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知识点3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知识点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知识点3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知识点3篇 一、简介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忙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终于得到一个安家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受,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
2、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善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解释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挂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解释 忍能:忍心如此。 入竹去:跑进竹林。
3、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侮我年老没力气,(竟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单独唉声叹气。 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解释 俄顷:一会儿。 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 衾: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 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慢慢黑下来。布被
4、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释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挡,爱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消失。 译文:哪里能得到很多宽阔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挡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乐,(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平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消失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5、四、问题归纳 1.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的愁苦之情。 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此题运用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此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气氛,从而衬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示意了一场秋雨马上降临。 4.“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表达了
6、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顾,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诗人企盼战斗早日平静,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情。这一连串的生动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苦痛。 5.“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 这几句诗准确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苦痛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炽热的盼望,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概,显得肤浅、激扬、坚决,将诗人的情怀呈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心。 6.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题运用情感分析法。尾句剧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
7、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 7.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心情含蓄压抑;第四节是抱负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心情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8.杜甫称呼抱茅的群童为“盗贼”,你怎么看? 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宏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第一,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其次,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
8、由于诗人“老无力”就“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在那一瞬间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综合上述状况,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诗人在表达群童的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面说明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 9.如何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行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苦痛,但当我们读完最终一段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苦痛,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苦痛来表现“天下寒士”的苦痛,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假如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9、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由于自身的不幸遭受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攻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的这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行和酷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始终鼓励着人们。 五、课文主题 诗歌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宁愿“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抱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行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卖炭翁 一、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
10、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 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故事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非常了解,对人民又深切怜悯,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原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选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喧闹邻居,以低
11、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课文翻译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解释 伐:砍伐。 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苦。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 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解释 可怜:值得怜悯。 愿:盼望。 辗:碾压,同“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年级 下册 课文 知识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