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5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5篇】【篇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食笋朝代:宋代|作者:曾几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龙蛇戢戢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曾(zng)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
2、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吴中先贤谱苏文编绘。【篇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苏轼所写的东坡志林中有一篇专门讨论周朝衰亡原因的文章,此文的结论是“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以及“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苏轼认为都城之于国家就像田宅之于富民一样,即使家道中落,也不能把祖宅给卖了,因为那样会失去根本。魏惠王与楚昭王都因惧怕秦国而迁都,但终究逃不过灭亡的宿命;东晋时,王导拒绝离开金陵而迁都豫章,说:“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夷,望实皆丧矣!”最终留在金陵,晋室因而复安。所以苏轼认为周平王因犬戎之乱而迁都洛邑,舍弃了
3、丰、镐旧都,遂使周王室一蹶不振,名存而实亡。其实,苏轼所谈论的迁都是大军过后的情况,而非大军压境之时的选择。周幽王被犬戎杀害,宫室皆夷为平地,东晋遭遇苏峻之乱,宗庙焚灭殆尽,这才出现了是留下来重建旧都,还是迁往他地另造新邦的问题。在苏轼看来,与其另寻他地,不如重建旧都。因为“我能往,寇亦能往”,即使躲到天涯海角,也解除不了强邻的威胁,那还不如留下来继续祖宗的基业,使国家强大起来而不被别人欺负。迁都是一种示弱的表现,一旦逃走,那就难以中兴了。何栗却荒谬的引用论周东迁来反驳唐恪,认为即使大军压境、汴梁难守,也不能暂避敌锋,逃亡他处。唐恪的意思是想让钦宗效法唐玄宗,暂时放弃长安,逃往他处,先保留实力
4、,待日后再反击以收复都城,这是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因为汴梁四处都是平原,金国骑兵又来得如此之快,宋朝的勤王兵尚未到达,此时坚守孤城无异于孤注一掷,为什么不逃跑而是坐以待毙呢?谁知李纲、何栗等安土重迁的书生却要用百姓不可抛、君王死社稷、宗庙不可弃等大义来道德绑架钦宗,使其逃也不是、留也不是,犹豫之间就城破被虏了,书生误人国家如此。宋钦宗疑而不断,耳根柔弱,终致城破被虏汴京并非能坚守之都城李纲曾说:“天下城池,岂复有如都城者?”这是不通时务的书生话,从历史来看,汴京几乎可以说是最容易被攻克的都城了。自古以来,从没有一个朝代把都城定在汴梁。直到唐朝末年,朱温被封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后,才以这个地
5、方作为创立基业的大本营。然而,朱温在建立后梁时,并不常驻汴京,而是留在西都洛阳,这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朱温被杀害后,群臣劝朱友贞入洛继位。友贞回答说:“夷门本太祖兴王之地”,于是坚持在汴梁登基以此为首都。后梁在与后唐的数次交锋中,定都汴梁的弱势已经显现出来了。公元916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率领主力部队与后梁军在魏州对峙,然后派李嗣源出奇兵偷袭郓州,从山东改道直取汴梁。李嗣源在攻克郓州后,立即带领千骑昼夜兼程,直奔汴京。后梁末帝朱友贞知道梁军主力已经赶不上李嗣源的速度,无法回防了,而且知道汴梁不是一座能够坚守的城池,自己又逃不了太远,为此日夜哭泣,最终自杀而死。这是汴梁作为帝都后第一次被攻陷。李存
6、勖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他知道汴梁并不是一座能守的城池,所以灭亡后梁进入中原后,也把都城建在了洛阳。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杀死李从珂,建立后晋,仍继续定都洛阳。天福二年,石敬瑭考察汴梁,觉得此地便于漕运,故而升为东京,再次定都于此。十年后,晋出帝背叛契丹,契丹人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攻克汴梁,将出帝虏走。后晋灭亡之后,大将刘知远便在晋阳称帝,之后又经洛阳来到汴梁,改国号为汉,继续都汴。后周郭威与北宋赵匡胤相继黄袍加身,反过来挥师汴梁时,几乎没受到任何有力的阻挡,建国后也都定都于此。从五代史来看,具有军事战略眼光的朱温与李存勖都不肯定都汴梁,因为这个地方无险可守,太容易被攻破了。而朱友贞、石敬瑭、刘知
