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2016整理)(共3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2016整理)(共39页).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地球运动规律)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的概念: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的时间和的空间的结合。3. 宇宙的特性(1)物质性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 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质量、体积都很大其它天体:行星 、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2)运动性天体系统概念:距离较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小(低)到大(高)的排列,有以下4个层次 太阳系概况: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行体、
2、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1地球的普通性:就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而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巨行星:木、土;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2)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2. 地球的特殊性存在高级生命(1)外部环境:太阳是单颗、中年恒星,太阳光稳定;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稳定、安全。(2)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昼夜更替周期短适宜的
3、温度(平均温度15);体积、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和氧为主);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使水汽凝结,形成原始海洋液态的水。C、H、O、N等元素生命体的基本物质组成;其次,地球具有磁场,也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臭氧防止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大气防止陨石对地球的撞击等都是地球生命诞生的条件。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光热(按波长分可见光、红外区、紫外区)。2.太阳辐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即太阳通过质量的损耗而放出光和热。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产生
4、水能、风能(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另一部分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煤、石油等化石燃料。4.世界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就全年总量看,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辐射强弱及日照时数的影响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日照长、晴天多、海拔高的地方太阳辐射强;反之。6.典型地区太阳辐射强弱分析:世界太阳辐射最强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成因:地处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沙漠地区少云雨,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地区:青藏高原(拉萨有“日光城”之称)。成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
5、大;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多;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间长。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也较强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水汽少,晴天多,夏季白昼长。我国太阳辐射最少地区:四川盆地(重庆市有“雾都”之称)、其次是云贵高原。成因:盆地地形,周围高山环绕、地形封闭,阴天雾日多,晴天少,照时间短,对太阳辐射削弱多。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结构和太阳活动(1)太阳的外部结构光球、色球、日冕(2)太阳活动的形式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日珥和耀斑、太阳风(3)太阳活动周期性:11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
6、相关性); 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除此以外,太阳活动对生物活动(树木年轮相关性)也会产生影响,太阳风会损坏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空间飞行器,危及仪器和宇航员的安全,危害人体健康。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自转与公转特征的比较自转公转绕转中心轨道为赤道;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2326的夹角轨道为黄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所处位置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
7、:24小时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都相等,均为15小时;线速度赤道最大,越往两极越小,极点无速度平均角速度1日;平均线速度30千米秒,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意义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2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确定:赤道1670KM/h,301447 KM/h,60837 KM/h(赤道的一半);(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3.地球公转轨道图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的判读(1)地球公转轨
8、道图的读图关键:自转和公转要一致,逆时针转为北极上空的俯视图,顺时针转为南极上空的俯视图太阳直射位置所在半球确定二至日,然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的读图关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会根据直射点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计算任何一天直射点的大致位置。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2.几种数据间的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1/2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1/2热带范围极昼(夜)最大纬度跨度范围晨昏线与地轴最大夹角南北寒带范围。(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3)
9、出现极昼或极夜的最低纬度90直射点纬度3.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1个回归年(365d5h4846秒)4.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就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赤道为热带,其余为南北温带,没有寒带;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全球各地的气候没有季节变化,也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范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速度、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变化范围、热带和寒带的面积、极昼和极夜的变化范围、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成正相关;黄赤交角的大小与温带的面积成负相关;四
1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1.产生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北右南左。 作用: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2.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3.判定方法(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表示,南半球用左手表示, 掌心向上,四指代表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运动的偏向4.对地理环境影响:北(南)半球河流右(左)岸侵蚀现象:河道右(左)岸侵蚀,左(右)岸泥沙堆积。如长江下游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沉积明显,崇明岛逐渐与北岸接近;(二)时间计算:1.地方时换算 (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11、2)换算原理: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4分钟/度 地球自转方向:越往东时间越早(点数越大),即东加西减(3)计算方法:数轴法(4)计算步骤:定时:确定已知地方和未知地方在数轴上的位置。定向: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根据地球自转进行东加西减。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转化为时差。A.计算经度差的方法:同为东经或西经,两地经度数相减;分为东西经,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记忆:异加同减)B.经度差换算时差的方法:根据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4分钟/度进行换算。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2.时区和区时(1)时区的划分:全球24个时区,隔15一个时区。
