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整理施工方案大全》详细 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
《《新整理施工方案大全》详细 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整理施工方案大全》详细 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3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施工部署及总体安排.第二章 主要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第三章 施工进度计划.第四章 施工临时设施及施工布置.第五章 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第六章 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第七章 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第八章 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第九章 劳动力计划.第十章 工程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材料计划.第十一章 工程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计划.第十二章 施工临时用地计划.第十三章 专业施工配合.第十四章 施工进度计划图表.第十五章 施工平面布置图.第一章 施工部署及总体安排1.1 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1.1.1 编制依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
2、规范 (JTG D50-2006)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F4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30-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 034-200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44-91)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业主暂未提供地堪报告1.1.2 编制原则道路平面位置与道路规划的结合,满足片区路网规划的总体需求,道路线形与地形、地块相结合,并符合道路的技术指标。正确处理路线平、纵线形的组合,使道路线形组合均衡,满足行车安全、舒
3、适,为道路景观规划创造良好的环境。注重交通分析和组织,合理设置与相交道路的交叉类型等,满足交通功能的需要。充分考虑沿线组织排水的需要。1.2 工程概况1.2.1 道路工程部分1.2.2 本工程为江津区塘河镇人民政府塘河镇场镇道路工程,全长 924.59 米(K0+000K0+924.59),道路总宽度: K0.000K0+520 段道路总宽 20 米,主车道宽度 14.00 米,两侧人行道宽度 2x3.0 米(行道树间距 4.0 米,1.2x1.2 青石树圈) ;K0+520K0+924.59 段道路总宽 16 米,中间步行道宽度 8.00 米,两侧人行道宽度 2x4.0 米(行道树间距 4.
4、0 米,1.2x1.2 青石树圈) 。该工程主要为城镇一般道路使用,各种车辆通过该路段时必须按要求限速 20Km/h 行驶。(1) 本施工图中纵断面设计高程为计算高程。(2)本工程由于缺乏该城镇总体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布置图,施工时请与有关单位联系,以便及时调整与之联接。(3) 路基土辗压:A、在填方区段内从路基槽底起,车道填土辗压密度为 95%,人行道填土辗压密度为 85%;B、挖方区内从路基底起 80 厘米内车行道土壤辗压密度为95%,人行道路基辗压密度为 85%。2、设计依据及采用技术标准、规范2.1 设计依据2.1.1 我院与建设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2.1.2 建设方提供工程
5、区 1:500 现状地形图。2.1.3 前期各部门相关会议纪要。 2.2 采用技术标准、规范2.2.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2.2.2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2.2.3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F40-2004)2.2.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30-2004)2.2.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2.2.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 034-2000)2.2.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2.2.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2.2.9城市道路
6、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44-91)2.2.10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2.2.11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1-90)2.2.12 业主暂未提供地堪报告3、道路设计3.1 设计范围本次设计江江津区塘河镇人民政府塘河镇场镇道路工程起于原已建道路(高速路匝道入口) ,终点于原已建道路(塘河古镇停车场) ,道路设计全长 924.59 米(K0+0.00+K0+924.59) 。道路设计包含路基、路面、排水、照明及道路附属工程设计,不包含交通工程设计。3.2 设计原则3.2.1 道路平面位置与道路规划的结合,满足片区路网规划的总体需求。3.2.2 道路线形与地形、
7、地块相结合,并符合道路的技术指标。3.2.3 正确处理路线平、纵线形的组合,使道路线形组合均衡,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为道路景观规划创造良好的环境。3.2.4 注重交通分析和组织,合理设置与相交道路的交叉类型等,满足交通功能的需要。3.2.5 充分考虑沿线组织排水的需要。序 号项目名称江津区塘河镇人民政府塘河镇场镇道路工程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级3.4 平面设计江津区塘河镇人民政府塘河镇场镇道路工程严格按照规划布线,起于原已建道路(高速路匝道入口) ,终点于原已建道路(塘河古镇停车场) ,道路设计全长 924.59 米(K0+0.00+K0+924.59) 。全线共设置 4 个平曲线,最小平曲线半
8、径 24 米,平面线形较好,满足规范最小平曲线半径及长度要求。3.5 纵断面设计2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5 年3设计行车速度20km/h4标准路幅宽度20 米=3 米人行道+14 米车行道+3 米人行道16 米=4 米人行道+8 米步行道+4.00 米人行道5车行道宽度27 米(双向二车道)6交通等级轻交通7道路长度924.59m8最大纵坡5.14%9最小纵坡0.09%10最小圆曲线半径24m11最小竖曲线半径350m12设计荷载等级城D 级 人群荷载:3.5KN/ 13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 型标准车14路基及小桥、涵洞110(防洪)3.5.1.纵断面设计原则本工程道路
