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最新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最新文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最新文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最新文案1教学目标:1、读准“摇曳”,“步履沉重”的读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2、能联系上下文读懂“主意”、“奇迹”的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表现人物心情的几种方法。4、理解课题中“圣诞蜡烛”的含义,感受科林对父亲的爱,感受“爱”能创造“幸福”。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揭示课题1、分步出示课题,齐读2、反馈预习(打开书)预习过课文了,谁能用上“蜡烛”这个词来说说你读了课文后了解了什么。正音:尽量,烛光摇曳引读事件内容用一句话说说科林在圣诞节前夜做的事补充说清做这件事的原因3、小结预习时,对课题中的关键词多加以关注,就能帮助我们迅速了解
2、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情感的表达方式1、指导借助课后练习,初步了解人物情感变化的线索2、明确学习任务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信大家在预习时都感受到了。(指板书)但是这三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在文中一个都没有出现过,作者是怎么把它们表现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要来深入学习。3、学习13节,了解作者通过人物表现,景物和反复强调来衬托人物心情的表现方法(1)自读13节,圈出能让你感受到科林焦虑的词句(2)交流A人物的表现慢慢地,步履沉重理解“步履沉重”,复习“履”的音节指名读句望了望,注视学生交流引读体会科林望了望(“望了望”泛红),然后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注视”泛红)。他始终看
3、着,(师点泛红的这两个词语),你觉得这时候他在想什么?小结看来我们都已经学会透过主人公的举动,感受人物内心的焦虑之情。除了人物举动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科林的焦虑呢?B景物师范读第2节重点指导“铅灰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在书上做批注环境衬托C反复强调引导发现句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七天交流感受“七天”这个词反复出现,让你感受到什么?(等待的时间长,牵挂深)引读、小结指导做批注反复强调(3)指导朗读13节,深化感悟(4)体会“不像圣诞节”的含义此刻,科林感觉(生说:今晚不像圣诞前夜。)圣诞夜原本应该是(生说:热闹,合家团圆)是啊,漂泊在海上的父亲音讯全无,科林觉得(生说)4、学习715节,从对
4、话中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焦虑(1)自读715节,简要复述科林与达菲先生的对话内容(2)体会对话形式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师生对读,体会连续对话的形式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小结:写对话用哪种形式与人物当时的心情密切相关。这里,科林的心情焦虑而急切,所以用这种没有提示语,连续对话的形式最为适切。(3)体会科林提问的集中与明确了解科林问话的核心内容指导学生发现对话内容中反复出现的词,进一步体会强调手法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联系科林回家路上的举动,深入体会科林当时还在想些什么。小结5、学习1722节,通过动作描写感受人物内心的焦虑(1)出示描写科林搜集煤油的三句话(2)自读,提取三句话中的有效信息要点1板书:三
5、小时,四大桶半杯为什么不多要一点?煤油是生活必需品,可是家家户户都少得可怜。即便如此,科林还是搜集到了(指板书:四大桶)这让达菲先生称之为(生说:奇迹)。要点2你觉得科林为什么能搜集到这么多煤油?板书:问遍联系习俗初步感受爱尔兰人的善良可见,17节有关习俗的这段插叙是必须要写的,这是因为这样的习俗,使科林能搜集到足够的煤油成为可能。从中我们也感受到爱尔兰人(生说:善良、乐于助人)(3)引导体会简要叙述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搜集煤油的过程一定有很多内容可以写,你觉得可以写点什么?对照之前科林与达菲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感受叙述的方式与人物心情之间的联系。小结6、学习2225节,体会标点符号对表现人物
6、心情的作用(1)引读积累描写灯柱的句子(2)想象说话科林回到家,对妈妈说我们已经知道这巨大的蜡烛就是,我们看见这道巨大的光束此刻,我们仿佛听见科林正对自己说(3)引读,小结标点符号虽小,却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在读文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忽略了它们。三、对比开头,复习景物及人物动作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1、小组学习26,27节,对比开头感受人物的惊喜之情2、体会“圣诞节真的来了。”这句的含义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悟1、总结方法2、这是个感人的故事,学生交流感动的原因3、再读课题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最新文案2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7、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过程方法: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圣诞蜡烛”的含义。情感态度: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圣诞蜡烛”的含义。教学难点:感受科林对父亲真挚的爱和用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教学过程:一、回顾影片,导入新课1、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可以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影片的。我知道,你们的心被深身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说说吗?2、学生
8、汇报,自由表达。3、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父亲,为了儿子,不辞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瘫痪在床。为了不拖累儿子,不影响儿子的学业,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竟然偷偷自杀。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中国孩子石娃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爱尔兰小男孩,他和石娃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还是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吧。4、板书课题:科林的圣诞蜡烛5、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二、阅读课文1、提出要求,自读自悟。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要求