7、远和郭威都贪图汴梁的漕运便利,才升此地为都城,因而国祚日浅。定都于汴是出于漕运的考虑宋太祖兄弟的迁都之争北宋从后周手中继承了政权,都城也是沿用前代的,但宋太祖始终对汴梁不满意。开宝九年三月,宋太祖到西京洛阳去祭拜安陵,遂居洛阳宫,不肯回京。他召集群臣商议迁都事宜,群臣都坚决反对,其弟宋太宗也说迁都动静太大,会带来诸多不便。然而宋太祖却说:“迁河南未已,终当居长安耳”。他想先把都城从汴梁迁到洛阳,然后再继续西迁至关中的长安。宋太宗忙问为什么有这种打算?宋太祖回答说:“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宋太宗听完后,便用一句名言来堵住其兄的嘴,即“在德不在险”。太祖听后无言
8、以对,又拗不过群臣,只得返回汴梁,他不禁长叹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从道理的角度来说“在德不在险”当然是正确的,吴起当年就告诫魏武侯说三苗夏商的都城都十分险峻,但因政治腐败,导致天险也救不了王朝。然而定都难道就不需要考虑天险吗?朝政腐败必然会导致灭亡,但是无险可守也会加速国家的破灭。汴梁处于旷野之上,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只能纯粹靠人海来把守,这样会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还养了一堆战斗力极差的冗兵在周围,临阵打仗的时候发挥不出作用,这正是宋太祖所担忧的。而宋太宗不去考虑具体的问题,却拿大道理来驳倒其兄,遂使上下苟安于汴梁,在立国百年之后,迁都更是成为不可能的了。选址都城不能忽略
9、地理环境留守汴梁是导致北宋快速灭亡的原因撇开朝政腐败等其他因素不谈,单从地理及军事的角度来看,定都汴梁并且执意留守汴京是北宋快速被金国攻灭的原因。金人从起兵反抗到灭亡辽国,共用了十多年时间;而从越境入侵到灭亡北宋,却只耗时不到一年。这是因为辽国的天祚帝一直在外征战,金兵为了俘获他耗费了不少时日,同时燕京也是一座有着天然屏障的难攻之城,若不是宋金联合,攻城时间可能还会持续得更久。反观宋朝,从第一次金兵南下到二帝被俘,宋钦宗始终在汴梁城中,而且在第一次守城成功后他还把徽宗接了回来,导致父子一同被俘获。这种坑爹的愚蠢做法让太上皇徽宗非常生气,北狩闻见录里就记载宋徽宗对李石等指责钦宗的话,他说:“朝廷
10、既不令南去,又围城时聋瞽我不令知,以至于此。”十年灭辽,一年灭宋当金兵突然反目而南下入侵时,留守汴梁绝非最佳选择。第一是此城无险可守,第二是准备得过于仓促难保万全,第三是河北地区迅速崩溃,早已说明宋兵战斗力低下,根本就守不住汴梁。宋朝军制有一个巨大的毛病,那就是削弱了主将的权威,导致部将可以专横跋扈而不受约制。王全斌破蜀时,不能制约部将烧杀;曹彬征辽时,部将不依节制,导致军队溃败;杨业与潘美约定守峡谷,要诱辽兵深入而剿之。结果部将擅自撤离,潘美不能控制,也只得离开,导致杨业诱敌入谷后反被杀害。金兵南下时,童贯弃守太原而张孝纯不能制止;金兵渡过黄河后,官军无一人御敌而全部逃窜。这是冗兵及更戍制所
11、带来的恶果。汴梁周围虽然屯兵众多,但无险可守,当面临凶猛的敌军来犯时,这些士兵都会感到恐惧,进而观望或逃窜,失去了战斗力。因此,可以说钦宗原先想效法唐玄宗暂弃京城而撤离不失为权宜之计;而李纲、何栗等书生却将国运赌在一场守城之战上,妄引苏轼的论周东迁,用“大义”来说服钦宗留守,导致豪赌失败,国破家亡,可悲可叹!【篇三】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颜回(1)见仲尼(2),请行。曰:“奚之(3)?”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4),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5),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6);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
12、其国有瘳乎(7)!”所属分类:人间世【注释】(1)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姓颜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得意门生。(2)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3)奚之:到哪里去。奚,何。之往。(4)行独:独断专行。(5)若蕉:蕉,泽中草芥。比喻死者极多。(6)治国去,乱国就之:国家大治,就要离开,国家混乱,就要前去。(7)有瘳chu:瘳,病愈。指可以治愈。【译文】颜回前去拜见孔子,并向他辞行。孔子问:“要到哪里去?”颜回回答说:“准备去卫国。”孔子又问:“干什么去?”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年少气盛,横行霸道,他轻率地处理国家大事,却无视自己的过失。他轻率地动用民力导致
