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3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3课时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3课时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3课时教案 课题:四则运算 不含小括号的两级运算 要求: 1、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必要性与道理 2、驾驭含有两级运算不含小括号的运算依次 会列综合式解决问题并精确计算 3、培育学生完好地表达问题的实力 4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计算实力 教学重点:会精确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依次 能列综合式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驾驭列综合式解答问题的策略 一、复习创设情境导入 1.口算 123 254 168 1005 1239 20810 36614 2.说说下面各题的运
2、算依次 27+67-31 8246 30-18+59 43+18+65 12303 35713 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 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 学生独立思索 在组内沟通获得的信息 小组汇报 师:谁能用语言完好地表达问题? 师引导 学生回答 老师课件出示:星期天 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 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索 指名口答全体明确 问:要求购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必需先求什么 再求什
3、么 最终求什么?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 列式解答 老师选取两类板书: 1、2424242 2、242242 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42表示什么意思?242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思索解答 (3)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复习题的算式与例3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口答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四则运算 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有乘、除法和加、减法 要先算什么? 生回答 师课件演示小结并出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有乘、除法和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 2、练习 出示:买3张成人票 付100元 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 并说出计算依次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
4、题吗?学生口答 指名列出综合式并说出计算依次 3.比较:这些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 老师归纳并小结 深化运算依次 三、方法应用 教材第7页 做一做 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课件出示共同订正 1、运算依次一样的画 不一样的画 1293 23665 35675 293 3665 5675 2.星期天 6名学生去参观卡通画展览 共付门票费30元 每人乘车用2元 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 3、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252=50 62-50=12 328=4 56+4=60 153=45 306=5 45-5=40 4、推断并改错 22+182 32-102 568+73 =222 =40
5、2 =7+73 =44 =20 =143 =42 根据教学时间与学生实际 3、4题可以作为灵敏题目用 四、梳理学问 总结升华 今日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学问?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堂检测 A卷 1、说出计算依次 59155 59155 35458 50363 390360156 78514412 2、我能推断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5858=1 3200899和200899运算依次是一样的 3、欢欢在计算20 5时先算加法 再算乘法 得到的结果是500 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得数吗? B卷 1、说出运算依次再计算其中两题 7522349 3634360 5
6、004135 2、同学们植树 四年级140人 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 每人植树3棵 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3、 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体操竞赛 其中三年级有240人 四年级有300人 每12人站成一排 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站几排? 答案见课件 六、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 6、7题 ? ? ? ?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於虚伪的过日子。 其次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 人教版 第3课时练习课 复习内容:练习九第710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驾驭小数的计数单位。稳固小数的读、写法,并会正确地读、写小数。 2.阅历小数的相识及读、写练习过程,体验数学学问之间的联
7、系。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实力,培育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体验,稳固本单元所学学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系统梳理 1.复习小数的意义。 师生沟通后明确:用来表示特别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复习小数的数位依次表。 师: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什么数位?表示什么?小数点右边的其次位、第三 位呢? 3.复习小数的读写方法。 师:通过小数的读、写法的学习,你对读数和写数的方法有哪些新的相识?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 二
8、、针对练习 1. 读出或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一只蝙蝠约重35.9 g,一只蚊子约重0.002 g。 读作: 2第一宇宙速度是每秒7.9 km,其次宇宙速度是每秒11.2 km。 读作: 3某地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四点七零六亿人。 写作: 4世界上最小的蜘蛛是施展蜘蛛,它只有零点零四三厘米长。 写作: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7题。 出示题目后,先引导学生相识数轴,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这些数在数 轴上怎样表示?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涂?沟通时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 么这样涂。 三、稳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9题。 组织学生
9、视察图画,从图画中了解数据信息,再在小组中议一议:这几个小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0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 学生弄懂题意后,激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全班沟通。 四、拓展延长 1.按规律填数: 0.2、0.4、0.6、 0.8 、 1 、 1.2。 0.9、0.8、0.7、 0.6 、 0.5 、 0.4。 2.贝贝在读一个小数时,没有看到小数点,读成八百三十四万零五。 1假如原小数一个零都不读出来,原小数是 834000.5 。 2假如原小数只读出一个零,原小数是 83400.05 。 3假如原小数读出两个0,原小数是 8340.005 。 五、课堂总结
10、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阳光同学配套练习中的相关题目。 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教学反思 胜利之处:从梳理学问点入手,稳固前面所学的学问,在解决问题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缺乏之处:在做练习时,要多留意对小数学问驾驭不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与辅导。 教学建议:对于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学问,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进一步举出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第三篇:人教版第四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一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2页例l和例2“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 l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有余
11、数的除法含义,初步驾驭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老师依据例1制成可供演示的梨和盘子图片、磁性黑板;每个学生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出示教科书第1页上的复习题 1 里最大能填几?学生填后共同订正。 2用竖式计算除法。出示两道除法竖式 订正笔算除法时提问:除法竖式里,哪个数是被除数?哪个数是除数?哪个是商?并指名学生说一说笔算的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老师出示6个梨和3个盘子图,说明题意:要把这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应当怎样分?指名学生实际分一分,分两次恰好分完 老师;谁会列式计算?指名学生口
12、述,老师板书、先列横式,然后用竖式计算 计算后,老师指着竖式提问:在被除数6下面写的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的6个梨。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因为6个梨都分完了,一个也不剩。 2老师又出6个梨和7个盘子图,说明:要把这7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谁会分?指一名学生分实际分一分,分两次后,还剩一个。 老师:剩下的一个梨,假如接着分,每个盘子还能再分到1个梨吗?不能。这说明7个梨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到2个,还剩1个。 老师;怎样计算呢?因为是平均分,还要用除法计算板书:“73 3竖式的写法。指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被除法是几?写在什么地方?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刚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 商
