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4唐诗两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并理解诗歌的内容;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梳理本诗中诗人所经历的困境;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思想和情怀。【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梳理本诗中诗人所经历的困境;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思想和情怀。【教学难点】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梳理本诗中诗人所经历的困境;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思想和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用春望一诗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该诗中诗人抒发的情感:感伤时事,忧国思亲。写作背景:安史之乱,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之后杜甫便过
2、上了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涯,三年后,终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息之所。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关于杜甫的这座茅屋的,标题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二、吟诵感悟1、指名读:纠正字音、强调字形2、再指名读:强调语速、语调、语气3、全班齐读:要求读的时候想像画面、揣摩感情三、品读赏析(一)结合注释,疏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经历了什么?(二)诗人经历了哪些不幸?此处可解题: “为”表示“被”。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1)风的特点:“怒号”:意为“大声吼叫”,将秋风拟人化, 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卷”:与
3、“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三重”:“三”表多数,体现出受害的严重程度。 (2)茅草的经历:“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交代了茅草的下落:一些洒落到了郊外,一些挂在了高树之上,一些沉到了池塘底下。通过这一系列的动词,诗人细致描述了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3)诗人的心情: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急。(板书)2、群童抱茅,茅草被盗(1)群童为何会抱茅?想象一下这些孩子偷了茅草会做些什么?a.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b.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链接写作背景:“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
4、萧条。”旧唐书“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杜甫无家别得出结论:经过战乱之后中原一片荒凉,广大人民处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之中。再分析群童偷茅草的深层社会原因c.得出更深层原因四海困穷的社会现实。(2)诗人面对茅草被盗的现实,心情又是如何的?(板书:叹)“自叹息”(3)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说说诗人叹息些什么呢?a.为自己叹息:好不容易造好的茅草屋被风吹破,以后的日子会更加的艰难;b.为周围的人叹息,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c.这些都是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杜甫写此诗时只有 49 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