13、百姓死亡,全国死去的人可以填满大泽,多得像大泽中的草芥。百姓都无路可走了。我曾经听您讲过:国家大治,就要离去,国家混乱,就要前往。就像医生门前病人多一样。我希望听从您的教导,思考治国的良策,那么卫国可以得到整治吧!”【篇四】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食笋作者:白居易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
14、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解释这个州郡是竹子的故乡,山谷里长满了春笋。农夫上山采摘一大箩筐春笋,抱到早市上卖钱。卖的人太多价格也很低,两钱就可以拿一大束笋。放到煮饭的锅炉中,与米饭同一时间煮熟。紫色的笋壳剥开后,露出的笋肉如同少女的肌肤那样宛若凝脂。每天都吃这个,时间久了都不想吃肉。经常漂泊在京城,这个美味吃不厌。在吃这南方竹笋的时候,不要犹豫不决。
15、【篇五】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原文】艾子杂说齐有二老臣,皆累朝宿儒大老,社稷倚重,一曰冢相,凡国之重事乃关预焉。一日,齐王下令迁都,有一宝钟,重五千斤,计人力须五百人可扛。时齐无人,有司计无所出,乃白亚相,久亦无语,徐曰:“嘻,此事亚相何不能了也了!”于是令有司曰:“一钟之重,五百人可扛,今思均凿作五百段,用一人五百日扛之。”有司欣然从命。艾子适见之,乃曰:“冢宰奇画,人固不及;只是搬到彼,莫却费锢鏴也无?!”【译文】齐国有两个老臣,都是几朝的深得儒学精髓的重臣,国家政权所倚重的人,一位是宰相,(还有副宰相)凡是国家大事都要关心和干预。一天,齐王下令迁都,有一口宝钟,重五千斤,估计必须有五百人
16、的人力才可以扛得动。当时齐国人手不够,有司无计可施,就报告副宰相,副宰相很久没说话,(宰相)慢慢地说:“唉,这事副宰相怎么不能解决啊!”于是命令有司道:“一口钟的重量,五百人可以扛,我想将它平均凿成无百块,用一个人分五百天扛吗。”有司欣然从命。艾子正好遇见这事,便感叹道:“宰相高妙的筹划,人们都不能及;只是等搬到了那,莫非还要再焊接起来不成?!”【篇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之,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苏子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自平王至于亡,非有大无道者也。周灵王之神圣,诸侯服享,然终以
17、不振,则东迁之过也。昔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成王、周公复增营之。周公既没,盖君陈、毕公更居焉,以重王室而已,非有意于迁也。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毕,此岂有意于迁哉?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遗其子孙者,田宅而已。不幸而有败,至于乞假以生可也,然终不敢议田宅。今平王举文、武、成、康之业,而大弃之,此一败而鬻田宅者也。夏、商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无以过周,而后王之败,亦不减周幽、厉,然至于桀、纣而后亡。其未亡也,天下宗之,不如东周之名存而实亡也。是何也?则不鬻田宅之效也。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齐迁临淄,晋迁于
18、绛、于新田,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春秋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孤高。蔫贾日: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果迁,而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呈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吾故日:周之
19、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缪:通谬,错误b至于乞假以生可也假:借,贷c恃齐而存耳恃:依靠d修文、武、成、康之政修:修改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周平王不应该东迁的一组是()周灵王之神圣,诸侯服享,然终以不振举文、武、成、康之业,而大弃之,此一败而鬻田宅者也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金陵,王者之都也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abcd10下列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主、周公虽然重视洛邑,但是都没有迁都洛邑的打算。b周平王迁都洛
