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奇美”,进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教学难点】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学习,正是要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感受
2、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二、整体感知1、文章脉络整理作者在文章开头写到:“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他们都去了哪些地方?出示资料卡片: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三、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品味语言请同学们在文中这些地方找出你觉得写得最好的句子,其他同学则从语文的专业角度,进行评论。(阅读提示:让学生找出每个部分中最具文学性的句子,可以从修辞、描写、释词的角度进行分析。) 示例:(
3、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赏析: 比喻,拟人把各拉丹冬比作巨人,把风比作刀,赋予山人的动作、肖像 生动形象写出各拉丹冬峰的棱角分明与立体层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崇敬 (2)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赏析:拟人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3)“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4、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赏析:比喻 视觉与触觉相结合(4)“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赏析:比喻、拟人 冰塔林晶莹、奇美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2、作者两次集中描写雪山,是否啰嗦?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