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若干问题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若干问题的研究.docx(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若干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关于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若干问题的探讨 蒋宁 汪雷 世纪之交,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再次成为国内学术界注目的焦点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对21世纪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旺盛进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探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仅仅分析这种转变的必要性、意义和一般实现途径是不够的,理论界更重要的任务在于精确地推断出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既有水平,认清阻碍我国实现集约化农业的诸种障碍因素,并结合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的进展方向
2、、农村改革现状和农夫的具体实践活动,找寻出一条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途径。 一 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我国目前农业增长方式的现状和水平。 一般而言,集约型增长方式是建立在集约化经营方式基础之上的。农业的集约经营是一种内含的扩大再生产,即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改进品种,改造土壤,改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并通过有效、科学地施肥和精耕细作等手段的应用,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的有效、持续进展。这与那种单纯地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进展农业的增长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分。有的同志仅将精耕细作看成是集约型农业的基本特征,由此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确定我国农业生产的现有水平。他们将农
3、业生产方式划分为美国型、西欧型和中国型三种基本模式,认为美国的农业生产选择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西欧由于土地稀有、人口密集、资本集中、技术先进,故而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典型的集约化特征,中国介于二者之间,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精耕细作,因此,就集约程度而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于西欧而高于美国。乍看之下,这一推断不无道理。但只要对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增长方式的现状有一些粗略的了解,此一结论的不合理和非科学性就特别明显。这主要表如今以下方面: 1.我国农业生产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方式特征显著。 目前,家庭承包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
4、经营组织形式,这一形式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曾极大地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我国农业生产在数年之内接连跨上新的台阶。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着自然的缺乏,它以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土地经营规模狭小,抗灾实力不强,自我进展、自我完善实力较弱。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即达4.0731亿吨,比1978年增长34.65, 但此后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都步入徘徊和低速增长期,至1993年,粮食产量才首次突破4.5亿吨大关,1996年虽以5.0454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但也仅比 1984 年增加9700余万吨,12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99,这一增长速度甚至赶不上11年来我国人口的自然增
5、长率。粮食增长速度的缓慢,不能不说其与农业生产的小规模经营方式有着亲热的联系。众所周知,集约型农业是建立在确定量的土地经营规模基础之上的,没有土地经营规模的稳步扩大,就不行能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生产就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所谓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就无从谈起。据国家土地局最新调查,我国实际可耕地面积接近1.39亿公顷,但人均耕地仅有1.5亩,约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1997年,乡村农业劳动力总数为3.24亿人, 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也仅有0.42公顷。此两组数字,美国则分别为我国的6.5倍和63倍。 此外,我国每万名农业劳动力仅拥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21.2台,
6、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29.97部,农用载重汽车22.88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仅拥有小型及手扶拖拉机8.77台,机动脱粒机5.15台,农用水泵7.9 台,机动喷雾粉机0.38部。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和产业化程度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由此,我们很难得出我国农业生产集约 化水平高于美国的结论。 2.精耕细作虽是我国农业生产的表征之一,但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精耕细作,其与现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有着本质的差异。所谓传统意义的精耕细作,是指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农作方式,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依靠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实现农作物产出量的增加。而现代农业的精耕细作,在要素投入的选
7、择上,明显与此大相径庭,资本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相应地,劳动力要素在量上的投入则呈现出不断萎缩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乡镇企业的进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被转移出来,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较改革前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这并未从根本上变更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特征,1997年,我国农业居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仅为2.08亩,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只有4818元,农业生产效率照旧低下;而滞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仍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47,由此而形成的“精耕细作,明显不同于集约型农业下的精耕细作。 3.我国农业经济基本上属于自给半自给经济,既存的统分结合双