20、邑是放弃了祖宗基业,导致东周名存实亡。c举齐、晋迁都之例,说明即使是在强盛的时候迁都,国家也会衰亡。d周平王如果不迁都,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秦国就没有称霸的机会了。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遗其子孙者,田宅而已。(2分)(2)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灭烬。(2分)(3)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4分)参考*:8.d9.b10.c11、(1)现在那些富裕的人家,留给子孙后代的东西,只有田宅罢了。(所以者,的东西,用来的东西。1分。遗,留给。1分。)(2)苏峻叛乱的时候,晋朝几乎灭亡了,宗庙宫室全部成为灰
21、烬。(几、几乎。1分。尽,全。1分。)(3)周平王初年,周朝虽然比不上强大的楚国,难道还不能胜过衰弱的东晋吗?【篇七】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
22、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3、,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篇八】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食笋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龙蛇戢戢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馀。但使此君常有
24、子,不忧每食叹无鱼。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古诗简介南宋诗人曾几所做的食笋是一首咏物诗,主要的是表达竹笋象征的勃勃生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注释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戢戢(jj):牛羊角的样子。下番:下一轮。赏析/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创作的关键在于立意。意当存高远,立意高则格调高尚。“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以笋象征有志青年,抒发了诗人护“笋”的愿望,可谓意存高远。这首诗的立意与李商隐有类似之处,其关键在于尾联,“须留取”以“障日遮风”是其“意”之所在,表现出诗人保护济世之才的意愿,也可
25、以说是意存高远。但遗憾的是李先而曾后,缺乏新意,缺少创新。立意同样高远的诗怎样分出高低上下呢?应从谁说得更深切上来区分。李商隐的“重如金”,比“障日遮风”说得更含蓄,更深刻;“忍剪”,要比“但使”“长有子”,“须留取”说得更急切。是着眼点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结果,李商隐写这首诗时还年青,切身感受更深切,这也是曾几所无法达到的。笋的文化符号多附从于竹,其最主要的是象征勃勃生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篇九】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太史公日: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之,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苏子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自平王至于亡,非有
26、大无道者也。周灵王之神圣,诸侯服享,然终以不振,则东迁之过也。昔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成王、周公复增营之。周公既没,盖君陈、毕公更居焉,以重王室而已,非有意于迁也。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毕,此岂有意于迁戡?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遗其子孙者,田宅而已。不幸而有败,至于乞假以生可也,然终不敢议田宅。今平王举文、武、成、康之业,而大弃之,此一败而鬻田宅者也。夏、商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无以过周,而后王之败,亦不减周幽、厉,然至于桀、纣而后亡。其未亡也,天下宗之,不如东周之名存而实亡也。是何也?则不鬻田宅之效也。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
