细审计费时费力,审计成本高 内部牵制制度日趋完善,不需要做重复工作 借贷资本金融资本渗透到产业资本(5)财务报表审计 审计对象:财务报表 审计目标:公证 审计方法:由详查转变为抽查 综上所述:该阶段的审计形式都是以审查账面上的会计事项为主线,所以称为账项导向审计。二、账项导向审计的特征账项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征:1、审计导
3、向:以会计事项为导向 2、审计目标:纠弊查错,但不审查内部牵制制度,不对内部牵制制度发表评价意见。3、没有固定的审计程序,无所谓准备阶段 4、审计方法(1)书面资料审计方法。就其查账技术来说,包括审阅法、核对法、计算法。(2)财产物资审计方法。包括盘点法、调节法、观察法、查询法。三、账项导向审计的方法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 审阅法 核对法 查询及函证法验算法 分析法 按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 顺查法 逆查法 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数量 详查法 抽查法 证实客观事务的方法 盘点法 观察法调节法鉴定法 三、账项导向审计的方法一)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1、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分类(审阅、核对、查
4、询、计算)(1)审阅法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它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方法存在,需要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使用。会计凭证的审阅(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形式、内容)账簿的审阅(摘要、对应关系)报表的审阅(编写是否符合规定、对应关系、合计、勾稽)其它书面资料的审阅(2)核对法它适用于相互关联的资料的核对。核对的种类 证内核对 证证核对(原与记核对,张数、内容和金额)账证核对(完整性、存在与发生)账账核对 账表核对 表表核对(3)查询法概念:调查询问 种类:面询和函证面询法 面询法是指直接向有关人员进行谈话、征询意见、了解情况以取得必要资料或对某一问题给以证实的一种审计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对询问获得的言词
5、证据,不能作为直接证据来证明被审事项,只能用作重要证据的补充证据,为获取其他审计证据提供线索和指引。函询法 函询法概念范围:核对某些往来账目。种类:肯定式函证和否定式函证两种。肯定式(积极)函证是要求被函证单位在收到函证信件后;不论“是”、“否”都应给予答复。否定式(消极)函证是指被函证人在收到函证信件后,认为委托或要求证实的事项有差异时,才给予回函答复,如认为没有差异,则不必回函答复。(4)计算(复算)复算法又称重算法,是指对凭证、账簿、报表以及预测、计划、分析等书面资料中的数字进行重新计算,以验证其是否无误的一种方法。(5)分析法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事项的各个因素运用分解、综合的手段,掌握
6、其相互关系及其对被审计事项的影响程度,从而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 2、按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分类(1)顺查法 概念、程序、优缺点、适用范围(2)逆查法 概念、程序、优缺点、适用范围3、按审查书面资料的范围分类(1)详查法 概念、程序、优缺点、适用范围(2)抽查法 概念、程序、优缺点、适用范围二)财产物资审计方法包括:盘点法、调节法、观察法和鉴定法 1、盘点法 实物证据 种类:直接盘点法 监督盘点法 方式:突击盘点 通知盘点 2、调节法 指从一定时间点上的数据出发,将已发生正常业务而应增应减的数字对它进行调整,从而求得需予证实的时间点上的数据。计算公式
7、:被查日(书面 盘点 被查日至盘 被查日至盘资料日期)存量=日存量+点日发出量 点日收入量 举例:3、观察法 4、鉴定法四、账项导向审计的局限性 1、详细审计:成本高,发现的是技术性错误,审计风险高。2、抽查技术:不是抽样审计,审计结论的准确度不高 3、不易发现因会计控制系统本身所导致的错误第二节 系统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一、概念和目标 1概念 系统导向审计也称为制度基础审计,是为了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以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导向性目标:评价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 2、审计目标 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为主二、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 系统导向审计脱胎于内
8、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又来源于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较长发展阶段(一)内部控制的萌芽内部牵制阶段(公元前36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最初的内部牵制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 我国:西周时代,内部牵制制度已基本形成 内容:职务分离、账目核对(双人记账)、账钱物分管二、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末)内部控制一词,最早见诸于文字,是作为审计术语出现在1936年AICPA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 1973年在美国审计程序公告55 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二分法)二、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
9、 3、内部控制结构(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概念:为合理保证公司实现具体目标而设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要素: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组因素的统称。会计系统,是指公司为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业务处理的各种方法和记录。控制程序,是指为合理保证公司目标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会计系统是内部控制结构的核心因素。控制程序是保证内部控制结构有效运行的机制。控制环境是实现控制目标的环境保证。二、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 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90年代至21世纪初)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
