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共24页).doc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共2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共24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1.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3近代教育 (l)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 20世纪后的教育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 教育的人口功能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第二,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第三,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第四,有助于人口迁移。6
2、.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第二,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第三,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第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第五,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第六,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7. 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 (1)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第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第
3、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第五,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8.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教育的科技功能 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第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第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第四,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第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第三,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第四,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9. 教育与文化的
4、关系 (1)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文化传递、保存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第三,教育具有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第四,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2)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11.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
5、缩影。12.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13.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14.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 (2)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
6、案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5)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力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6)教育叙事研究。叙事研究是以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
7、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即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15.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 (1)自我反思;(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16.几种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2)质性方法;(3)教育叙事研究;(4)教育随笔17.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3)制定研究计划;(4)教育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5)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18.教育文献网络检索的方法 (1)顺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找法;(4)综合查找法19.教育目的的功能和作用:(1)教育目的具有导
8、向作用;(2)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20.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2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22.我国教育基本目的的基本特点: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23.德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德育
9、的基本任务:(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4)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24.智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基本任务:(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2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
10、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4)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26.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27.素质教育的内涵: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第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8.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
11、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9.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30. 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2)公共性;( 3)免费性;(4)基础性;(5)普及性31.制约课程的因素。总的来说,社会、知识
12、、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32.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 该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以便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33.活动中心课程论基本观点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
13、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发挥协助作用。34.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改造的目标。要统一于未来的“理想社会”的总目标:各门学科的内容统一于“社会改造”;课程安排统一于解决问题的活动。 (2)课程内容。社会中心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它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课程组织。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 (4)学习方式。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4、35.人本主义课程论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3)主张平行与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学习。36. 三维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 (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7.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
15、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38. 教科书的作用: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
16、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9.教课书编写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课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4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2)斯克利文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4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2
17、)审查社会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4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4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性,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2)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3)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44.“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涵义如下:(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2)统整学生的
18、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4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4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
19、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47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则 第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第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第六,把信息
20、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48.新型的教学观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49.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
21、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50.新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都应充满信心;第三,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正在发展与成长,所以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
22、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应把孩子看成孩子,而不是一个成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5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
23、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52.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1)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第一、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第二、关注过程性评价;第三.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2)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第一、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第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中学 教育 知识 能力 知识点 2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