27、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齐迁临淄,晋迁于绛、于新田,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春秋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孤高。蔫贾日:“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果迁,而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
28、,齐、晋呈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吾故日: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缪:通“谬”,错误B至于乞假以生可也假:借,贷C恃齐而存耳恃:依靠D修文、武、成、康之政修:修改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周平王不应该“东迁”的一组是()周灵王之神圣,诸侯服享,然终以不振举文、武、成、康之业,而大弃之,此一败而鬻田宅者也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金陵,王者之都也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ABCD12下列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
29、主、周公虽然重视洛邑,但是都没有迁都洛邑的打算。B周平王迁都洛邑是放弃了祖宗基业,导致东周名存实亡。C举齐、晋迁都之例,说明即使是在强盛的时候迁都,国家也会衰亡。D周平王如果不迁都,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秦国就没有称霸的机会了。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遗其子孙者,田宅而已。(3分)(2)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灭烬。(3分)(3)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乏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4分)参考答案10.D11.B12.C13.(1)现在那些富裕的人家,留给子孙后代的东西,只有田宅罢了。(所以者,的东西,用来的东西。1分。遗,留
30、给。1分。)(2)苏峻叛乱的时候,晋朝几乎灭亡了,宗庙宫室全部成为灰烬。(几、几乎。1分。尽,全。1分。)(3)周平王初年,周朝虽然比不上强大的楚国,难道还不能胜过衰弱的东晋吗?(虽,虽然。1分。顾,难道。1分。微,衰弱。译出大意,1分)参考译文太史公说:学者都说周伐纣王,之后住在洛邑。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周武王营建了洛邑,周成王派召公住在洛邑,占有了九鼎,而周又回到故都丰、镐。到了犬戎打败周幽王,周才东迁到了洛邑。苏子说:周朝的失策,没有像东迁这样错误的。从周平王到周朝灭亡,并没有特别无道的君王。周灵王神明圣贤,诸侯服从进贡,然而最终也没有振兴(周室),是东迁的过错啊。从前周武王打败了商纣,把
31、九鼎迁到洛邑,周成王、周公又增广营建。周公去世后,君陈、毕公先后住在洛邑,是用来增加周王室的威权的,并非有东迁的想法。周公想要葬在成周,而周成王把他葬在了毕,这哪来是有东迁的想法呢?现在那些富裕的人家,留给子孙后代的东西,只有田宅罢了。即使遭受不幸而败落,顶多靠乞求借贷而生存,然而终究不敢动议(卖掉)田宅。现在周平王把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祖宗基业全部放弃,这就是一旦败落就卖掉田宅的做法。夏朝、商朝统治天下,都有五六百年,他们先王的品德,没有超过周朝的,之后他们败落的情况,也不逊于周幽王、周厉王,可是他们却到了桀、纣时才灭亡。他们没有亡国的时候,天下诸侯都尊崇他,不像东周名存实亡。这是为什么
32、呢?是不卖田宅的结果。盘庚迁都到殷,是为了恢复殷的旧貌。古公迁都到岐,在那时,周人和狄人一样,逐水草而居,哪里有什么困难呢?卫文公东迁渡过黄河,依靠齐国而使国家得以保全。齐国迁都临淄,晋国迁都到绛、新田,都是在他们强盛的时候,并不是有所畏惧。其他的国家因躲避贼寇而迁都的,没有不灭亡的;即使没有立即灭亡,也没有能够复兴的。春秋的时候,楚国发生了大饥荒,各个蛮族都反叛了,申息的北门无法打开,楚国人商议迁都到孤高。蔫贾说:“不行。我们能够前去孤高,贼寇也能前去。”于是依靠秦人、巴人灭掉了庸,而楚国才得以强大。(东晋)苏峻叛乱的时候,晋朝几乎灭亡了,宗庙宫室全部成为灰烬。温峤想迁都到豫章,三吴的豪族想