10、和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监督。二、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 5.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阶段(2004年以后)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了八大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三、系统导向审计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1、初步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 2、调查和描述被审单位现行的内部控制 调查方法主要有查询法、审
11、阅法 描述的方法:调查表法、流程图法和文字说明法。3、初步评价被审单位现行的内部控制,确定符合性测试的可行性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确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合理性,以便确认是否值得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4、进行符合性测试。检查被审单位内部控的执行情况。方法包括:观察法、查询法和检查证据法。5、评价被审计单位现行的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影响 经过符合性测试后,如果满意,可进行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如果不满意,应了解有无适当的补救措施。如果有,可以进行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如果没有,则应进行广泛的实质性测试。6、制定并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结束审计的实施阶段 实质性测试的方法仍旧可以采用账项
12、导向审计模式的传统方法,如审阅、核对、盘点等方法。四、系统导向审计与账项导向审计的比较1、导向性目标不同 账项导向审计:以会计事项为主线 系统导向审计:以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可信赖程度2、审计目标不同 账项导向审计:纠弊查错,但不审查内部牵制制度,不发表评价意见。系统导向审计:确认财务报表的公允性3、审计方法不同账项导向审计:查账法。系统导向审计:采用符合性测试,适用统计抽样,查账法。4、程序不同 系统导向审计:标准化的程序步骤,重视准备(计划)阶段,把评审内部控制系统列为关键阶段。账项导向审计:没有区分阶段、步骤。五、系统导向审计的局限性 1、内部控制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 2、被审计单位管
13、理层的确存在着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的驱动 检查内部控制往往无法发现刻意隐瞒的舞弊造假行为 第三节 风险导向审计一、风险导向审计概念和目标1、概念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对审计风险的评价做为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现代审计模式。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2、审计目标 公允性和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程序和方法(一)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AR)(IR)(CR)(DR)DR=AR/IRCR 例:在某一审计计划中,审计人员认为固有风险为80,控制风险为50,检查风险为10,则计算出的审计
14、风险4(即0.80.50.1)(二)该种模式的缺陷 注册会计师很难合理量化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而严重制约了它的实际应用效果。不利于注册会计师发现与报告有关的管理舞弊行为 三、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程序和方法(一)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AR)(MMR)(DR)核心思路:强调注册会计师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 导向目标: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新的起点 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二)审计业务流程和程序(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了解内部控制,又称为风险评估程序;(2)控制测试(必要时)(3)实质
15、性程序。(2)、(3)称为进一步审计程序。(三)审计程序与方法 1、战略风险分析 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核心环节 分析企业层的整体战略及内外部战略风险对审计的影响。2、经营环节分析 包括经营环节问题分析 与经营业绩评价 对客户经营能力分析,剖析客户潜在的风险,进而找寻可能对客户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客户经营业绩形成合理预期,进而为评估总体审计风险提供依据;(三)审计程序与方法 3、剩余风险评估 注册会计师可以结合以上环节,合理评估会计报表中的剩余风险水平;4、实质性测试 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比较1、审计导向性目标不同 系统导向审计:以内部控制系统的
16、评价为基础,确定其可信赖程度,并据以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和方法。风险导向审计:以评价内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为基础,据以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和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涉及重大错报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检查风险等概念和计算。2、审计测试的内容不同 系统导向审计的测试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风险导向审计的测试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3、审计资源分配的恰当性不同 系统导向审计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审计风险分析,容易导致审计资源在审计领域的不恰当分配,进而影响审计工作效率。风险导向审计由于它从风险分析开始,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容易出错的领域,减少了不容易出错领域的工作,从