9、沿线地势复杂,在道路纵断面设计中,在满足道路平顺及与相交道路平顺相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以下设计因素:1)参照规划控制标高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2)纵坡考虑缓顺,起伏不宜频繁,少变坡。3)纵断面设计结合道路性质,排水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4)纵断面设计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和排水要求。3.5.2.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根据各交叉口规划控制高程,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及排水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纵断面拉坡设计如下:江津区塘河镇人民政府塘河镇场镇道路工程起点接已建道路(高速路匝道入口) ,地面高程为 214.64m,设计高程为 214.60 米,基本按照现状道路高程进行拉坡。纵断面设
10、计中路面设计高程为道路中心线处高程。3.6 横断面设计江津区塘河镇人民政府塘河镇场镇道路工程路幅按照规划布置,标准路幅宽度 20(16)米,双向二车道,其具体路幅分配形式如下:3.6.1 一般路段标准路幅布置如下:20 米=3 米人行道+14 米车行道+3 米人行道。16 米=4 米人行道+8 米步行道+4 米人行道。3.7 路基设计道路两侧为场镇区、待开发区或绿地,因此本次道路设计时尽量避免设置永久性支挡结构以节约投资,对于待开发区、绿地地和拆迁开发区段采用临时边坡过渡。由于沿线地块场镇区、待开发区,路面及生活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组织排水,污水进入一级污水干管。3.7.1 一般要求原则:在
11、道路周边为场镇区、待开发区或绿地,原则上以坡率法+临时支护处理,不采取永久性的支护结构。 本次道路设计土石方只进行总量计算,土石比暂定为 2:8,详细土石比例由地勘单位向业主提供详细报告。1)填方边坡:挖方边坡小于 8 米:1:1。2)挖方边坡:挖方边坡小于 8 米:1:1。土基土质较差时应采取换填处理,如淤泥、建筑垃圾等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土,必须全部清除,分层换填碾压。3.7.2 压实度要求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填方路堤路槽底面以下深度080 厘米,压实度95;挖方路基路槽底面以下深度 030 厘米,压实度95。3.8 路面设计综合考虑行车舒适、工程经济、美观、与周边环境协调等因素,K0+
12、000K0+520 段路面采用 SMA 沥青砼路面,其交通等级为轻级,设计年限为 15 年。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 ,路面设计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以路表容许弯沉值作为路面整体强度的控制指标。设计采用双轮单轴(轴载 10KN)为标准轴载,按交通量进行换算。路面结构组合如下:4cm 改性沥青 SMA135cm 密级配沥青砼 SMA-16C0.5cm 改性沥青稀浆封层25cm 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设计弯沉值 63(1/100) ;20cm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设计弯沉值 145(1/100) ;路基基层,设计弯沉值 268(1/10
13、0) ;K0+520K0+924.59 段主要为古镇入口道路,路面采用铺装青石面,路面结构组合如下:15cm 自然面青石铺装路面15cm C20 混凝土中层25cm 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设计弯沉值,110(1/100) ;路基基层,设计弯沉值 268(1/100) ;3.9 道路交叉设计本次道路设计起点相交处进行了拓宽渠化处理。平交道口采取分线控制,使道口的通行能力与路段运行能力协调一致。3.10 附属工程设计3.10.1 人行系统设计K0+000K0+520 段人行道宽度为 3.00 米,其结构组合如下:透水砖人行道板 5cmM5 水泥砂浆结合层厚 3cmC15 细石混凝土垫层 15c
14、mK0+520K0+924.59 段人行道宽度为 4.00 米,其结构组合如下:青石铺装面人行道板 5cmM5 水泥砂浆结合层厚 3cmC15 细石混凝土垫层 15cm整形碾压路基缘石、路边石、植树圈路缘均为青石。安装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人行道板采用挤浆法安砌,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3.10.2 道路绿化设计结合道路使用性质,并每隔 4.00 米种植一颗行道树,行道树胸径为大于 5cm 桂花树或业主自定。3.10.3 无障碍设计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的要求,在
15、人行道一侧,道路交叉口处,设置盲道,单面或三面坡缘石坡道。供残疾人使用。具体详见无障碍设计图。4、施工要点4.1 路基4.1.1 质量标准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 12-15T 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 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0-809580-15094150 以下93零填及挖方路基0-8095说明:填方高度小于 80cm 及零填挖路段,原地面以下 030cm范围内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路床平整度: 15mm中线高
16、程:+10mm、-15mm横坡: 0.3%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 E0 和检验弯沉值 L0。挖分类回弹模量 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40Mpa288245石质路基50Mpa2254.1.2 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或涵洞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 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4.1.3 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
17、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边坡临近处无建筑物需保留的可采取石方爆破,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边坡临近处有建筑物需保护时,边坡开挖应采取人工开凿,以免对建筑物结构安全造成影响。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对石方路堑,超挖部分应用贫混凝土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砾)石的整体性材料作整平层,严禁用土充填。