9、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理解,勾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语句的旁边。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4、全班交流,汇报阅读收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1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讯。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2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
10、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原付出,甚至忍受责备。3课文以“科林的圣诞蜡烛”为题,有深刻的含义。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许多人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这“蜡烛”是科林对父亲爱的见证。5、将科林和石娃比较,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石娃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科林也
11、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不管是石娃,还是科林,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感人的品质,那就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亲人,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关爱。三、总结延伸。1、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亲情是无私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2、学生谈感受。3、布置课后作业1写一句赞颂亲情的话;2写一写自己的亲情故事。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最新文案3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2、学习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并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人物内心。3、理解课题“圣诞蜡烛”的含义,感受科林对父亲的爱和用实际行动克服困难的
12、顽强毅力,懂得“爱”能创造“幸福”的真谛。4、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读写整合训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重点:1、学习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2、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难点:1、理解课题丰富的内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读写整合训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并做好课前预习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检查预习1、复习课文概况2、检查课外预习情况认真读课文8-22节,然后简要复述科林是怎么点亮灯塔的。(1)、学生交流,师随机板书()点亮灯塔()搜集煤油()询问方法(2)、补全板书二、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及
13、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1、询问方法师:科林带着对父亲的爱,决定重新点亮为船只导航的灯塔,他去询问了看塔人达菲先生,认真读课文816小节,仔细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科林急切的心情?用直线划出。A、根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B、自由朗读体会,抓住关键动词C、交流,指导朗读(1)找寻特点(2)明确作用(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D、知道人物的语言也是为表现人物内心服务的(1)找寻特点(2)明确作用师:语言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塑造人物,揭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E、分角色朗读2、自学搜集煤油A、学生自学:B、集体交流(1)句
14、子出示(2)寻找关键词(3)明确作用C、根据提示齐读,读出感情3、体会人物精神品质师:科林的成功用达菲先生的话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你觉得呢?板书:毅力爱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体会科林的心情变化,感受科林的幸福。1、师:灯塔终于点亮了,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此时的科林心情如何?会想些什么呢?出示:听着平安夜的歌声,看着远处经过自己努力点亮的灯塔,科林十分()心想:()。2、理解课题中“圣诞蜡烛”的含义。(1)师:有了灯塔的导航,渔船终于靠了岸。灯塔给科林一家带来了什么?给渔船上所有人,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什么?带着问题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板书:幸福(2)情境说话:圣诞的钟声敲响了,
15、虽然科林没有点燃那根圣诞小蜡烛,但是他觉得因为(3)理解课题四、课堂练笔,读写整合科林是如何搜集到第一杯煤油的?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活动。1、小组交流,学生代表执笔2、集体交流,师及时指导3、及时修改,再作交流五:小结作业布置科林用了三小时搜集了四桶煤油,前后三小时科林的心理有些什么变化?请你写一写科林搜集煤油的整个过程,注意有详有略,通过言行展现人物的内心。板书:(成功)点亮灯塔13、科林的圣诞蜡烛(努力)搜集煤油(急切)询问方法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最新文案4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识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积累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2、根据板书的
