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动力学的发展与挑战.pdf
《机械动力学的发展与挑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动力学的发展与挑战.pdf(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力学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柱(稿件)2001 年8 月机械动力学的发展与挑战1.前言机械动力学是一门基于 Newton 力学,研究机械系统宏观动态行为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几乎所有具有机械功能的系统,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这类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动力学分析与设计、动力学控制、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等。该学科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尽可能低的代价使产品在设计、研制、运行各阶段具有最佳的动力学品质。新型飞行器、高速车辆、机器人、大型动力机械的发展不断向机械工程师提出新的动力学与控制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复杂机械系统和多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计算、动力学分析与设计、振动控制、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等方
2、面的发展1。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的发展,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涵更加深入,其特征是:在系统的建模阶段计入各种重要而又复杂的非线性因素、柔性因素、边界与结合部效应,应用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仿真技术研究系统的大范围动力学特性,基于对系统动力学的深刻理解和采用最新的优化方法实现系统的动力学设计,对系统实施各种主动控制乃至智能控制来获得所需的运动,在研究机电一体化的受控系统时考虑动力学和控制的相互耦合问题,采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提取和分析方法诊断系统的故障等。本文将先就机械动力学所涉及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进行评述,1力学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柱(稿件)2001 年8 月介绍机械系统(乃至更广义的机电系统)的动
3、力学建模、分析、设计、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然后,分别介绍转子系统动力学、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弹性机构动力学、车辆系统动力学、微机电系统动力学、机械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并对各分支今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一般性理论和方法的进展2.1 动力学建模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和控制需要建立在简洁、可靠的模型基础上。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模型往往要由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来确定。目前,分析机械零部件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元方法已比较成熟,可在 ANSYS、NASTRAN等商品化软件平台上完成动力学建模和各种分析。相比之下,处理含运动部件的机械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方法和软件要落后许多。其中,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4、建模技术已比较成熟,可在 ADAMS 等商品化软件上来完成。近期研究主要解决一些遗留问题。例如,具有奇异性和冗余自由度的多刚体系统建模2,机电耦联系统的统一建模3等。多柔体系统的建模是一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其基本思路是:采用有限元、假设模态、校正模态、奇异扰动等方法获得柔性体动力学有限维逼近的坐标基,联同关节变量作为广义坐标,通过Lagrange 方程或变分原理导出动力学方程组。其中,关节变量可以是绝对坐标,也可以是相对坐标。前者易于程式化,但形成的方程规模大;后者则相反。在单柔体建模阶段用绝对坐标,到形成系统方程时用相对坐标进行单向递推组集可充分利用两种坐标描述的优点。不同的柔性体动力学有限维
5、逼近会导致不同的最终结果,从而使得计算量、数值稳定性、用于控制的方便程度不同4。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远远未达到工程化水平。2力学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柱(稿件)2001 年8 月由于机械系统中普遍存在间隙、单侧约束,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在数值模拟多体间的接触与碰撞5。对于多刚体系统的二维接触/碰撞问题,基于互补约束条件的算法已经成熟。近期研究主要针对三维接触和计入摩擦的碰撞问题1。对于多柔体系统碰撞问题,一般沿用处理刚体碰撞问题的方法,利用动量平衡法或引入等效弹簧和阻尼描述柔体碰撞时的变形和能耗。由于对柔体碰撞进行精细建模需要计入应力波在柔体中的传播,目前尚限于对个案进行研究。例如,用非线性有限元法描