12、时区的计算方法:某所在时区的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教。若余数小于7.5,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的序号;若余数大于7.5,则所求时区序号为商数加1。(注: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方法:某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号*15(注: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某时区经度范围的计算方法:某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7.5(2)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称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时区的时差为1小时;从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从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加一天。(3)区时计算:数轴法(4)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3.日期变更和不同日期范围的确定
13、(1)自然日界线与日期变更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人为日界线(180经线,即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位置位置不断变化位置固定不变钟点钟点固定,为0时钟点不固定日期变换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人为日界线的西侧是东12区,东侧是西12区,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即由东12区进入西12区),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即由西12区进人东12区),日期要加一天。(2)日期换算“今天”和“昨天”范围的确定步骤:画极点俯视图,0、180经线及地球自转方向;标明已知点的位置和时间;找0时经线的位置(根据已知经线(或时区)的地方时(或区时)进行计算);确定今天和昨天
14、的范围(从0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的经度范围为新的一天(今天),其余范围为旧的一天(昨天);确定日期的比例(简便算法:180经线的时间点数即就是今天范围的小时数)。4. 日出、日落时刻与昼长、夜长的关系: 日出时刻12-昼长/2 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 2 24-夜长/2昼长昼弧经度数/15(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 2日出时间夜长夜弧经度数/15(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24(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注意:A.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B.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
15、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C.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长和或夜长和为24小时(三)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1)昼夜现象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2)昼夜更替由地球自转而产生。 (3)昼夜长短变化由地球公转而产生。 2.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3.昼夜分界线晨昏线(圈)的判断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是晨线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
16、变化规律:(1)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另一半球相反。(2)太阳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变长、夜变短,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另一半球相反。(3)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为0小时);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到极点昼夜长短变化最大,为24小时;(4)二分日各地昼夜平分,二至日昼除赤道外昼夜长短差值最大,在一年中,越接近二分日,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小;越接近二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5)直射点所在半球有极昼,另一半球有极夜;(二)正午太阳高度1.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2.计算:H90两点纬度差。(即太
17、阳直射点和所求点:如果两点在同一半球用减法;如果两点不在同一半球用加法)(三)四季更替的划分 “四立”划分法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 11月7日或8日)分别作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四)五带划分回归线和极圈(五)太阳光照图及其判读1.各种光照图类型地球公转图太阳直射点运动图侧视图俯视图3.日照图的解题关键三线、三点光照图的重要的点(球心、极点、太阳直射点)、线(线:回归线、赤道、极圈、地轴、经线(尤其是0和180)、晨昏线、太阳光线(尤其是直射点的太阳光线))、面(黄道平面、赤道平面)明确光照图上点、线、面的几何关系A.地轴、直射
18、点太阳光线一定通过球心;B.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即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呈2326的夹角;C.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D.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相互垂直;E.晨昏线与各纬线关系、晨昏线与各经线关系;三线:晨昏线、极昼极夜的最低纬线、0时和12时经线;三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圈与极昼极夜纬圈的切点、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1)地震波特征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传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最慢。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波的变化特点:A为 横
19、波(s),B为纵波(p)根据波速大小;A横波和B纵波在0-17千米波速变化不大说明0-17千米范围内物质均一;A横波和B纵波在约17千米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说明在该层物质变化明显;A横波和B纵波在17-2900千米范围内波速持续增加说明0-17千米范围内物质均一;A横波和B纵波在2900千米处,A横波完全消失,B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说明在该层物质变化明显,物质由液态构成;2.不连续界面: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又叫界面)。界面深度/千米地震波波速变化分界意义莫霍面平均:17;陆地:33;海洋:6;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地壳与地幔古登堡面2900P波的传播速度突
20、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地幔与地核3.地壳和岩石圈范围的差别:地壳:从地表至莫霍界面。 岩石圈:从地表至软流层,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还包括上地幔顶部。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厚度为2000-3000千米,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2.水圈:地球表层各种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生物水。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非生物和生存环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最活跃的圈层。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
21、的根本热源太阳辐射(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过程热量来源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形式吸收、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CO2吸收红外线,O3吸收紫外线),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和较大的尘埃能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云反射最强。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2)大气对太阳
22、辐射削弱的影响因素:太阳高度、海拔、天气状况(云量、尘埃); (3)大气的削弱作用随时间、纬度而变化: 随时间变化: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见图1。随纬度变化: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4.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的存在。(1)大气温室效应: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
