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生态修复建设项目植被恢复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后重建生态修复建设项目植被恢复措施.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灾后重建生态修复建设项目植被恢复措施1.1植被恢复地立地类型1.1.1立地类型划分的原则(1)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原则。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现代林业以生态学为基础已被人们共识,只有把立地分类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才可能认识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效益。(2)动态与稳定相结合的原则。组成立地单元的立地条件随着时间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有其演化和演替规律。但某一个阶段也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掌握动态与稳定的辩证统一规律,才能对立地分类有本质的认识。(3)主导因素原则。在众多的自然因素中,综合分析确定各级立地单元的主导因素,用主导因素进行各级分类。(4)自然性与适用性原则。立地分类以相对稳定的自然属性为基础
2、。立地分类应适用于生产经营水平的需要,分类因子应易于掌握和差别,以便于应用1.1.2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及依据立地分类方法采用自然生态立地分类方法。在对项目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坡向、坡位、坡度等立地条件进行广泛的调查的基础上,以定性分析为主,结合聚类、排序、多元逐步回归及数量化理论等方法,分析各级立地单元的主导因子,确立立地类型划分的依据。通过分析,项目区造林总设计中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为:(1)立地组:地貌(垂直地带:800m、8001300m和13001600m)。(2)立地类型:部位(中下坡位上、坡位)、土层厚度(5069cm和70cm)。1.1.3立地类型划分系统项目立地类型划
3、分采用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三级系统划分。1.1.4立地类型划分结果根据立地类型划分的原则、主要依据和系统,项目区工划分为1个立地类型亚区,3个立地类型组,10个立地类型。详见附表1:立地类型表。1.2植被恢复模型设计以立地类型为基础,根据小班的具体的位置(所处功能区)、地形、土壤、震灾损毁程度等因子,结合树(竹、灌、草)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社会经济状况等设计相应的植被恢复模型,共设计植被恢复模型8个。其中:人工造林模型3个;人工点撒播模型3个;封山育林模型2个。1.3人工造林设计1.3.1布局本项目设计人工造林800.0hm2,植被恢复小班127个。按统计单位分: 龙池镇153.6
4、hm2,小班22个;虹口乡259.0hm2,小班38个;向峨乡248.8hm2,小班55个;中兴镇61.9hm2,小班3个;紫坪铺镇71.7hm2,小班9个。按造林年度分:2009年402.8hm2,小班68个;2010年253.4hm2,小班32个;2011年143.8hm2,小班27个。1.3.2造林模型人工造林模型分为三种:桦木、漆树等阔叶纯林(模型3);方竹、雷竹、苦竹等竹类纯林(模型4);厚朴等三木药材纯林(模型5)。具体模型详见附表5-1:人工造林模型表及附图:造林模型设计图。1.3.3造林技术措施(1)造林地选择造林地选择严格遵循项目“环保规程”规定和造林模型的技术要求,选择坡度
5、小于35的滑坡体、崩塌体,落石损毁林地、泥石流滩地、曾被堰塞湖淹没的林地或因地震荒弃的非基本农田等地段。(2)整地整地要严格按照小班造林施工设计及 “四川省地方标准造林经营环境保护规程(DB51/T380-2003)” 进行,保留林地内5cm以上乔木树并注意保护好地块中保留的原有植被,以防止水土流失。春季造林需在上年10月次年1月进行穴状整地,其规格为404030(模型3)、606050cm(模型4)和404040cm(模型5),整地时生土作梗,熟土回填。(3)栽植树种选择:本次应用一些绿化效果好、适应性强或同时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树种,主要选用:桦木、野漆、雷竹、方竹、苦竹、厚朴等树(竹)种。
6、栽植季节:海拔1000m以下地区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海拔1000m以上地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或次年2月上旬至4月上旬。栽植应在阴天或雨后进行,切忌晴天、土干或土冻时节造林。要尽量做到当日起苗,当天造完,当日造不完的苗木要很好地假植,保护好苗根湿润。一个造林实体原则上每个季节造林时间不超过15个月。栽植密度:栽植密度:模型3阔叶纯林,株行距23米(1660株/hm2);模型4竹类纯林,株行距33.7米(900株/hm2),模型5为厚朴纯林,株行距23米(1660株/hm2),“品”字型配置。栽植方法:项目造林全部采用人工植树苗方法。栽植前应剔除等外苗、废苗和假植过程中发生霉烂及在运输过程中受