17、而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4、分析性程序和重要性的使用不同 系统导向审计模式较少使用分析性程序,一般称之为分析性复核,不涉及重要性概念及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广泛采用分析性程序,涉及重要性概念及评估。5、对审计单位的影响不同 系统导向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提供价值减少,甚至出现多余控制阻碍各项程序正常运转的情况。风险导向审计:增加了被审计单位的价值。第四节 审计抽样 适用准则: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 一、选取测试项目的适当方法 二、审计抽样的适用及类型 三、审计抽样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四、审计抽样的主要步骤第四节 审计抽样一、选取测试项目的适当方法 在设计审计程序时,注册会
18、计师应当确定选取测试项目的适当方法。包括选取全部项目、选取特定项目和审计抽样。(一)选取全部项目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即进行详细审计)(1)总体由少量的大额项目构成;(2)存在特别风险且其他方法未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3)由于信息系统自动执行的计算或其他程序具有重复性,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通常更适用于细节测试。一、选取测试项目的适当方法(二)选取特定项目 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所测试总体的特征等,注册会计师可以确定从总体中选取特定项目进行测试 选取的特定项目可能包括:(1)大额或关键项目
19、;(2)超过某一金额的全部项目;(3)被用于获取某些信息的项目;(4)被用于测试控制活动的项目。对被选取的项目,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百分之百测试 l 在选取了特定项目之后,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总体剩余部分的重大性,考虑是否需要针对剩余项目实施审计抽样。一、选取测试项目的适当方法(三)审计抽样 注册会计师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注册会计师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总体是指注册会计师从中选取样本并据此得出结论的整套数据。总体可分为多个层或子总体。每一层或子总体可予以分别检查。(三)审计抽样 审计抽
20、样必须符合三个基本特征:(1)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2)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3)审计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该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的某一特征。二、审计抽样的适用及类型(一)审计抽样的意义1.审计抽样不同于详细审计2.审计抽样也不同于抽查3.审计抽样的基本目标:在有限审计资源条件限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二)审计抽样的适用情形 审计抽样不是所有程序都适用,对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主要是细节测试)适用,通常不用于风险评估程序和实质性分析程序,控制测试中,询问、观察等审计程序不涉及审计抽样。审计抽样的适用情形 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
21、程序控制测试(必要时)控制测试(必要时)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细节测试细节测试实质性分析程序实质性分析程序不适用不适用适用适用适用适用不适用不适用(三)审计抽样的种类1、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按其抽样决策依据的不同 统计抽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一)随机选取样本;(二)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包括计量抽样风险。非统计抽样:不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抽样方法为非统计抽样。任意抽样:从总体中选取样本是随意的(可靠性差)判断抽样:运用职业判断来选取样本。(靠个人经验)(三)审计抽样的种类统计抽样的特点有:客观地选取样本;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总体各项目被抽中的机会是均等的,可以防止主观的判断;
22、能客观地计量抽样风险,并通过调整样本规模精确的控制风险;客观地评价抽样结果;统计抽样便于促使审计工作规范化。不足:成本高 需要注册会计师拥有专门技能 需要样本符合统计要求(三)审计抽样的种类 非统计抽样的特点:不能科学确定抽样规模 审计风险较大,并且不可预知和控制 抽样结果可靠性差 简单灵活,易于操作 无论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都要运用职业判断,两种方法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提供审计所要求的充分适当的证据并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非统计抽样只要设计得当,也能获得与统计抽样相同的结果 统计抽样效果好,非统计抽样成本低,结合使用效果较好(三)审计抽样的种类2、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按其了解
23、总体特征的不同 属性抽样:指在精确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用于控制测试)变量抽样:指用来估计总体金额而采用的一种方法。(用于细节测试)双重目的抽样:在审计实务中,经常存在同时进行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采用的审计抽样称为双重目的抽样。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的区别抽样技术 抽样技术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测试种类 测试种类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细节测试 细节测试目标 目标估计总体既定控制的偏 估计总体既定控制的偏差率(次数)差率(次数)估计总体总金额或者总 估计总体总金额或者总体中的错误金额 体中的错误金额类别 类别固定样本量抽样
24、 固定样本量抽样 停 停-走抽样 走抽样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均值估计抽样 均值估计抽样差异估计抽样 差异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 比率估计抽样三、审计抽样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过程中存在的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可能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检查风险的确定。(一)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抽样风险的类型 注册会计师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注册会计师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 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信赖过度
