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刻苦主要事迹范文5篇.docx
《科学家的刻苦主要事迹范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家的刻苦主要事迹范文5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学家的刻苦主要事迹范文5篇科学家的刻苦主要事迹1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植物营养之谜的探索,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直到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植物生长中所需要的物质成分,全部都是从土壤中吸取的。但是土壤是怎样给植物提供营养的呢?用什么办法来恢复土壤的肥力呢?李比希以自己开拓性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李比希是19世纪德国著名化学家,他一生为化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的化学家。除了献身化学教育之外,他还把相当多的时间用于研究农业化学,力图将化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李比希认为靠单纯给土壤施加圈肥不行的,必须探求更有效的方法,为此他在基森砂土盆地的贫瘠土壤上进行了最初的实验。他雇人种植了
2、谷类、豆类和蔬菜,研究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特别有益。土壤之所以丧失肥力,原因是土壤中的这类无机盐被逐渐消耗掉了。1840年,李比希写成了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在科学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土壤的肥力问题。书中写道,除碳、氢、氧和氮之外,植物还需要硫、钾、磷、钙、铁、锰和硅等许多其它元素。植物吸收所需元素的唯一源泉是土壤,为了避免造成土壤逐渐分瘠、作物逐年减产,必须施用人造肥料。李比希也因此开始从事人造肥料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生产钾肥的专利权。后来,他还发现磷肥能增加土壤肥力。他的研究和实践使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农民对使用人造肥料产生了浓厚兴趣,推动了化肥工业的发展。鉴于李比希对农业的巨大贡
3、献,农学界将他誉为“农业化学之父”科学家的刻苦主要事迹21879年,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炭丝电灯。这种电灯与以往的电弧灯相比,无疑显得实用多了。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使用电灯的历史正式开始。然而,这种炭丝电灯亮度不理想,灯丝的制作方法比较复杂,使用的寿命也不是很长。因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致力于白炽灯的改进。在炭丝电灯诞生30年后的1909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库里基发明了以钨丝做灯丝的电灯泡。这种电灯与炭丝电灯相比,又前进了一步,但由于通电后钨丝极易变脆,因此它的使用寿命也受到影响。1909年夏天,一位叫兰米尔的化学家来到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工作。这位化学家造诣颇深,兴趣广泛。兰米尔刚进
4、入公司时,公司研究实验室主任惠特尼博士并没有立即分配兰米尔做什么工作,而是建议他花几天时间到各个实验室走一走,看一看是否有他感兴趣的课题。兰米尔来到研究钨丝电灯的实验室。他知道这个实验室正在攻克延长钨丝寿命的难关。“你们采取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兰米尔问大家。研究人员告诉他,目前最佳的方案是把玻璃内的气体全部抽出。这种“真空灯泡”的研究引起了兰米尔的浓厚兴趣。他高兴地加入了这种课题的研究。“要延长钨丝的寿命,必须要先了解钨丝短命的原因。”兰米尔一头就扎进了钨丝变脆原因的研究。他认为钨丝变脆是钨丝内的气体杂质引起的。因此,他向惠特尼建议:“我们必须在高真空的条件下加热各种灯丝样品,以测定各
5、种情况下所产生的气体量。”惠特尼很注重兰尔米的新见解,他同意兰尔米专门从事这项研究,并给他配了几名助手。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兰尔米的想法是对的。没有在真空条件下经长时间加热的灯泡玻璃,它的表面会慢慢释放水蒸气,而这水蒸气与灯泡内的钨丝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氢气。此外,灯泡接头的地方,一些材料也会释放出一些气体。正是这类气体的化学作用,使钨丝变脆、灯泡玻璃壁变黑,降低了钨丝灯的使用寿命。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这只是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兰米尔的同事们,包括惠特尼博士都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进一步提高灯泡的真空度。确实,爱迪生以及以后的许多科学家,为了提高灯丝的寿命,都是在
6、灯泡真空度上做文章,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便成了大家很自然的想法。可是,兰米尔是一位独创性很强的科学家。他不同意大家的意见。他建议采用与抽真空相反的方法,即充气的方法,把各种不同的气体分别充入灯泡,看看各种不同的气体跟钨丝“相处”得怎么样。兰米尔打比方说:“这好比把手伸到灯泡里,让我们亲自触模一下钨丝。”“这种方法没有人做过,肯定行不通。”“这种方法绝对解决不了问题。”面对大家的不同看法,兰米尔微笑着说服大家。惠特尼博士虽然也有不同的观点,但他还是支持兰米尔试一试。于是,兰米尔分别把氢气、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充入灯泡,并采用不同的温度、压力等外界条件进行
7、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下,氢原子从钨丝上扩散,扩散的氢原子重新结合在一起,剧烈地增强气体的导热作用。这对于灯泡来说,将会使它热得受不了。试验结果还证实,灯泡的变黑确实是钨丝蒸发所致。因为灯泡充入水蒸汽后,水蒸汽分子与热钨丝接触,产生钨的氧化合物,附在灯泡壁上,使灯泡变黑。最后,兰米尔发现,在高温下氮气并不离解,许多蒸发出的钨原子撞击到氮分子后又乖乖地回到了钨丝上。显然,氮气对钨丝有保护作用。也就是说,氮气能使钨丝寿命延长。“终于找到了新方法了!”兰米尔高兴得跳起来。经过4年进一步的研究,兰米尔终于在1913年发明了功率大、寿命长、效率高的充气灯泡。后来,兰米尔又把小直径灯丝圈成螺旋形,减少
8、了热传导损失,并且发明了以氖气代替氮气而制成的小功率充气灯泡。1928年,兰米尔由于发明充气灯泡和对高温低压下化学反应的研究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美国化工学会颁发的帕金奖章。1932年,兰米尔由于在化学上取得重大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兰米尔发明的充气电灯。科学家的刻苦主要事迹3从第一个超导体的发明至今已有91年,超导技术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曾处于沉寂状态。只是近30年来,超导技术的研究才有了长足发展,并被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用于能源、交通、电子及空间技术等方面。超导体的发明超低温条件,在低温条件下物质表现出一种奇异特性,人们称之为超导现象。这里的低温是以“绝对温度”衡量超
9、低温。其“绝对零度”为-273.15C。“绝对温度”的1度为1开,用字母“K”表示。关系式为:T(绝对温度)=t(摄氏温度)+273.15(K)值得指出的是,从19世纪始,人类为获得这种超低温,进行了持续不懈的研究。科学家们通过对某种气体增大压强使之“液化”,得到了超低温。在这方面的突出人物是荷兰莱顿实验室的物理学家翁尼斯,他在1908年的一天,通过实现对氦气的液化,获得了4.25K(-268.9)至1.15K(-272)的超低温。第一个超导体的发明1911年,翁尼斯和他的助手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当金属导体的温度降到10K以下时,其电阻会明显下降。于是,他们选择水银作为研究对象。一
10、天,当他们观察超低温下水银的电阻变化时,发现在4.15K(-269C)的低温时,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翁尼斯的神经立即绷了起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让助手重新做了一遍实验,结果还是出现了电阻消失的现象。翁尼斯和助手们拥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翁尼斯称这种现象为“超导电现象”,将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称为“超导体”,将电阻为零的温度称为“转变温度”,不久,翁尼斯又发现锡的“转变温度”为3.8K,钻的转变温度为6K。此后,人们又发现铍、钴、锌、镓、铬、铝等24种元素是超导体。超导永动试验翁尼斯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实用性。多年来,科学界一直都在嘲笑那些幻想制造“永动机”的天真人士。那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家 刻苦 主要 事迹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