7、伤的苗木。栽植技术:栽植要点是深度适中、苗木扶正,踩紧踏实。在植苗时做到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深浅要适当,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盖虚土。苗木栽植深度根据立地条件、土壤的情况,覆土应略高于苗木根部的土痕。栽植穴面略高于造林地面,以免造林穴积水。栽竹时应挂浆,母竹与地面呈45-60度角,竹梢方向朝上坡方向,注意保护竹节中的水份。每个小班选取土壤条件较好的适中地段,在林内(不同穴)预栽15%苗木供补植。(4)抚育管护幼林抚育包括除草、松土、培土、正苗、培篼、摘萌除蘖或修枝、补植、灌水、清除病株等内容,通过抚育促进林木生长。春季造林当年开始抚育,冬季造林第2年春季开始抚育。一般连续抚
8、育3年,直至郁闭成林,未郁闭的第4年继续抚育1次。提倡正确的林草、林药间作。采用锄抚、刀抚和刀锄结合抚育。锄抚深度1020cm,头年浅、逐年加深,近树浅、空行深;刀抚留茬下10cm。(5)施肥为维护和增加土壤肥力,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养分收支平衡,促进林木旺盛生长,在对幼林进行除草、松土、灌溉的同时,对幼林进行合理施肥。各造林实体应结合林草、林药间作多施有机肥,以减少化肥施用量。人工造林模式适宜于在地震造成的滑坡体、崩塌体,落石损毁林地、泥石流滩地、曾被堰塞湖淹没的林地或因地震荒弃的非基本农田等地段上实施。这些地段土壤条件较好,通过人工造林措施可尽快恢复植被。1.4人工点撒播设计1.4.1布局本项
9、目设计人工点撒播158.2hm2,植被恢复小班33个。其中:虹口乡101.6hm2,小班18个;龙池镇0.4hm2,小班1个;向峨乡31.5hm2,小班7个;紫坪铺镇1.7hm2,小班2个;青城山镇8.0hm2,小班5个。全部安排在2010年。1.4.2人工点撒播模型人工点撒播采用三种模型:木姜子点撒播模型(模型2)、栎类点撒播模型(模型3)和刺槐点撒播模型(模型4)。详见附表5-2:人工点撒播模型表1.4.3人工点撒播措施人工点撒播主要针对由地震造成的滑坡体、崩塌体,落石损毁林地、泥石流滩地和堰塞湖的淹没地等土壤条件较好,滑坡体相对稳定,通过人工措施可尽快恢复植被的,坡度在25-45地段。树
10、种选择:根据适地适种的原则,人工点、撒播确定的乔木种为木姜子、栎类和刺槐。造林技术:人工点撒播主要是指点播和撒播两种方式,辅以人工植苗。在点撒播前应首先清除落石、倒木等。点撒播的用种量分别树种木姜子、栎类和刺槐初播按每公顷3.5kg、75kg、4.5kg进行。点撒播时间按海拔段,1800m以下在3-6月份进行,1800m以上4-6月份。在点撒播前,根据树种子特性进行浸种、拌种,种子与肥料、土壤拌匀;进行人工点撒播时,大粒种子须覆土,小粒种子须提前处理增重。经营管护:播种后封禁管护5年,明确专职护林员进行管护。播种当年秋季进行成苗调查。对漏播和缺苗地段,翌年进行补播;第5年进行林木保存率调查;第
11、710年开展抚育间伐,调整林分密度。配套工程措施:在播种地块内顺坡方向每隔50m挖一条截流沟,在冲沟内建谷坊,在滑坡体下部修建拦挡库坝,以防治水土流失。同时,视现地实际情况辅以水泥护坡、尼龙网护坡、草绳带护坡等简易治山措施。1.5封山育林设计1.5.1布局本项目设计封山育林面积3041.8hm2,涉及99个小班。其中虹口乡35.6hm2,小班1个;龙池镇211.7hm2,小班5个;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2512.0hm2,小班75个;国有林场282.5hm2,小班18个。封山育林全部安排在2010年。1.5.2封育模型 封山育林采用二种模型:模型1以培育灯台、木姜子等乡土树种为主的乔木型,模型3以
12、培育蔷薇、爬山虎、盐肤木等为主的灌木型。具体模型详见附表5-3:封山育林模型表。1.5.3封育类型在小班调查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本次封育类型设计为乔木型和灌木型两类。1.5.4封育方式本次封育设计主要针对地震灾害造成地表植被破坏、表土层疏松、生态脆弱地段以及恢复植被恢复比较困难林地,故封育方式全部设计为全封。1.5.5封育年限根据封育条件和封育目的,确定本次封育年限乔木型为7年,灌木型为4年。1.5.6封禁措施实行护林承包责任制,落实专人包片责任,进行人工巡护,并在山口、沟口及交通要塞设卡,加强封育区管护。在重要地段、交通路口设置明显的管护宣传牌和标志牌。设置宣传牌2个,分别位于龙溪虹口自然保
13、护区蓼叶坪(坐标3452.3,35372.1)和龙池镇查关村果木坪(坐标3437.3,35364.0)。设置标志牌52个,按封山育林面积约1个/58hm2设置于路口或沟口处。1.5.7育林措施根据调查,现有封育小班中,有部分林中空地,按照“无苗要造、间空补疏”的原则,为尽快成林成材,发挥防护效益,人工辅助育林措施确定为补植、补播。在封育年限内不准在封育区内放牧、砍柴、割草、积肥、开垦、采石、取土等人为活动,并根据当地民情、林情等实际选择适合本地的管护机制及管护形式,实行专人管护,制定管理办法,确保达到封育成效。1.6植被恢复工程措施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非常严重,且地震导致的新