25、风险信赖过度风险信赖不足风险信赖不足风险误受风险误受风险“风险风险”误拒风险误拒风险“风险风险”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 抽样风险种类 抽样风险种类 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信赖不足风险 信赖不足风险 效率 效率信 信 赖 赖 过 过 度 度 风 风 险 险(5%-(5%-10%)10%)效果 效果细节测试 细节测试误拒风险 误拒风险 效率 效率误受风险 误受风险 效果 效果信赖过度和误受风险信赖过度和误受风险影响影响审计效果审计效果,并可能导致注册,并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信赖不足和误拒风险信赖不足和误拒风险一般会导致注册会计师
26、执行额外一般会导致注册会计师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降低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效率审计效率无论是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注册会计师都可以通无论是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注册会计师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抽样风险的类型(二)非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采用不适当的审计程序,或者误解审计证据而没有发现误差等,均可能导致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采用抽样方法产生的,非抽样风险无论是否采用抽样方法都会产生 非抽样风险可通过加强对业务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得以防范、降低甚至消除四、审计抽样的主要步骤(一)样本
27、的设计 考虑审计程序的目标和抽样总体的属性 定义审计对象总体分层定义误差构成条件确定样本规模(二)选取样本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系统选样随意选样(三)实施审计程序(四)抽样结果的评价(难点)(一)样本的设计 1、考虑审计程序的目标和抽样总体的属性 如控制测试:测试目标是要评价控制是否有效运行,从而支持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如细节测试:选取的交易或账户余额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2、定义审计对象总体 注册会计师所定义的总体应具备下列两个特征:(1)适当性。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总体适合于特定的审计目标(2)完整性。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一)样本的设计 3
28、、分层 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分层。即将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每个子总体由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如函证应收账款,可将应收账款按金额的重要性分为三层,即账户金额在10 000以上的、在5 000-10 000元之间的和在5 000元以下的,对10 000以上的可以全部进行函证。(一)样本的设计 4、定义误差构成条件 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注册会计师要仔细定义所要测试的控制及可能出现偏差的情况;细节测试中,误差是指错报。注册会计师要确定哪些情况构成错报。5、确定样本规模影响因素 控制测试 细节测试 与样本规模 的关系可接受的抽样风险 信赖过
29、度风险 误受风险 反向变动可容忍误差 可容忍偏差率 可容忍错报 反向变动预计总体误差 预计总体偏差率 预计总体错报额 同向变动总体变异性 总体变异性 同向变动总体规模 总体规模 总体规模 影响很小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二)选取样本 在选取样本项目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使总体中的所有抽样单元均有被选取的机会。选取样本的基本方法包括: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 系统选样 随意选样此外,还包括整群选样和判断选样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 前提:总体中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编号 依据:计算机生成随机数 随机数表查随机数 程序:建立总体项目中项目与表中数字的一一对应关系建立总体项目中项目与表中数字的一
30、一对应关系选择一个随机起点和一个选号路线选择一个随机起点和一个选号路线系统选样 也称等距选样,是按照相同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地选取样本的一种选样方法。程序:选取间距:选样间距选取间距: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总体规模/样本规模样本规模确定选样起点确定选样起点根据间距顺序选取样本根据间距顺序选取样本 前提:总体必须是随机排列。应用:非统计抽样和统计抽样随意选样 任意选样,是指注册会计师不带任何偏见地选取样本。缺点:很难做到无偏 应用:非统计抽样(三)实施审计程序 对选取的样本项目实施审计程序旨在发现并记录样本中存在的误差。如果选取的项目不适合实施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通常使用替代项目。如果注册会计
31、师无法或者没有执行替代审计程序,则应将该项目视为一项误差。(四)样本结果评价分析样本误差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推断总体误差形成审计结论形成审计结论1、分析误差的性质和原因 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对样本结果的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一样重要。2、推断误差 在细节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现的错报推断总体错报,并将推断的总体误差金额与可容忍误差比较。在实施控制测试时,由于样本的误差率就是整个总体的推断误差率,注册会计师无需推断总体误差率,但必须考虑抽样风险。3、形成审计结论(1)控制测试中 在统计抽样中,如果估计的总体偏差率上限低于可容忍偏差率,则总体可以接受。如果估计的总体偏差率上限大于或等于可容忍偏差率,则总体不能接受。应修正计划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并增加实质性程序的数量。如果估计的总体偏差率上限低于但接近可容忍偏差率,考虑是否接受总体,并考虑是否需要扩大测试范围 3、形成审计结论(2)细节测试中 在统计抽样中,计算的总体错报上限大于或等于可容忍错报,则总体不能接受。所测试的交易或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报 计算的总体错报上限低于可容忍错报,则总体可以接受,所测试的交易或账户余额不存在重大错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