33、迁都到会稽,(大家)正要跟从他们,只有王导不同意,说:“金陵是王者之都。况且北方的敌人正很强大,一旦示弱,逃窜到蛮越之地,(国家的)威望和实力就都失去了。”于是最终没有迁都,而晋室又得以安定。王导是个贤人啊,可以说能定夺大事啊。唉,周平王初年,周朝虽然比不上强大的楚国,难道还不能胜过衰弱的东晋吗?假使周平王有一个王导(这样的国相),定下不迁都的计策,收拢故都丰、镐的的遗民,而学习、遵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治国之道,凭借这样的形势面对山东的诸侯,齐国、晋国虽然强大,也不敢有背叛之心,而秦国凭什么敢称霸呢!【篇十】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3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
35、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chu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
36、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chu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篇十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
37、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
38、?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夫子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39、”选自庄子天地译文: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中,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贡见了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老先生你不想试试吗?”种菜的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子贡说:“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种菜的老人面起怒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
40、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呀。”子贡满面羞愧,低下头去不能作答。隔了一会儿,种菜的老人说:“你是干什么的呀?”子贡说:“我是孔丘的学生。”种菜的老人说:“你不就是那具有广博学识并处处仿效圣人,以矜夸来超群出众,自唱自和哀叹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卖弄名声的人吗?你要抛弃你的精神和志气,废置你的身形体骸,恐怕就可以逐步接近于道了吧!你自身都不善于修养和调理,哪里还有闲暇去治理天下呢!你走吧,不要在这里耽误我的事情!”子贡大感惭愧神
41、色顿改,怅然若失而不能自持,走出三十里外方才逐步恢复常态。子贡的弟子问道:“先前碰到的那个人是干什么的呀?先生为什么见到他面容大变顿然失色,一整天都不能恢复常态呢?”子贡说:“起初我总以为天下圣人就只有我的老师孔丘一人罢了,不知道还会有刚才碰上的那样的人。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说到,办事要寻求可行,功业要寻求成就。用的力气要少,获得的功效要多,这就是圣人之道。如今却竟然不是这样。持守大道的人德行才完备,德行完备的人形体才健全,形体健全的人精神才饱满。精神饱满方才是圣人之道。这样的人他们寄托形骸于世间,悠游自在而不知所往,淳和真朴,功利机巧必定不会放在他们这种人的心上。像那样的人,不同于自己的心志不
42、会去追求,不符合自己的思想不会去做。即使让天下人都称誉他,称誉的言词合乎他的德行,他也孤高而不顾;即使让天下人都非议他,非议使其名声丧失,他也无动于衷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议和赞誉,对于他们既无增益又无损害,这就叫做德行完备的人啊!我只能称作心神不定为世俗尘垢所沾染的人。”子贡回到鲁国,把路上遇到的情况告诉给孔子。孔子说:“那是借着灌溉菜地研讨和实践浑沌氏主张的人,持守内心的纯一,心神不外分;修养内心,而不求治外在。那明澈白静到如此素洁,清虚无为回返原始的朴质,体悟真性持守精神,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人,你怎么会不感到惊异呢?况且浑沌氏的主张和修养方法,我和你又怎么能够了解呢?”【篇十二】论
