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改革及其对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耕作制度改革及其对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作制度改革及其对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耕作制度改革及其对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张世煌 徐志刚 摘 要 论述了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历程,新世纪耕作制度的改革及耕作制度改革对玉米产业技术的影响,提出了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4项基本技术。关键词 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玉米1 问题的提出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农村经济体制的全面渐进性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实现了对农业生产者
2、的有效激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和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快速变迁,经济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国内外对农产品和食物的需求不断增长且日趋多元化。而我国农村紧张的人地资源禀赋条件下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体制改革、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都亟需农业科学技术在研发内容、方向及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农业耕作制度改革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从技术层面提出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思路。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酝
3、酿过程中,经过长达数月,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制定了研发中心的任务规划,凝炼成一句话,就是我们当前正面临农业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需求。2 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历程历朝历代,我国农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均耕地资源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巨大,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耕地面积:开发沼泽,毁林造地,围海造田,修筑梯田,双季耕种,间作套种,育苗移栽,兴修水利。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节省土地和提高土地生产率1,2。我国传统农耕制度形成于汉代。与同时代其他作者简介:张世煌,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00081,北京徐志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收稿日期:2009-01-09地区相比,
4、铁铧犁、播种耧车和其他铁制农具都很先进3。此后两千年,生产工具的改进非常少。但耕作制度仍然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耕作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自汉代以来的农耕文明可以大体划分成前后两个千年。第一个千年,从汉代至唐代,人口增长比较缓慢,人均收入水平基本没有大的变化。生产力的标志因素生产工具没有明显的改变。宋代(9601280),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转折,其经济中心从北方移到南方,也就是在第二个千年,中国经济出现了新的发展活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口大幅度增长,从宋代初期的5 500万,增长到宋代末的1亿以上。地区经济中心转移,长江以南水稻种植区的人
5、口大幅度上升,而北方旱农作物(小麦和谷子)种植区的重要性急剧下降1,4,5。唐代中后期,中国3/4的人口居住在以小麦和谷子为主要农作物的北方,到了宋代末期,3/4的人口定居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以水稻为生。宋代抓住了一次发展经济的大好机会,把粗放式的旱作农业转变成稻作为主的精耕细作农业。回顾中国历史,强大的秦国都城设在陕西西部,汉唐两朝的国都东移至长安,宋朝国都再次东迁至开封,后南迁杭州,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定都南方,意味着以生产水稻为主、水运条件便利,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养活迅速增长的中国人口。宋代以后至清中期,中国人口增长4倍,但人均收入基本稳定。在第二个千年里,虽然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生产工具没
6、有发生本质的改良,但是耕作制度的改变对稳定社会经济和维持人均收入水平起了很大作用。不仅粮食生产潜力得以增长,发展经济作物还增加了农民收入。第二个千年,我国从西域和南美洲引进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和粮食作物,极大地提高了养育人口的能力。唐代普及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宋代引进棉花,用于织布,改变了衣着习惯。元朝广泛种植高粱,提高了旱薄地的生产能力。明朝中期从美洲引进玉米、花生、马铃薯、甘薯等。这些作物产量高,能够在贫瘠土地上生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明朝时期还引进了烟草和甘蔗。在两个千年里,中国农业长期“自给自足”。人均食物消费水平在很长时期内没有下降,而是通过推广先进技术得到维持。14001
7、820年,粮食总产1作物杂志 Crops200911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量增长了513倍,与人口增长一致5。与此同时,耕地面积增加了3倍,而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了大约3/4。增产原因主要包括:提高复种指数;从美洲引进玉米和马铃薯,这些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超过了本地作物;增施农家肥料2,6。明清两朝虽然农具没有明显革新,但农业技术研究并没有停滞。提高了复种指数,品种得到改良,开发早熟作物,引进新作物,增加有机肥料,扩大灌溉面积等5,7,都得益于当时
8、先进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北方农民用耧条播高粱、谷子、油料等作物。南方水稻产区,盛行育苗移栽技术。农民重视品种选育。在中国,小麦和大麦的繁殖系数是110,糜黍谷和水稻繁殖系数还要高得多。而欧洲从罗马时期到中世纪,一直是141。历朝历代的政府都鼓励采用早熟作物和提高水稻复种指数。11世纪初,水稻的生育期180d。宋真宗(9981022)从越南引进早熟耐旱的占城稻。最初移栽后100d成熟,后来缩短到60d8。推广早熟品种,提高了复种指数。我国复种指数汉代为016,唐朝018,宋朝110,清朝中后期达到114,1995年达到116。3 新世纪耕作制度的改革、玉米需求及产业 技术方向311
9、 耕作制度的改革世界经济在18201952年间取得了巨大进步。世界生产力提高了8倍以上,人均收入提高3倍。美国人均收入提高近9倍,欧洲提高4倍。但我国的人均收入从世界平均水平的90%下降到了1/4。阻碍自身现代化的传统封建制度和外国入侵是主要原因1。19501978年,我国经济增长很快,GDP增长3倍,人均收入提高80%。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迅速增长。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从世界平均水平的22%上升到74%,但人均收入仍然很低,仅相当于美国的17%1。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化加速,中国加入WT O以后日益融入国际市场,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剧烈转型,这些不但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耕作制度 改革 及其 农业技术 发展 影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