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egtp.pptx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egtp.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egtp.pptx(1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分析2011年6月主要内容:一、宏观形势分析的重要性及意义二、宏观分析方法及主要指标解读三、关注国际经济及政策动向四、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调控一、宏观形势分析的重要性及意义在证券市场投资分析中宏观形势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判断整个证券市场投资价值的关键。(一)宏观经济走向决定证券市场的长期趋势(二)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影响证券市场的运行(一)宏观经济走向决定证券市场的长期趋势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整体来看有着较强的关联度。宏观经济运行影响和决定着证券市场的长期走势,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企业经济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资预期和信心、资金成本。一是
2、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一般会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的变动而变动。宏观经济运行趋好时,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企业总体盈利水平提高,证券市场的市值随之上涨。反之亦然。二是居民收入水平。宏观经济运行趋好、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拉动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居民收入的增加也将增加对证券投资的需求。反之亦然。三是投资预期和投资信心。当宏观经济趋好时,对经济形势的良好预期使得投资者预期公司效益和自身的收入水平会上升,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自然上升,证券市场人气旺盛,从而推动证券市场价格上涨。反之亦然。四是资金成本。利率水平的波动会影响到居民和企业资金持有成本的变
3、化,从而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运行。从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看,经济运行周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变化、物价总水平的变动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经济周期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主要有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四个阶段。在经济的周期性运行中,股价伴随着经济周期而相应波动,其表现一般领先于经济的实际表现。为此,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认清经济形势,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动向,对未来作出正确的投资判断非常重要。从GDP增速的变动看,在不同经济形势下的GDP增速变动,证券市场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讲,证券市场都将提前对GDP增速的变动做出反应,当实际
4、GDP增速公布之时,证券市场反映的是实际变动与预期变动的差别。长期的角度看,在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基本一致情况下,股票平均价格的变动与GDP的变化趋势是吻合的。当然,我国证券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使得有时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走势之间的关联度并不明显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背离。上证指数与GDP1991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我国GDP年度增速均在7%以上,平均增速在10.5%,经济运行整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股指走势高低互现,波动运行。2002年-2005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GDP增速由9.1%攀升至11.3%,而同期上证指数却从2001年6月14日2245的高点持续震荡下行至200
5、5年6月6日的998.23点。2007年我国GDP增速达到14.2%的近期新高,当年的上证综指涨幅达到97%,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速回落至9.6%,当年上证指数的下跌幅度达到65%,2009年在积极政策刺激下,经济企稳复苏,年末上证指数较2008年同期上涨了80%。从物价走势与证券市场的变动看通胀与股市之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要综合考虑通胀的成因、程度、当时的经济形势以及政策举措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恶性通胀总体而言对股市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货币加速贬值,人们将囤积商品、购买房屋等进行保值,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将被严重扭曲和失去效率,企业经营受挫,盈利水平下降
6、。在1993年-1995年连续三年两位数的恶性通胀形势下,股市表现非常疲弱,尤其是1993年到1994年通胀持续攀升的阶段,股市下跌态势更为明显。在2003年到2005年的温和通胀阶段,股市表现先扬后抑,CPI于2004年7、8月份达到阶段性高点5.3%,上综指则于2004年3月达到最高点。在2006-2008年CPI逐步趋向高通胀阶段,股市表现领先一步。CPI于2008年2月达到8.7%的高点,上涨指数则先行一步在2007年10月达到高点。自2010年1月份开始,CPI处于温和通胀的上行进程中,今年4月份CPI涨幅已攀升至5.3%,从同期上证指数的表现看,总体呈现出稳中略跌的态势,下跌幅度2
7、.6%。从通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看,通缩将使消费者对物价的预期下降,推迟购买。使投资者投资行为更加谨慎或推迟,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减少总需求,造成经济衰退和萧条,使物价继续下降,步入恶性循环,造成证券市场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进一步打击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走势的信心。1998年4月份到2000年1月,我国CPI月度涨幅持续22个月为负值,在CPI持续显著下行阶段,上证指数也呈现出震荡回落走势。(二)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影响证券市场的运行证券市场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息息相关的,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往往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运行。为此,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掌握宏观经济政
8、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和方向,才能积极把握证券市场的投资时机、运行趋势和不同证券品种投资价值的变动。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与货币政策并重的一项手段。财政政策手段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这其中,国家预算、税收、国债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能够全面反映国家财力规模和平衡状态,也是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综合运用结果的反映。国家预算收支的规模和收支平衡状态可以对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发生影响。国家预算的支出方向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它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