13、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老师进一步提问: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那么在被除数7的下面应当写几?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6。 7个梨,分掉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当怎样表示呢? 老师着重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要写“1,剩下的这 1 个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4横式得数的写法。 老师:经过计算知道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在等号后面写2。还剩1个,就是余数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商2余1,大家一齐读一启遍“商2余1。 像这样的除法,求出商后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做一做
14、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每人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摆在课桌上,指名学生说每份分得几根,还剩几根。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老师巡逻指导。 订正时,着重提问:商2以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8是怎样算出来的?横线下面得几?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横式应当怎样写?怎样读? 3教学例2。 出示横式“385=后,指名学生口述怎样写竖式,老师板书。 写出竖式后,着重教学怎样试商。 老师:先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又小于38,商6行不行?不行,因为5乘6的积是30,38减30还剩8,每份还可以再分到1 ,说明商6小了,所以要商7。商8行不行?也不行,因为5乘8的积是40,40比38大,说明商8大了,只能
15、商7。实际教学时,只要觉察商小了或商大了这两种状况中的一种,能够找到恰当的商就可以了。最终,引导学生写出完好的竖式和正确的横式。 4引导学生分别比较例1和例2中的余数和除数,让学生找一找有什么共同点,从中觉察了什么规律。 老师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5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看图和下面的算式,弄清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本课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的是在除法中示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课题二: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页例 3、例 4,第
16、 6页“做一做的第 13题,练习二的第 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相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老师准备7枝铅笔和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老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根? 2拿出 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例3: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先分分看 老师:如今我们一起来看题引导学
17、生读题每个人拿出7根小棒代表7枝铅笔,依据题意平均分给3个同学,也就是要平均分成3份,自己分分看,每份有几根? 老师巡察,只看学生分,暂不表态学生分过以后,老师指4名学生到前面做示范 老师:我这里有7枝铅笔,请你把它们平均分给这3个同学把7枝铅笔交给4个学生中的1人,让他分给其他3人留意分的时候应当怎样分,分的结果是什么?每人分2枝,还剩1枝 老师:想一想这道题应当怎样解答,谁会列算式?指名学生列式,老师板书:“73二怎样用竖式计算?横式等号后面应当怎样写?特别要使学生弄清如何写单位名称 老师可以这样启发:根据我们刚刚分铅笔的结果,想一想除得的商是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枝那么2后面的单位名称
18、是什么?学生口答,老师板书:“2枝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枝那么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枝 老师:这道题做到这里做完了没有?没有,还要写答话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老师;今日我们解答这道应用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除法。它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对!今日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做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老师巡察指导完成后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结果应当怎样写。 课间活动 3教学例4 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老师:我们再来看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读题我这里有几个信封,表
19、示口袋如今请一位同学用43根小棒代表43个乒乓球,每个口袋里装5个,实际装一装,看能装几袋指名学生依据题意装小棒每袋装5个,应当怎样装?学生拿5根小棒装1袋,再拿5根 3 装l袋;装过8袋后,还剩3根还够不够装1袋呢?为什么?因为要求每袋装5个,剩下的不够再装1袋了那么装的结果是什么?装了8袋还剩下3个。 老师:谁能说一说这道应用题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解答,老师板书。 学生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后,老师着重看学生写的单位名称对不对。 让学生打开书,把例4中没有解答完的地方补充完好 三、稳固练习 l做第 6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做,老师巡察指导。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结果的单位是什么
20、。 2做第6页“做一做的第3题。 先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谁会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指名学生回答。再让学生根据列出的两个除法算式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第一个算式是说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其次算式是说把9个苹果依据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3练习二的第 1、2题。 四、本课小结 老师:今日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每一道应用题之前,都要认真审题,弄清每一道题属于哪一种分法。在计算以后,要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最终写出答案。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 人教版 3 运算定律
21、 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第18页的内容及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视察、比较,觉察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育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3.通过视察算式并归纳抽象运算定律,提高学生的视察、概括实力和语言表达实力。 教学重点:觉察并概括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故事导入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位老人,他在家里养了很多很多的猴子。有一年碰上粮食歉收,老人对猴子说:“如今粮食不够了,必需节省点吃。
22、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特殊生气,吵吵嚷嚷地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老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们听了都兴奋了起来。 讲完故事觉察有些同学可能笑了,提问:为什么笑?你怎么证明两种吃法的总数量一样多。(3+4=7,4+3=7)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状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学问,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究新知 1.加法交换律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提出例1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2)指名汇报。可能出现下面两种算式: 方法一:40+56=96(km) 方法
23、二:56+40=96(km) 师: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即56+40=40+56。 师:你觉察了什么?可以用语言描述一下吗?(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是不是随便两个数相加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测,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同桌合作举例)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文字、字母或者符号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吗?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2.加法结合律 (1)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提出例2的问题
24、,让学生解答。 (2)指名汇报。可能出现以下两种状况: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km) =288(km) (3)视察上面两种计算,看看你能觉察什么?(三个数连加计算时,运算依次变了,运算结果没变) (4)举例验证猜测。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文字、字母或者符号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 (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乙数+丙数) (+)+=+(+) (a+b)+c=a+(b+c) 四、稳固练习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3.