43、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原文: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艾子谓其父日:“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蜞家?”父怒日:“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日:“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日:“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改容日:“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日:“非其父不生其子。”翻译:艾子家旁,住的都是齐国的普通百姓。一个说:“我和齐国的.公卿,同样都是人,为什么人家聪明,我不聪明呢?”另一个说:“他们平常天天吃肉,所以聪明;我们平常天天吃粗茶淡饭,所以不聪明。”有人不信此话,就和他们打赌
44、,买来了肉让他们来吃。几天后,两人都说真的聪明了。一个说:“吃肉后,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人的脚掌为什么向前呢?就是因为怕被后面的人踩着。”另一个说:“我也明白了许多事。我觉得人的鼻子向下是很合理的,假如向上,下雨是不就要灌进水了?”艾子感叹他说:“我看他们原来还算明白,现在吃肉反倒吃蠢了。”道家部艾子文献通考艾子一卷:陈氏曰:相传为东坡作,未必然也。曾忄造类说艾子:公孙龙、魏牟生于列御寇之后,其事乃见于列子之书,说者谓列子弟子以其义无垂统而有所发问,故类而附之,无嫌也。艾子事齐宣王,而书之所载亦多后世之事,岂为艾子之学者务广其道,凡论不诡于统叙者,皆存而不去耶?览之者以意逆志,则艾子之学可
45、明,姑置其时之后先可也。李戴埴鼠璞艾子:世传艾子为坡仙所作,皆一时戏语。亦有所本。其说一蟹不如一蟹,出圣宋掇遗,陶谷奉使吴越,因食蝤蛑,询其族类,忠懿命自蝤蛑至蟹凡十余种以进。谷曰:真所谓一代不如一代也。北窗丛录世传艾子乃坡戏作,予亦以为然。比见吴思道云:是襄阳魏道辅所作。未知孰是。【篇十三】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原文】营丘士折难艾子杂说营丘士营,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一日,造艾子问曰:“凡大车之下与橐驼之项,多缀铃铎,其故何也?”艾子曰:“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于回避,以借鸣声相闻,使预得回避尔。”营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设铃铎,岂谓塔亦夜行而使相避邪?”艾子
46、曰:“君不通事理乃至于此!凡鸟鹊多托高以巢,粪秽狼藉,故塔之有铃,所以警鸟鹊也,岂以车驼比耶?”营丘士曰:“鹰鹞之尾,亦设小铃,安有鸟鹊巢于鹰鹞之尾乎?”艾子大笑曰:“怪哉,君之不通也!夫鹰隼击物,或入林中,而绊足绦线偶为木之所绾,则振羽之际,铃声可寻而索也。岂谓防鸟鹊之巢乎?”营丘之士曰:“吾尝见挽郎秉铎而歌,虽不究其理,今乃知恐为木枝所绾而便于寻找也。抑不知绾郎之足者,用皮乎?用线乎?”艾子愠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导也,为死人生前好诘难,故鼓铎以乐其尸耳!”【译文】营丘的一个读书人,资质不聪敏;总是多事,喜好没道理的争论。一天,(他)造访艾子问道:“凡是大车上和骆驼的脖子上,大都挂着铃铛,
47、那是什么原因呢?”艾子说:“车和骆驼都是比较大的东西,并且常常夜行,忽然在狭窄的道路上相逢时,就难于回避,所以借用铃铛的声音互相听见(对方),让(大家)预先知道回避啊。”营丘那读书人说:“佛塔之上,也挂铃铛,难道说塔也夜行而让它们互相回避吗?”艾子说:“您不通事理至于如此吗!凡是鸟鹊大都将巢穴筑在高处,(弄得到处)粪便狼藉,因而塔之所以有铃铛,是用来惊吓鸟鹊的,怎么可以和车啊骆驼相比呢?”营丘的读书人说:“(家养的)鹰啊鹞子的尾巴上,也系有小的铃铛,哪有鸟鹊把巢筑在鹰和鹞子的尾巴上的呢?”艾子大笑道:“怪哉!您太不可理喻啦!鹰隼袭击动物,有时要进入树林,但它脚上的绳索偶尔可能被树木所缠绕,就在它扑动翅膀的时候,振响铃铛可以巡声去找吗。怎么能说是防鸟鹊做巢呢?”营丘的读书人说:“我曾经看见挽郎拿铃铛(摇晃着)唱歌,虽然一直弄不清其中道理,今天终于知道了是怕被树木缠住了便于(别人)找他啊。也不知道绑在挽郎脚上的绳子,是用皮的呢?是用绳线呢?”艾子恼火便回答道:“挽郎乃是死者的引导,因为死者生前喜好没道理地追问,所以摇铃铛以取悦他的尸体啊!”【篇十四】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译文: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