9、主要工具,也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税制的设置可以调节和制约企业间的税负水平。同时,为控制需求数量和调节供求结构,税收还可以根据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同对象设置税种或在同一税种中实行差别税率。另外,在对外贸易中的进口关税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对于平衡国际收支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也是实现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债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用于国民经济的薄弱部门和瓶颈产业的发展,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可以通过发行国债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为此,国债具有财政和金融的
10、双重职能,不仅可以为财政部门筹集资金,是财政政策的一部分,也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成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财政政策手段还包括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配合协调使用。从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整体影响的作用看,既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同时也有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从财政政策看,实施不同类型的政策会对证券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时,为了扩大和刺激总需求,往往采取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以及减少税收、降低税率等措施,政府积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刺激相关产业如水泥、钢材、机械等行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单位:亿元
11、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中央财政赤字规模 1800 7500 8500 7000 比上年增加-200 5700 1000-1500 2008年下半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2008年11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投资、扩大消费、实行结构性减税等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在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季度GDP逐季回升,上证指数也从2008年末的1821点上升至2009年末的3277点,涨幅达80%。而紧缩型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则与上述情况相反。实施紧缩型财政政策时,为了抑制和减
12、少总需求,往往采取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或增加税收等措施,政府财政在保证各种行政与国防开支外,并不从事大规模的投资。过热的经济受到控制,证券市场也将一定程度的走弱。我国财政政策基调变化情况适度从紧积极稳健 积极当然,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总体看应重点关注年度财政预算、财政收支结构与重点,把握财政收支总量变化趋势的同时,了解政府财政投资的重点和倾斜政策,再结合行业与公司分析做出投资选择。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货币政策发挥效果一般存在时滞
13、,从货币政策开始行动到效果的产生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传导过程与时间,这也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调控需要一定的前瞻性。货币政策类型在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中央银行往往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总需求,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往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如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2007年下半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
14、为从紧。全年先后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十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货币政策就一直延续稳健的基调至2007年上半年。从这期间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情况看,稳健基调下的内涵并不相同,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弹性比较大。同为稳健基调,但实际操作中根据经济形势的表现,政策取向和侧重点会大有不同。1998-2007年上半年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货币政策的操作表现1998年到2002年 2003年到2007年上半年 货币政策操作 央行五次降息(1998年三次,19
15、99年和2002分别一次),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之前5.67%降至1.98%。央行加息四次,2004年10月底一次,2006年8月份一次,2007年上半年两次。2003年到2007年上半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不断上调的过程。2005年7月21日,央行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1998-2002年期间,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趋向扩张,以应对通缩和支持经济的增长。央行五次降息(1998年三次,1999年、2002分别一次),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之前的5.67%降至1.98%。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显著下调。2003-2007年上半年,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趋向紧缩,以应对通胀、管理流动性和防止经济过热。
16、这期间,央行加息四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不断上调的过程,同时,还于2005年7月启动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我们认为,稳健基调下基于保持有利于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适宜货币条件考虑,货币政策操作全年将中性趋紧。其中,中性是货币政策回归经济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体现(M2增速预期目标已下调至16%),趋紧是通胀风险积聚时货币政策操作相机抉择的体现。主要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措施和手段。2003年以来,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背景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央行票据成为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主要工具。随
17、着流动性过剩压力的增大,2003 年4 月起发行央行票据,发行量从2003 年的7200 亿元增长到近年的4 万亿元左右,在回收流动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期限结构上,2004 年在原有3 个月、6 个月和1 年3 个品种的基础上增加了3 年期央行票据品种,2006 年和2007 年,根据调控需要,多次向贷款增长偏快、资金相对充裕的商业银行定向发行央行票据。二是作为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存款准备金率一般被视为货币调控的“利器”,并不轻易使用。但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基础货币供应过剩的特殊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常规的、与公开市场操作相互搭配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存款准备金工具具有主动性较强的特点,