6、述相互碰撞的弹性体,用多柔体法描述非碰撞的柔体,通过程序进行切换来加速计算过程6。由于接触/碰撞问题的高度非线性和复杂性,该技术仅适用于简单多柔体的短时间历程模拟。实验建模旨在确定机械系统中一些难以由理论分析得到的复杂因素,如系统阻尼、约束和支撑处的间隙和摩擦、一些作动器的输入输出关系、控制环节的时间滞后等,是典型的动力学反问题。目前,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实验建模已比较成熟,研究重点已转向线性时变系统和非线性系统7,8。过去,一般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曲线或曲面拟合来确定间隙、摩擦等非线性因素。近年来,则将动力学反问题表述为优化问题,采基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全局优化技术来解决,或采用各种神经网络来逼
7、近原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例如,采用基因算法识别包装材料的非线性特性8,采用自适应滤波和估计以及 Volterra-Wienner 神经网络对随机激励下具有迟滞非线性的钢架和刚筋混凝土组合件进行建模9。此外,非线性动力学的发展不断为非线性系统的实验建模技术提供新概念和新方法。例如,相空间重构、分维数、时间序列的Lyapunov 算法使得有可能从实验数据提取出描述无限维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最低维数和降阶模型10。控制与作动系统的时间滞后正引起人们关注,其辨识是具有挑战性的难题11,12。2.2 动力学分析3力学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柱(稿件)2001 年8 月近年来,对机械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集中在如下几个
8、方面,即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的数值模拟、非线性系统动力学、周期时变系统动力学。描述复杂机械系统的最普适模型是多柔体系统,其动力学方程可以是常微分方程,也可以是微分代数方程。系统动力学数值模拟归结为高效、高精度地求解这两类方程。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致力于改进已有的数值计算方法,提高其计算效率、鲁棒性等13,14。此外,发展了一系列数值方法直接计算系统平衡点、周期运动,分析其稳定性、分叉和混沌特征15。随着弱非线性系统近似解法、低余维分叉分析、数值模拟方法等日趋成熟,人们对 12 个自由度的非线性系统在简谐外激励或参数激励下的动力学行为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一些解析和近似分析方法正被推广到高维系统、非光
9、滑系统、受非简谐激励的系统,并试图揭示新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例如,采用 Volterra级数分析二元升力面在不可压流场中的亚临界气弹响应和颤振16,采用映射方法研究多自由度系统碰撞振动的各种分叉17,18,通过共振流形揭示了非线性耦合振子中的能量泵现象,发现该现象可用于振动隔离19。近年来,对弹性结构等无限维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分析仍以Galerkin 方法降维为主,在具体结构分析上有许多进展。例如对电缆等柔性绳索动力学的研究20、对板壳大挠度振动的研究21、对随机参数激励下弹性结构的稳定性条件研究等22。结构动力失稳及失稳后行为的研究也有许多新进展。例如,以钻孔问题为背景,研究受圆柱面约束的弹性
10、杆在端部压力和扭矩作用下发生的螺旋状变形,揭示了由螺旋状变形到空间混沌现象的机理23;给出了细长管道在外压作用下出现的双稳态屈曲现象及其动力传播特性24。一个令人鼓舞的研究进展是,通过现代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实验观测的结合可揭示出一些复杂的非线性行为。例如,以核电4力学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柱(稿件)2001 年8 月站热交换器为背景,通过高速摄影记录下 300根相互平行的悬臂梁在横向流激励下的碰撞振动模式,引入符号测度和模式熵来描述这些复杂现象,发现其运动模式与花粉悬浮在液体表面的Brown 运动具有相似性25。许多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归结为周期时变系统,并可简化为线性周期时变系统。尽管线性周期时变
11、系统的稳定性理论早已成熟,但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却困难重重,其根本原因是只有极少数简单特殊的系统能求得解析的单值矩阵。在已有的的几种方法中,Hill法不便于高维的数值计算,摄动法只局限于周期系数小范围变化之系统,分段常值法破坏了系统向量场的光滑性,且其计算精度与计算量间的矛盾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近年来,基于移动 Chebyshev 多项式拟合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有效计算方法。该法将线性周期时变系统的状态向量及其周期系数矩阵用Chebyshev 多项式项展开继而求得近似的系统单值矩阵,进而可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或求得系统响应26。这一方法已被用于直升机旋翼动力学的稳定性分析中27。最近,又被推广到非线性周
12、期时变系统的局部稳定性与分叉计算28。此外,还有学者基于Poincar 映射理论提出了分析周期时变系统稳定性与分叉的新方法29,30,提出了周期时变系统的广义频响函数法31。上述各种近似方法虽各有所长,但在对高维周期时变系统的处理上仍存在着相当大困难,因而对实际具有周期运动特征的机械系统动态分析和设计仍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2.3 动力学设计动力学设计的任务是在机械产品的设计阶段,根据给定的动力学环境,按照功能、强度等方面的要求设计产品,使其有良好的动态特性,达到控制振动水平的目的。在研究内容上,动力学设计可分为系统固有特性设计和动响应设计。固有特性设计主要针对于线性时不变系统。从数学角度看,