25、练习五第1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根据下面的算式,求出、和各代表的数。 +=+=26+=84 =( 13 ) =( 58 ) =( 13 )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运用这些定律变更算式的运算依次,到达计算简便的目的。 七、作业布置 练习五第25题。 学生细致听故事,体会两种吃法的区分和联系,引入新课。 老师根据学生预习的状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点名汇报。 小组合作,举出符合条件的加法算式,验证猜测。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点名汇报。 学生尝试描述自己的觉察,全班沟通。再举例验证。 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表
26、示加法结合律。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解题思路。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40+56=96(km)88+104+9688+(104+96) 56+40=96(km) =192+96 =88+200 40+56=56+40 =288(km) =288(km)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教学反思 胜利之处: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等式,视察猜测,举例验证,最终觉察规律。 缺乏之处:
27、学生沟通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还不能做到完成后就自觉沟通。全班的沟通也应当有选择地进行,而不是每道题都沟通,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对重难点的内容加以练习和点拨。 教学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视察、阅读、分析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答,绽开对结合律的学习。学生通过熟识的事例,接受不同的方法解答,再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提出猜测,然后举例验证,最终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第五篇: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册运算教案 第一单元 四册运算 教材分析 一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依次。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
28、的依次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依次,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依次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依次,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依次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依次、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驾驭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依次,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阅历探究和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索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娴熟驾驭四则混合运算依次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依次。 四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依次的学习。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
29、整理混合运算的依次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驾驭运算依次,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确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依次为纬。视学生状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当尝试给学生供应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阅历创建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依次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学问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3、让学生
30、阅历探究和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内容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依次。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依次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依次,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依次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依次,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依次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依次、有关0的运算。 学情分析:四则运算的学问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驾驭的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学问,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依次。在其次学段本
31、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阅历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依次,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娴熟驾驭四则混合运算依次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依次。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依次的学习。 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主备人:王明莉 审核: 1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觉察数学学问和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
32、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探讨)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学问探讨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
33、部分名称 环节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探讨)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学问探讨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视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索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
34、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小组探讨。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2 问:视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视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视察这组算式探讨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三、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练习二 4、5题。 师:谁来说说我们
35、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4 其次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主备人:王凌云 审核: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过程与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推理、概括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驾驭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
36、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法设计:引导与讲授相结合。 学法设计:小组探讨、合作沟通等方法。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学问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学问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二、设置预习案见练习册第3页第 1、 2、3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四、检查预习落实状况学生汇报 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为什么用
37、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探讨)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学问探讨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探讨)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学问探讨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5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视察:第、与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转变?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老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引导学生视察第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被除数=商X除数+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