18、4.1.4 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 10cm 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 20Mpa 时,石料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 2/3,当石料强度小于 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上路床0-30810下路床30-80510上路堤80-150415基下路堤150 以下3150-308
19、10零填及挖方路基30-805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时,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 93%。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在 1:5 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为不小于 2.0m 的台阶,台阶向内倾斜 24%,并用小型夯实机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路基填土高度小于 80cm 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标准,基底松
20、散土层厚度大于 30cm 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 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碾压。在稻田、鱼塘等地段,应先排水,淤泥层较薄的路段(小于等于 2 米) ,采取全部挖除,换填砂砾石或碎石处理。清淤土方可用于路基边坡及中央分隔带种植用土,当软弱土层较深(H 大于 2.0m)时,清除表面 2 米范围内淤泥,再采取抛石挤淤处理,用重型压路机将片石压入软基中,并反复碾压直到路基稳定。如遇鱼塘,可全部清除淤泥,再采取换填砂砾石或碎石处理,路基压实后要求路基表面无明显轮痕,表面密实,无弹簧现象。3)填筑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 30cm,土石路堤
21、不大于 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 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路基的全部宽度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 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 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填料及压实度按下表的要求处理。 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填料距路床顶80cm素土90管顶上
22、 30cm 以内砂、砂砾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离路床顶80cm管顶 30cm 以上砂、砂砾95路床顶以下 0-80cm砂95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80cm 以下砂9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 3 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4.1.5 填挖路基交接段处理道路路基填方和挖方交接段处理方式为:当挖方段挖方深度超过 1.5 米时,超挖深度为 1.5m,若挖方段挖方高度小于 1.
23、5 米时,超挖深度仍为 1.5m,超挖长度均为 15m(短边)。4.2 底基层、基层4.2.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 4%。1)质量标准压实度:95%平整度:不大于 12mm中线高程:+5mm,-15mm 横坡度:0.3%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 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 天无侧限浸水限抗压强度:2.0Mpa弯沉值:主干道90(0.01mm)支路10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 4%,32.5 号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 3 小时终凝时间在 6 小时以上者,快硬
24、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 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要求: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 限塑性指数37.510031.5931001975909.550704.752950小于 28小于 92.3615350.66200.07505小于 28小于 9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 30%。3) 施工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碾压用 12-15T 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 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 20c
25、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 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 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 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温养生。4.2.2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质量标准压实度:98%平整度:不大于 8mm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 8mm中线高程:+5,-10mm横坡度: 0.3%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 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3.54.5Mpa弯沉值:主干道45(0.01mm)支路5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掺量为 6%。水泥材料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灰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整理施工方案大全 新整理施工方案大全详细 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整理 施工 方案 大全 详细 市政道路 施工组织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