16、主要人物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默读课文,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的品质,并作出评价。4、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板书:穷人师:同学们,请你看看图片,再联系你的生活,你能说说什么样的人是穷人?你对穷人的看法是怎样的?师:“穷人”就是穷苦的人。今天我们学习穷人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板书:14、穷人(出示课题,齐读。)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二、整体感知1、师:先听老师来讲一个故事,仔细听一听这个故事中讲了哪几个穷人?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2、配乐简述课文内容。根据学生交流板书:发
17、现桑娜西蒙(爱孩子)(善良、有同情心、坚强)渔夫死了收养留下两个孩子(可怜)4、交流板书:(善良、有同情心、坚强)、(爱孩子)、(可怜)三、研读课文(一)学习28节1、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轻声读读课文的28小节,用“”划出有关的句子。2、根据生交流,随机出示句子,进行学习。(1)“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点拨:是啊,他对女邻居的遭遇充满了同情。指名读齐读(2)“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点拨:桑娜为女邻居想得真多,居然都忘了丈夫的安危,她可真善良。全体男生读全体女
18、生读(3)莫不是出什么事了?点拨:此时桑娜的关心变成了一种担心。齐读(4)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点拨:可怜的孩子勾起了桑娜的同情心。齐读3、师过渡:因此,当桑娜看见女邻居死了,她毫不犹豫地生: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师: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生: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师:但是她觉得生:非这样做不可(师引读过程中出示句子: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4说话练习:是呀,桑娜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可能没有想过,可能没有想过,可能没有想过(省略号部分均由学生作答)5师:但
19、是它觉得应该把孩子(生呼应:抱回家),必须把孩子(生呼应:抱回家),非要把孩子(生呼应:抱回家)不可!这就是桑娜善良的天性。6、师: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这句话。(二)学习911节1、师:善良的桑娜做出了一个非常果断的决定。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中时,她的内心又忐忑不安起来。她忐忑不安的想些什么?轻声读911节,用“”划出有关句子。2、媒体出示句子: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此时此刻,桑娜心
20、中充满矛盾。这一个个省略号就反映出了她那复杂的心情。你觉得她会想些什么呢?选一个省略号,说出她的想法。(复杂心情:忧虑、心疼丈夫的辛苦害怕丈夫的不同意担心丈夫的责备家庭生活已够艰辛,对于自己是否该这样做矛盾极了虽然忧虑,但善良的本性又使她变得坚定)师:桑娜的心中充满对丈夫的爱,对孩子的爱。正因为如此,她的心里七上八下,犹豫不定,这就是忐忑不安。3、齐读。(三)学习1227节1、过渡:虽然桑娜的愿望很美好,但现实是残酷的。生活的贫穷让她矛盾重重,忐忑不安。那么你又从哪儿感受到渔夫很有同情心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并用括号括出有关句子。2听课文录音。交流,并齐读。媒体出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
21、、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四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句中“熬”是什么意思?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渔夫一家的生活非常贫穷,那么在抱回孩子之前,他们就已得忍受生活上的哪些困难了呢?读读课文,想一想。(辛苦工作,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原本的生活就已够艰难了,现在又多了两个孩子,他们又将面临怎样的困难呢?(渔夫将更加努力地出海打鱼,桑娜也更辛苦的工作,自己的孩子更加吃不好,穿不暖,生活变得更加难。)生齐读。透过这个“熬”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渔夫的善良、乐观、坚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8、小结:是呀
22、,坚强而又善良的渔夫,他坚信一定能够熬过去,在他和桑娜的身上都有着一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再一次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四、复习巩固1、小组学习:合作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课文中的人物。桑娜:渔夫:西蒙:(1)小组讨论。(2)交流。五、拓展作业1、抄写词语:汹涌澎湃心惊肉跳抱怨忐忑不安魁梧湿淋淋忧虑2、拓展:课文最后,当桑娜拉开帐子后,渔夫看到了什么?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讨论交流。3、作业:请你展开想像,续写课文。(选做)板书设计14穷人发现桑娜西蒙(爱孩子)(善良、有同情心、坚强)渔夫死了收养留下两个孩子(可怜)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23、最新文案5教学目标:一、认知和能力目标1.认读、掌握生字:搁(板)、帐(子)、(抱)怨、揍(一顿)、掀(起)、寡(妇)、魁(梧)、(倒)霉、熬(过去)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等。3.理解课文内容,熟悉抓住人物、场景、理清线索的读书方法。二、方法和过程目标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沙俄统治的黑暗以及穷人的贫苦生活。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性之美,感受和学习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依
24、据主要场景制作课件、图片及配制音乐。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大致了解情节。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今天让我们跟随_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板书:穷人)2.引导预测: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学生各抒己见,想弄明白的问题是:穷人是谁?为什么会穷?穷在哪里?他们怎样熬过穷日子?认为文章重点是叙述“穷”的具体表现)