13、5力学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柱(稿件)2001 年8 月这是一逆特征值问题,只有在 Jacobi 矩阵等特殊情况下可直接求解。对于实际工程问题,通常将逆特征值问题表述为优化问题,求取某种范数下的最优解。如果采用基于目标函数梯度的优化方法,还需解决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灵敏度的计算问题。近年来,对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灵敏度的计算方法日趋成熟,采用约束变尺度法和信赖域法求解复杂结构固有特性设计引出的优化问题取得一系列成功,解决了有多阶固有频率和振型要求的复杂结构设计问题,并应用于飞机颤振模型、体育馆风洞模型等复杂结构的设计32。动响应设计概念适用于各类机械系统,其设计目标是谋求给定激励下系统的最优动响应。对于线性
14、时不变系统,已可导出了任意确定性激励和平稳随即激励下系统响应关于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可采用优化方法解决动响应设计问题32。对于弹性连杆机构,引入 KED 分析中的瞬时结构假设,也可采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动态设计33。对于快时变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其动力学设计应理解为系统动响应设计,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初步。以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设计为例,现有研究多基于正问题近似解对参数的依赖关系,通过奇异性理论来定性找出所需的系统参数34。由于非线性系统可同时存在多种稳态运动,每种运动都有自身的吸引域,严格意义下的动响应设计变量需要包括系统初始条件,这导致了非常复杂的全局优化问题。此外,设计中还要保证所需稳态
15、响应的稳定性裕度。2.4 振动控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测控技术的发展,振动主动控制技术有了长足进展,已在航空、航天、机械和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一些成功应用35。近年来,振动主动控制技术最引人注目的进展是集传感器、控制器、作动器与结构为一体的智能结构36-39。当前,研6力学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柱(稿件)2001 年8 月究的热点是基于压电传感器和作动器的智能结构,控制策略则来自H控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非线性控制、混合控制等控制理论的新成果。经过大量的数值模拟、优化设计和实验,这类智能结构已有许多成功的应用。大到对空间可展天线、太阳能帆板等张开时的振动进行主动控制40,小到对提琴和吉它的音箱进行
16、振动控制以改善其音响效果41。随着对振动控制要求的提高,非线性控制和时滞控制正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采用非线性策略解决绳系卫星展开过程的镇定问题42,针对液压系统存在的时滞,用时滞反馈对船载吊车的摆动进行控制43,采用时滞反馈控制非线性系统的混沌运动等44,45。引入时滞后,控制系统的特性会发生质的变化。由此引起的系统稳定性、分叉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46,47。由于振动半主动控制技术具有能耗低、勿需对原系统作大修改等优点,近年来日益得到人们关注。例如,已研制了多种电流变和磁流变可控阻尼器,针对转子轴承、车辆悬架等开发了半主动控制技术48-50。此外,采用半主动控制的动力吸振器技术也有新的进展
17、51。3.若干重要分支的进展与问题3.1 转子动力学转子动力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包括:轴承特性的建模、轴承的改进、转子的稳定性分析、非线性转子动力学、转子动力学的主动控制等52。对轴承动力学的研究是转子动力学研究中最活跃的一个领域,近 10年来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上万篇之多。在转子动力学的建模中,通常将滑动轴承对转子的影响看作是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油膜力,油膜力与轴颈位移和速度之间的具有相当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随着转子转速的提高,油膜会由层流变为湍流,油膜7力学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柱(稿件)2001 年8 月惯性的影响越来越大;在高转速、大不平衡的情况下会发生油膜破裂和油膜空穴现象;实际
18、使用中的轴承温度场是随转速和运行时间变化的,而轴承的特性受油膜温度的影响也很大。尽管已对这些情况下油膜压力的分布和油膜力特性进行了一些研究53,54,但迄今为止还有许多不清楚的问题,尤其是建立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的力学模型工作难度很大。轴承动力特性中的一个大问题是可能造成油膜涡动等失稳现象,因此研制能有效地提供良好润滑并抑制油膜涡动的轴承一直是转子动力学的研究目标。动、静压混合轴承和金属箔轴承的出现明显地改善了轴承的动力特性55,56,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油膜涡动的问题。最近美国Bently 公司称该公司研制的伺服流体轴承“宣布了油膜涡动的死刑”、可以极大地改善轴承的动力特性57。挤压油膜阻尼器
19、轴承是 20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80 年代起受到了高度重视,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是将滚动轴承的外环与轴承座间的过盈配合改为适当的间隙配合,并在外环上过盈配装一个套作为挤压油膜阻尼器的内环,用销钉或鼠笼式弹性支承限制这一内环的转动,使其只能平动,从而挤压环形间隙内的滑油,形成油膜,产生阻尼减振作用。挤压油膜阻尼器尽管具有明显的减振效果,但如果设计制造不好或转子系统的不平衡恶化,油膜力的非线性会大大增加,因而导致许多有害的非线性响应,如双稳态跳跃响应等。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出现了几种改进的挤压油膜阻尼器,如多孔环挤压油膜阻尼器和变间隙挤压油膜阻尼器、变间隙挤压油膜阻尼