23、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2)大气的温室效应的三个过程:二.热力环流:冷热不均大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类型近地面风向图示影响海陆风白天形成海风;夜晚形成陆风;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增多山谷风白天形成谷风;夜间形成山风夜雨的形成城市风郊区吹向城市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1)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大小:等压差(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等压距(等压线越密)越小,风速越大。2.等压线图上的
24、风向(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受力状况:图中F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F2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2)近地面的风受力状况:图中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风的形成中的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或风向基本一致)影响风向、风速(增大风速);(2)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3)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减小风速);四.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1基本气压场:低压、高压、低压槽、高压脊、鞍部2.等压线图的应用(1)确定风向与风力风力:等压线越密集,
25、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风向:第一步:做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第二步:根据半球确定偏转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第二步:根据高度确定受力情况:高空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偏转3045,风向与等压线斜交;(2)判读天气状况: 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槽)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阴雨,大风(3)根据气压中心判断季节(月份)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夏季)大陆内部有低压中心,海洋中有高压中心(切割副高)。如: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低压强盛,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强盛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冬季)大陆内部有高压中心,海洋中有低压中心。如:亚欧大陆或北美大
26、陆高压强盛,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强盛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一大气环流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成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促使大气不断地运动。3.主要形式:三圈环流(1)名称与成因:低纬环流(030,热力环流)中纬环流(3060,动力环流) 高纬环流(6090,热力环流)(2)方向:低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方向相同,与中纬环流的方向相反;(3)上升和下沉气流的成因:赤道的上升气流和两极的下沉气流热力原因形成;30的下沉气流和60的上升气流动力力原因形成;(4)地表与高空的气压、风向相反(5)表现:在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4.意义:(1)
27、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水热平衡。(2)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二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多晴朗天气,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多阴雨天气。气压带的成因归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冷热不均的热力原因引起的,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另一类是由于气流被迫上升或堆积下沉的动力原因引起的,如:副
28、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即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风带中风向的确定:根据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信风带与东风带的风向相同,与西风带的风向相反;2.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移动510个纬度,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但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要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气压带、风带性质决定气候气压带特征风带特征盛行气流性质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对流上升多雨风
29、向北东北西南东北副热带高气压带积聚下沉少雨南东南西北东南副极地低气压带沿锋面爬升多雨性质热干温湿冷干极地高气压带收缩下沉少雨原因低纬度吹来高纬度吹来低纬度吹来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形成的气候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
30、气候南北纬1020之间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陆气压分布。2.北半球海陆状况: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影响气压带呈块状(1)7月:A.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呈块状仅保留在海洋上;B.大陆是低压(亚欧大陆是亚洲低压也叫印度低压、北美洲是北美低压);C.海洋是高压(太平洋是夏威夷高压、大西洋是亚速尔高压); (2)1月A.地低气压带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呈块状仅保留在海洋上;B.陆是高压(亚欧大陆是亚洲高压也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美洲是北美高压);
31、C.洋是低压(太平洋是阿留申低压、大西洋是冰岛压);3.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四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1.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2.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世界典型季风环流分布区,形成季风气候原因:东亚、南亚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洲亚洲和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注意: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南部沿岸、东非的索马里、西非的几内亚湾沿岸、北美洲东南部及南美洲巴西东岸等地,也存在季风现象,但并不是季风气候。3.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月份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区
32、吹向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低压区,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7月份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由夏威夷高压流向亚洲大陆,在东亚形成东南季风。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4.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类型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气候类型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冬季夏季干(旱)季湿(雨)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气压中心陆地亚洲高压亚洲低
33、压亚洲高压陆地上是亚洲低压海洋阿留申低压夏威夷高压南部海洋:低压南半球印度洋源地西伯利亚、蒙古副热带太平洋西伯利亚、蒙古赤道附近的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特点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和、干燥温暖、湿润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范围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影响作物熟制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两熟或三熟温带季风气候: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三熟利弊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寒潮等灾害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灾害七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季风区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1.正常年份移动规律时间副高位