25、3.以疑激读:那么,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设计意图】1.开篇谈话,以激活学生生活储备中的幸福体验为引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2.面题发问,以引导学生通过审题预测课文内容,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明确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从题目开始的良好读书习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第二遍,快速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是谁;第三遍,仔细默读,将作者叙述的内容
26、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同桌的两个如果都读完了,可以稍稍议论一下。2.反馈初读情况出示重点生字,择重正音析形。指名若干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朗读完毕,学生评议,教者评点,再择难句适度指导)抓住“穷人”“场景”,讨论课文要点。课文中依次出现的穷人是:桑娜,西蒙,渔夫(板书:桑娜,西蒙,渔夫)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表现的穷人是谁?(桑娜)(板书:“桑娜”二字下加着重号)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作者描述了以下几个场景:场景一: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场景二: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抱回了她的儿子。场景三: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描
27、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桑娜与丈夫收养寡妇西蒙的儿子)依据三个场景,板书“中心词”补破帆,等丈夫。看西蒙,抱遗孤。吐真情,得支持【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件事1.安排学生反复读书,连读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要求。这样做,一方面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读明白,甚至读出整体印象,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提高读书效果。2.引导学生通过抓人物、抓场景,来整体有序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既切合课文特点,也渗透类似课文的学法指导,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三、细读课文,体会“穷”境1.谈话提示: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究竟穷到什么程
28、度呢?让我们走进他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看看桑娜一家生活怎样。2.个人自读:找出体现穷的语句,体会体会。3.小组讨论:交流体现穷的语句,说说理由。4.班级交流:(可以打破课文固有顺序,言之成理即可)发表读书感悟,穿插朗读指导我从“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看出穷。要是不穷,可以换新帆,不用去补了。我从“这间渔家的小屋”整个的面貌看出穷。瞧,如果不是穷,就这么一间小屋,怎么可以又做客厅,又做厨房,又做卧室,又做储藏室呢?如果不是穷,怎么能够一家七口全挤在一间小屋里呢?我从“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看出穷,这时候就是“古老的钟声敲了十下,十一下”甚至更晚的时候,渔夫是清早出海的,到深夜
29、还没有回来,起早贪黑地干,那都是因为穷的缘故。我从桑娜的丈夫“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看出穷,海上风大浪急,小船在风浪中出没,那是拿命去玩,如果不是穷,谁愿意这样去冒险呢?我从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看出穷,已经有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地捕鱼,妻子一天到晚做那么多的活计,不是穷的话,他们不必干得那么苦。我从整个这一部分看出穷:一个七口之家,挤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家里的全部财产也就是这间破屋,一只小船,一张破帆,一些简单得不能在简单的生活用品;为了生活,丈夫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妻子任劳任怨包揽这所有家务、照料五个孩子,就是这样拼死拼活地干,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
30、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5.引导深究:是啊!正因为穷,作为一家子的顶梁柱,渔夫每天得在风浪中出生入死;正因为穷,作为家庭主妇,每天都得牵肠挂肚地等待丈夫。让我们再次细细地读第一部分,看看桑娜怎样焦急万分地等待丈夫,哪些情况让她焦急万分?发表读书感悟,穿插朗读指导:桑娜焦急万分的表现:“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心惊肉跳、自言自语、划着十字桑娜焦急万分的原因: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始终不见等(先说出词语,再理解意思,再想象情境,再体会心情、读出感情)6.齐读全段。【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一个“穷”字,凸现一个“急”字,引导学生进行两个轮回
31、的读和悟,第一轮回主要以先自读后交流的方式,反馈读书效果,旨在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第二轮回主要以先自读后朗读的方式,反馈读书效果,旨在促成学生的情感投入。这样,力图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关注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的独特性。第二课时一、配乐描述,导入本课学习(录音配制海边的夜晚,渔家的小屋,轰鸣的波涛,怒吼的狂风,嘶哑的钟声)动情描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托尔斯泰到海边的渔家小屋里,听到了夜深人静的海上狂风的怒吼、波涛的轰鸣,而渔夫起早出海打鱼到深夜还没回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小屋里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可是始终没见丈夫的影子。桑娜再也坐不住,提着马灯到海边,可是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后来,却让