20、器等。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是一种动压轴承,与一般滑动轴承的本质区别在于这种阻尼器轴承的内环(轴颈)只做平动,没有转动。一般对挤压油膜阻尼器动态响应的分析都是采用非线性挤压油膜力,最常采用的是短轴承、油膜假设下导出的非线性油膜力,其表达式非常复杂,具有强非线性。以往的研究都不考虑油8力学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柱(稿件)2001 年8 月膜惯性的影响,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高转速时油膜惯性力的影响很大,并具有提高阻尼,减小刚度的作用58。在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中,对轴承油膜力引起的失稳现象的研究最多,这是一个至今还有许多开放问题的研究课题。半速涡动(油膜涡动)和油膜振荡是轴承油膜力引起的两种最常见的自激振动
21、现象。油膜涡动的频率约为转动角速度的一半且随转速增加而增加,其发生时尽管转子振幅增大不多,但会加大系统的动力负荷,造成转子疲劳;油膜振荡的频率基本上与转速无关,约为转子一阶临界,其会使振幅急剧增大并形成强烈振荡,危害性极大。由于转子系统中存在大量的非线性因素,存在多种运动共存现象,如挤压油膜阻尼器中常见的“双稳态”现象。近年来发展了一些基于非线性仿真方法的稳定性理论,如能量法、谱分析方法等。目前在非线性转子系统稳定性分析中采用的最多的是数值积分法。随着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和计算能力的迅速提高,对转子系统非线性特性的研究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目前转子动力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在过去2
22、0 年中,非协调响应、双稳态响应和拟周期运动是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特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尤其是在对挤压油膜阻尼器的研究中发现了大量的非线性现象,人们已经注意到在一些情况下非线性系统与其线性化系统有着本质的差别。近年来,在非线性轴承油膜力、非线性挤压油膜力、非线性裂纹转子、非线性碰摩、非线性刚度支承、非线性磁轴承力等的研究中发现了大量的分叉与混沌现象59,60。对转子振动和稳定性的控制的难度随着转子转速和功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大。对转子振动主动控制的研究包括:控制的目标函数,控制器的设计和施加控制力的方法等61,其关键如何施加控制力。目前,有两种施加控制力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将力加在转子上,另一种是通过轴
23、承座来施加。为了实现工业应用,一个成功的主动控制作动器应具有:紧凑的结构,大的作动力,9力学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柱(稿件)2001 年8 月大的调节距离(应大于转子可能的最大振幅),宽的频率范围(至少应包括要控制的最高振动频率)。目前常见的几种转子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手段有:磁轴承62、压电作动器63、记忆合金作动器64、液压作动器65、主动可倾瓦轴承65、主动油膜(挤压油膜)轴承以及电/磁流变阻尼器67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如磁轴承的不足在于轴承参振质量大,承载力小,需附加保护轴承等;记忆合金和液压作动器的不足是反馈速度慢等。到目前为止,只有磁轴承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从学科发展角度和我国的研究现
24、状看,下述问题值得引起注意:(1)轴承动力学:轴承动力特性直接关系着旋转机械的工作效率、可靠性和寿命,因此在研究中要予以高度重视。随着转子系统一方面向大功率、大直径、高转速发展,一方面向超小型、微机械化发展,对研制新的性能良好的轴承和建立尽可能符合实际的轴承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今后轴承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今后挤压油膜阻尼器轴承的研究重点应考虑超高转速(接近或大于转子系统三阶临界)时的动力特性、强非线性油膜力的影响、油膜空穴和油温变化及可压缩流体的影响等。(2)转子系统稳定性:须对造成转子失稳的因素进行更精细的建模;研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时的稳定性问题等。(3)非线性转子动力学:对非线性
25、转子动力学的进一步研究的关键在于发展高维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加强实验研究、建立更符合实际的转子非线性模型,应用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的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对系统非线性振动实施控制的方法。(4)转子动力学的主动控制:转子系统振动与稳定性的主动控制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进一步的研究应考虑非线性控制问题,快速反馈控制问题。应研制频率宽、作动力大、动力学特性简单、尺寸小和控制方便的控制方法和控制器。10力学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柱(稿件)2001 年8 月 (5)微重力环境下的转子动力学:在空间技术引起的微重力环境下,转子动力学的许多现有理论和成果都会受到挑战,需要进行修正。所有与重力有关的结论都需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 动力学 发展 挑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