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原文文言文翻译【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原文文言文翻译【3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爱莲说原文文言文翻译【3篇】八年级上爱莲说课文翻译篇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
2、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八年级上爱莲说鉴赏篇二这是千古名篇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大意是,水生、陆生、草本和木本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代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人们非常喜爱牡丹;而我只喜爱莲花,是因为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沐浴在清澈的涟漪中而不显得妖媚;梗茎内中通透而外形挺直,既不是藤蔓也不是枝条;体香飘得
3、越远而越感清幽,洁净植株亭亭玉立,然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过分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我说:菊,乃花中的安逸隐士;牡丹,为花中的富贵福人;莲,是花中的堂堂君子。唉!对菊花的酷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已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珍爱,跟我一样的不知是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可以说大众化了。这一篇小品文文字清新,思想深邃,富有哲理。虽然只有一百一十九字,但其主题突出,深刻博大,含蓄,意味深长,对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文化品位、道德水准、价值取向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对了解人的生命价值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特别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已成为官宦士子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文章告诉我们,不论是为人还是处事,均要
4、境界高远,既追求理想,又保持节操。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而且经久不衰,乃至被译成英文,流传环球。周敦颐(10171073),为是我国理学开山鼻祖,其理学思想,又在中国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从小就喜爱读书,故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他的气度,均深深地感动过许多人,并前来追随他,其中最著名的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为此,他们也成为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爱莲说教学设计篇三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
5、到高尚情操的熏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可展示实物,也可制作课件配以诗文、音乐。)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二)研读课文1板书课
6、题。(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3指导顺畅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3)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甚蕃()淤()泥
7、濯()清涟()不染()亵()玩隐逸()噫()鲜()有闻(4)学生齐读课文。(如有不顺畅处,教师点拨后再齐读一遍。)4指导诵读课文(1)明确诵读要求: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诗文用的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引导学生回忆电影、电视中古人读书的语调、神态,然后加以归纳。)(2)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将八个句子分成两组,教师范读,明显地读出后一组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判别。明确后,让学生齐读领会。)水陆草木
8、之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如第1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理即可。)(4)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5)提问: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
9、呢?(指名朗读,教师点拨。)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6)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要求。5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3)课上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4)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提问: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
10、重”、“正直”、“芳香”、“清高”。)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6)提问: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明确:敬佩、赞美之情。(7)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8)提问: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11、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9)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10)归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11)提问: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12)提问:“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13)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三)延伸拓展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2课前准备若干未题过字的、以“荷花”为题材的画,让发言的学生题上自己喜爱的句子,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课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