32、桑娜看到了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那是怎样的画面呢?请打开课本。【设计意图】一个简单的导入环节,以绘声绘色的解说式语言,辅以海边风吼浪啸的乐声,来描述桑娜焦急等待丈夫归来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真真切切让人心悸的氛围,既扼要温习了上一课的内容,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全心关注情节的发展和“穷人”的命运,达到熏陶、感染的目的。二、引读谈话,导出西蒙场景学生:(读)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教者:(引)桑娜一边想一边敲敲门,可是没人答应。于是,她又想学生:(读)“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33、进去看看吧!”教者:(启)同学们,从刚刚老师与你们的交流中,你们对桑娜有什么认识?学生:(谈)我觉得桑娜很关心她的女邻居西蒙,她知道西蒙生病,早就想去看望了。我觉得桑娜很有同情心,自己家七口人日子很难过,但她深深知道一个寡妇张罗两个孩子的日子比自己更难过。我觉得桑娜很善良,她一边担心着丈夫的生死,一边还要牵挂着女邻居西蒙。教者:(导)是啊,往往越是穷人,越是善良!让我们跟随桑娜,走进西蒙的小屋桑娜,还有你们,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谁能以朗读来描述这个画面(指名朗读)教者:(导)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有关语句说说。学生:(谈)西蒙家比桑娜更穷更苦,桑娜家虽然挤,但生了炉子很温暖,可是西
34、蒙家连炉子都没生,又潮湿又阴冷。西蒙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穷那么苦,也许自己就是饿死的,可两个孩子都是“圆脸蛋”,“圆脸蛋”就是胖胖的,可见西蒙从来没让孩子饿着。西蒙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因为那么冷的天,她临死前“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让孩子“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西蒙死得很痛苦,一只手还想“抓住什么”,脸色绷得“冰冷发青”,可见她死前一直苦苦挣扎,不愿死去,不愿离开两个孩子。这情景实在让人揪心。教者:(随机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西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学生:(想象描述)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
35、,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教者:(结)是啊,西蒙的家境,让人同情;西蒙的不幸,让人揪心;西蒙的孩子,让人特别心疼啊!让我们以深深的怜惜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研读西蒙家境和她的特点,既要让学生感觉到她的家境值得同情,揭示桑娜救助她孩子的心理动因;同时让学生认识西蒙也是个很善良、很爱孩子的伟大母亲,对下文体会桑娜品
36、质形成衬托。两个层面的感受,都为学生深度研究语言文字奠定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熏陶效果。三、品读课文,体会桑娜品质1.启发谈话,引导品读能够心心相通的,也只有穷人了。桑娜看到西蒙死了,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下面的内容,找一找桑娜的表现,体会体会她的心情,从而感受她的品质。2.自读课文,圈划体会(学生阅读体会期间,教者走动巡视,随机查看,及时个别提示点拨)(发觉同学大都已经完成自读圈划,即示意大家同桌议论)3.交流心得,指导朗读(程序:说出语句谈谈感悟尝试朗读评议练读)重点语句研读预设:“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37、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这三句话写了抱回西蒙孩子时的动作和心理。行动很干脆:“裹”“抱”“放”“拉”这一系列动作做得那么自然那么利落,可见她完完全全把西蒙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多么善良啊!想法很简单:家里一下子多两个人,本应该想些什么:从此多了两个孩子,日子更难过;多了两个孩子,自己的孩子会更苦;多了两个孩子,丈夫会更苦;多了两个孩子,自己会更苦但是,“不知道”,说明她当时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来不及想,救助苦难不需要任何理由!而“觉得”说明她懂得救助苦难天经地义!教者:(评赞)一个女人,在没有得到丈夫同意的情
38、况下,作出这样一个非同小可的决定,这是多么伟大的善良!让我们以深深的敬佩读一读这段话,读出她伟大的善良!(学生齐读)从“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一直到“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整个这段文字描写“忐忑不安”的心路历程怜惜丈夫,深深自责:他终日劳累,自己不能为他多多分忧,反而擅自作主抱回两个孤儿来增加他的负担;为了孤儿,甘受责罚:人有良心,谁也不可能眼巴巴望着幼小的孤儿见死不救!拿定主意接受丈夫惩罚。不谋而合,无比欣慰:一边倾吐对丈夫的关切和牵挂,一边又嗫嗫嚅嚅透露西蒙死去的不幸,试探丈夫的态度,发现丈夫与自己息息相通,终于一块石头落地。4.总结评赞,深化情感:看,这就是桑娜,毫不
39、犹豫地抱回西蒙孩子的桑娜,甘受责罚也不后悔的桑娜,体恤丈夫又不舍弃邻居的孤儿的桑娜!多么质朴、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桑娜!【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涉及课文的篇幅比较长,采用了“红线串珠”的导读方法,紧扣桑娜这一中心人物,又紧扣抱回西蒙遗孤前后的表现,引导学生通过找、悟、议、诵,来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人物特点,旨在避免逐句感悟、逐词挖掘可能导致的严重费时、冲淡学生阅读兴趣的现象。西蒙还是个勤劳的人,一个寡妇拉扯两个孩子,不是勤劳,就没法养活,而她居然能够把两个儿子抚养的很好。渔夫是个勤劳的人,爱家的人,每天都出海打鱼,却从无怨言。渔夫是个善良的人,他一听说西蒙死了,身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小孩,立刻就决定要抱回他们。3.归结课文主题:启发提示:大家学得很认真,读书的收获很大,感受很深。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学生归纳:桑娜及他的丈夫,在女邻居西蒙死去后,毅然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的经过,表现了穷人善良、勤劳的品质。回应课题:让我们记住这些可爱的穷人吧,记住穷人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品质吧!【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花费适当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由中心人物桑娜,到中心事件收养遗孤,扩展开去,推及到全文涉及的几个穷人、多方面的品质,达到对课文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全面理解,在突出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兼顾了非重点内容,实现了点面互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