14、生滑坡体结构非常不稳定,一些受灾地块需要采用工程措施才能进行植被恢复。工程措施主要有工程护坡、挡土墙、筑台、客土、修截水沟等。1.1.1筑台适用范围、对象: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坡度25度至35度的土石混合地。本次筑台针对封山育林模型中模型3设计。方法:间隔20m沿等高线利用需恢复林地中的石块堆成高100cm,宽40cm的长廊状平台,长度根据小班地形确定。设计筑台面积为1.1hm2,2010年度实施,涉及5个小班。分布在龙池镇云华村1小班实施面积1.7hm2,2小班实施面积2.2hm2,3小班实施面积0.7hm2;查关村1小班实施面积0.4hm2,查关村2小班实施面积1.0hm2。1.1.2客土适
15、用范围、对象:地质结构稳定,坡度小于25度,岩石裸露,无土壤或土层厚度小于20cm的造林地。方法:平铺平均厚度30cm。取土地点:在公路改建弃土、泥石泥堆积地、附近的农耕地取土,严禁取用森林土壤。设计客土面积为0.8hm2,2009年度实施,涉及小班1个,为龙池镇查关村1号小班。1.1.3截水沟适用范围、对象:地质结构相对稳定,雨季易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泥石流地、土石混和地。方法:浆沏石,上底宽40cm、下底30cm、深40cm,长度根据地形确定。2010年度设计截水沟长度1520m,涉及小班65个;2011年度设计截水沟长度383m。涉及小班27个。具体分布详见附表10-2 2010年度人
16、工造林作业设计一览表,附表10-3 2011年度人工造林作业设计一览表和附表11 人工点撒播作业设计一览表。1.7种苗供应方案1.7.1种源选择植被恢复种植种源以采集某市为主要方式,不足部分选用温江区、大邑县等与某市立地条件相同或相近地的种源。1.7.2需种(苗)量经测算,某市植被恢复项目共需苗木种类及数量如下:人工造林合计需苗1281238株。其中:漆树10941株、桦木16608株、红枫23099株、银杏29971株、方竹40119株、苦竹29676株、雷竹220862株、厚朴818961株。详见附表7-1:人工造林分树种、分年度、分面积种苗需求量表。人工点撒播合计需种1435.1kg。其
17、中:木姜子479.7kg、栎类720.0kg、刺槐235.4kg。详见附表7-2:人工点撒播分树种、分年度、分面积种苗需求量表。封山育林合计需种1058.5 kg,需苗19097.6株。详见表附7-3:封山育林分树种、分年度、分面积种苗需求量表。1.7.3种苗质量所需要的种子质量,按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99)标准执行。所需一般种苗按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标准执行。人工造林用桦木、漆树1年生裸根苗,要求苗高大于35 cm,侧、须根重总根重20%;所需厚朴1年生裸根苗,苗高70100 cm,要求生长健壮,叶色正常,顶芽饱满,无损伤;方竹、苦竹、雷竹等竹类要求
18、有2根母竹,母竹径1cm以上,母竹长6080cm(秆上带24个节),母竹苗秆基左右两侧各具2个以上饱满笋芽,根点发育成熟,一般无须根或须根较少,秆基、竹秆无破损,无明显失水,无病虫害。种苗质量详见表6-1:植被恢复苗木质量标准和表6-2植被恢复种子质量标准。18植被恢复苗木质量标准表61 单位:cm树种名称苗木种类苗龄苗 木 等 级综合控制指标、级苗百分率I级苗级苗地径苗高根系地径苗高根系长度5cm根幅长度5cm根幅桦木、漆树播种苗1-00.45352080.350.453045187侧、须根重总根重20%80红枫播种苗1-00.80702590.250.805070206充分木质化80银杏扦
19、插苗1-00.60400.400.602040顶芽饱满,充分木质80竹类母竹1-22-51.002.00枝下高低错落、枝叶茂盛、竹节正常、无病虫害,留枝2-3盘75厚朴播种苗201.0010025100.601.0070100175充分木质化75植被恢复种子质量标准表62 树种I级级种子含水量不高于%净度不低于%发芽率不低于%生活率不低于%优良率不低于%净度不低于%发芽率不低于%生活率不低于%优良率不低于%栎 类99809597659030刺 槐9580907010木姜子9890958520马桑、悬钩子等灌木90358025151.5.4种苗供应方式种苗供应采用2种方式,一是某市内苗圃满足部分植被恢复的种苗量,二是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就近调剂解决。1.5.5种苗保证措施某市本次植被恢复面积大,所需种苗量也非常大,要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从以下几方面来保障种苗的需求。(1)在某市建临时苗圃,满足部分植被恢复地块种苗需要;(2)在某市组织劳动力在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摘部份马桑、桦木、悬钩子(在保护区采摘种子需在相关部门办理许可证);(3)在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相似的崇州、大邑等地方订种苗采购协议;(4)申请并请求省种苗管理部门四川省林木种苗站的帮助,种苗不足部分请四川省林木种苗站协调,省内调剂或省际调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