18、收缩流动性比较及时、快捷,能够长期、深度冻结流动性,更适合应对中长期和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局面。自2003年9月至201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36次,其中上调32次,下调4次,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1.5%。2003年以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上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锁定部分基础货币并降低货币乘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对于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着较大的效力。2010 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及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曾在2009 年一度暂停的存款准备金率工具重新启动。三是建立差别准备金制度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在2004年4月份建立了差别准备金制度之后。2010年底央行
19、明确对金融机构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并作为一种支持、激励性工具加以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基于社会融资总量、银行信贷投放与社会经济主要发展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个偏离的影响,考虑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和各机构的稳健状况及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情况等,达到防范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积累的目的。四是运用利率等价格杠杆引导预期、调节资金供求。2004年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次,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次和6次,2008年9月份以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10年到2011年4月又4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从利率调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看,一般来讲,利率下降时,股价
20、往往呈现上升走势,而利率上升时,股价往往呈现出下降走势。利率是计算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利率变动影响公司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利率水平的变动还会影响到居民储蓄资金的流动。当然,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只是一般情况。当市场趋好,行情暴涨的时候,利率的调升对股价的影响作用就比较有限。当市场趋弱,行情暴跌的时候,利率的调降对股价的影响同样也将比较有限。为此,还需要结合市场情况、经济形势等进行具体分析和把握。基准利率变动与上证指数表现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不能简单的绝对化,一方面需要对利率的变化趋势有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变动对证券市场
21、的影响需要结合当时的经济形势、证券市场的走势等进行具体分析。另外,随着金融宏观调控逐步取消信贷规模指标,代之以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开始逐渐走向前台,并纳入央行统计和监测的视野,在今年的一季度金融数据统计报告中央行首次披露了社会融资规模及结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占比53.5%,其次是银行承兑汇票和企业债券,规模分别为7611亿元和4551亿元,占比分别为18.2%和10.9%。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重点监测、分析的指标和调控中间目标是M2 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然而由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
22、变化,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直接融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大量增加),用社会融资规模替代信贷指标作为中间目标,符合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在间接融资仍居融资主导地位的背景下,银行信贷仍是社会融资总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融资规模与市场化利率相关性较强,重视社会融资总量,意味着央行将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未来需要更多关注央行流动性管理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二、分析方法及主要指标(一)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1、总量分析法总量分析法是指对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进而说明整个经济的运行
23、态势。这里的总量是指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状态的经济变量,既包括个量的总和,也包括平均量或比例量。如对国民生产总值、投资额、消费额、进出口总额、物价上涨水平等变动规律的分析。由于总量分析法主要研究总量指标的变动规律,侧重于总量指标速度的考察和对经济运行动态过程的分析,因此总量分析主要是一种动态分析,但同时也包括静态分析,以考察同一时间内各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2、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它一方面侧重于对一定时期经济整体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研究,另一方面侧重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相对静止状态,即对一定时间内经济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变动规律的分析。因此,结构
24、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如对国民生产总值中三种产业的结构分析、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分析、拉动经济增长的各因素作用的结构分析。整体来看,总量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对经济运行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一方面总量分析需要结构分析进行深化和补充。另一方面,结构分析需要服从于总量分析的目标。(二)主要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 2、工业增加值3、投资 4、消费5、外贸 6、金融7、价格 8、其他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根据不同产业部门、不同支出构成的特点和资料来源情况而采用不同方
25、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另外,需要指出的是,GDP数据并不是一锤定音,必须根据更加完整、可靠的基础数据不断修订,这也是GDP核算的国际惯例。为此还需要对我国GDP数据修订和发布程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国季度和年度GDP 核算按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进行。季度GDP 初步核算数于季后15 日-20 日左右公布,初步核实数于季后110 日左右公布,最终核实数于次年年底公布。年度GDP 初步核算数于次年1 月20 日左右发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 形势 政策 分析 egtp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