34、置雨带分布影响地区5月(春末)1520N华南南岭以南地区降水6月(夏初)20N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日本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78月2530N华北、东北华北、东北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9月南撤南移,雨季结束2.异常年份的旱涝副高强(夏季风强),副高的北跃西伸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引起“北涝南旱”副高弱(夏季风弱),副高的位置持续偏南,引起“南涝北旱”。3.影响:水旱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要通过农田水利(旱季灌溉、雨季排涝)来弥补。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影响天气的因素)一锋面1.锋:冷暖气团的交界地区2.锋的结构:(1)锋面: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倾斜交界面,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冷气团
35、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别。(2)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3)锋区: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交界区(4)锋前和锋后的区别:锋前和锋后是根据冷锋、暖锋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冷锋前进方向暖空气一侧为锋前,冷空气一侧为锋后;暖锋前进方向冷空气一侧为锋前,暖空气一侧为锋后。(5)天气:锋面附近常出现云、大风、降水等天气。3. 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项目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均等或冷暖锋受地形阻挡而停止不前的锋暖气团运动被迫抬升徐徐爬升符号锋面组成坡度大较大很小云系雨区云系狭窄,雨区在锋
36、后宽锋前窄云系宽阔,雨区多在锋前云系十分宽阔,雨区多在暖气团一侧天气特征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压较低,气温较高,天气晴朗受冷气团控制,气压较高,气温较低,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雨雪、大风、降温天气; 阴雨,多连续性降水,降水强度小,伴随升温降水强度小,阴雨连绵的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受暖气团控制,雨过天晴,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冬季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一场春雨一场暖”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天,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4.冷、暖锋
37、面的区别方法(1)看锋面和气团运动冷锋中冷气团呈直线状,长驱直入,说明冷气团占主动地位,冷锋移动方向和冷气团前进方向相同。;暖锋中冷气团呈循环状,说明冷气团处于被动地位,暖锋移动方向和暖气团前进方向相同。2)看锋面坡度冷锋锋面坡度大于暖锋锋面坡度。(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冷锋降水集中在锋后或附近,雨区范围较窄。暖锋降水全在锋前,雨区范围较宽。(4)看符号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形表示,三角形加在暖气团一侧;暖锋用线条加(黑)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暖锋: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5.影响我国的准
38、静止锋(1)昆明准静止锋:冬季,北方的冷空气受地形阻挡而成,导致贵阳一带冬雨连绵。昆明受暖气团控制,多晴朗温和天气,贵阳受冷气团控制,云层低而薄,多连阴雨天气。(2)江淮地区准静止锋:6-7月,冷暖空气相遇,势均力敌而成,导致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四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气旋(低压系统)反气旋(高压系统)气压分布低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气流(风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顺时针辐散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逆时针辐散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中心大气垂直运动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冬季寒潮;夏季伏旱)过境
39、前后气压变化曲线对我国的影响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下,我国北方寒冷干燥晴好形成“秋高气爽”天气。7-8月在夏威夷高压(副高)控制下,长江流域的高温干旱晴好伏旱天气。五锋面气旋(以北半球为例)1.概念: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于温带中高纬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反气旋在地面不能形成锋面,这是因为反气旋的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或顺时针)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2.锋面气旋的判读方法:(1)确定槽线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这是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冷暖气团在此相遇。(2)根据半球画
40、出气流运动方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如图中OA、OB两锋面均作逆时针移动。(3)根据纬度判断气流冷暖:一般来说,从高纬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来的气团为暖气团。如上图中和气团为冷气团,气团为暖气团。(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东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暖锋,西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冷锋。)(4)根据气流冷暖判断锋面性质:锋面OA是由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因而是冷锋;锋面OB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的,应为暖锋。(5)根据锋面性质判断天气状况:天气阴晴,锋面两侧气温、气压差异,雨区的位置(气旋中心;冷锋降雨主要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降水强度
41、等;(6)锋面气旋的运动: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的移动速度。3.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1)锋面气旋天气总体特征:产生云、雨,甚至是造成暴雨、雷雨、大风天气。因为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水汽急剧冷却凝结形成强烈天气变化。(2)气旋的前方(如上图中的A)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3)气旋后方(如上图中的B)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并伴有大风降温;(4)气旋中南部(如上图中的)是暖气团控制下的晴朗天气(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5)气旋中心(如上图中的O)是低压中心控制下上升气流引起的阴雨天气;(6)气旋北部是冷气团控
42、制下的晴朗天气(气温低、气压高、干燥);注意:锋面气旋前方、后方的确定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第四节 全球气候的变化一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二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1.原因:(1)自然原因:地球处于温暖期气温呈上升趋势(2)人为原因: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大量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森林砍伐,特别是热带原始林的破坏,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2. 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影响及表现影响表 现(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海水膨胀和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水入侵、
43、淹没沿海低地(海岸带被淹),加大了洪涝威胁; 海岸带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 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剧,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影响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水产养殖、航道、港口设施和海岸建筑物,如港口功能减弱、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气候、水循环、生态破坏 球变暖,使得中纬度气温升高,热带、亚热带范围可能扩大,寒带范围缩小;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雪线上升,蒸发加剧,地表径流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水矛盾; 世界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地区耕作业区退化为草原,草原区遐化为荒漠,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对生态系统破坏使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海水温度和洋流的变化使得海洋生态系统破坏;(2)影响生产领域农业总体影响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有利气温升高,农业生产的地区范围将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如:高纬度亚寒带某些地区积温增加,热量条件有所改善,光合作用增强,生长期延长,适宜温带作物生长,农作物产量提高;不利温度升高,陆地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使农业发达的中纬度干旱地区因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