8、层经营体制和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相去甚远,农村、农业、农夫在确定程度上还处于与市场互相隔离的状态,这是与集约型农业增长方式不相适应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总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其基本环境条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我国农业经济及其生产方式,要完成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困难重重,这一点,已一再为各国的农业现代化实践所证明。 综上,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基本推断:我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当低下,以规模化、商品化生产为前提条件的农业集约化进程尚未有效绽开,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当转变,其面临的困难之多、之大可能远远要超过许多决策人士的设想。探讨我国农业经济增
9、长方式的转变进程,就不能不立足于这一现实,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这是我们找寻我国农业集约化道路的思维基石和基本动身点。 二 要使我国农业走上集约化进展之路,首先必需解决诸种与农业集约化相左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既包括宏观的、外在的因素,也包括我国农业进展自身存在的各种内在因素。 1.农业与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相脱节问题。由于小农经济构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与商品化大生产的要求互相冲突,如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就丢失了基本的市场环境条件。假如农业生产方式不能与现代市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那么,集约化农业对中国农业而言就只能是一个奇妙的幻想。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寻一条
10、有效的途径,将农业、农夫和农村快速推向市场。 2.资本投资问题。集约化农业对资本的需求是巨大的。在要素投入的选择上,集约型农业实现产出量的增长更多地依靠资本与技术投入的增加技术的投入更表现为对资本的大量需求,而非如传统农业那样,仅靠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就能实现增长。自不待言,现有的小规模农户经济是无法积聚起转向集约化农业生产所需的巨大资本的。截止1997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2090.1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这一数字大约比1985年增长了 1.5倍,但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 199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为2131. 21 元, 而人均现金支出则高达2297.3元,这意味着该年农
11、村人均储蓄为166.09元。如此,我们很难想象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能够积累起足够的资本金来支撑集约化农业的运行和进展。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户经济自我积累、自我进展实力极弱,在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条件下,农业生产主体无法走向集约化经济增长道路。因此,能否找寻到新的资本注入途径,这是关系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能否顺当转变的核心问题。 3.劳动力素养问题。集约化农业需要高素养的农业劳动力,明显,我国现有的农业人口素养水平是不符合集约化农业对从业人员素养的至少要求的。这表如今以下方面:1据第 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我国文盲半文盲人口高达2亿以上,且90以上集中在农村。 另据有关调查,我国农村劳动力中
12、具有中学以上文化者所占比例极低,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却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2据统计,至1996年, 我国已进入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年均进入育龄的妇女100万以上, 净增人口80在农村。同时,截止199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尚有5000万左右。人口生育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越生越多的贫困农村家庭无力负担子女的教化费用,旧文盲尚未铲除,而新文盲却在不断滋生。以此推论,我国将来的农业劳动力素养前景堪忧;3 80年头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进展和民工潮的涌动,我国农村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业已呈现妇女化和老龄化的趋势,受教化程度稍高的农村青年都急于跳出农业生产部门,假如这一态势无法
13、遏制,那么,农业劳动力整体素养的滑坡就不行避开。凡此种种,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将来的集约化农业对高素养劳动力的需求与供应之间存在的巨大冲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将来的集约化农业所需要的高素养劳动力,衡量的标准绝非仅仅是汉字识字率的凹凸,除了劳动技能以外,是否驾驭了生物、化学等先进科学学问,是否能够应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来娴熟地获得全球或地区最新信息,甚至市场感知实力、交往实力乃至于创新实力,都将涵盖于高素养范畴之中。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农业劳动力的综合素养,这是我国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需首先解决的一大课题。 三 如上所述,我们可将培育农夫的市场意识、增加农业的资本自我积聚实力和提高农业活动人
14、口的基本素养三者看成是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先决条件。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并联系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进展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实施农业产业化进展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是我国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途径。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1.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村、农业与农业生产主体走向市场、与市场经济联结起来的内在驱动力。如前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农业制度中,在以小生产为基本特征的农户经济中,满意于自给半自给现状的农业生产主体是不行能主动去关注市场的。这也正是我国农业与农村长期游离于市场之外的深层次缘由。那么,如何促使农业生产主体主动去关注市场并进入市场呢?问题当然在于必需找寻到农夫与
15、市场互相联系的利益结合点,只有当农业生产主体切身感受到市场与其物质利益亲热相关时,他们才能主动地融入市场,成为或盼望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合格主体。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对农夫乃至于农业与市场联结的驱动作用是自不待言的。产业化的结果导致了农户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产出量的快速增加,增加了农业生产主体对市场的依存度与关联度,最终将使农业内在地产生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剧烈需求,并为集约型农业构筑好必备的市场环境条件。 2.农业产业化能为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营建一种较为合理的内部资本积累机制,并供应必要的资金准备。集约型农业必需是高技术含量、高投入与高产出的农业,假如不能在农业内部建立起一种合理的资
16、本积累机制,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就缺乏资金支持,那么,所谓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就只是一个神话,不存在任何现实可能性。回顾2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农夫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是有目共睹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由1978年的133.6元上升至1997年的2090.1元, 细加分析,可以觉察导致农夫收入提高的缘由有三:一是农业制度的变革创新致使农产品产出量快速增加,二是价格改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实际售价,三是80年头乡镇企业的高速进展和始于80年头中期并始终绵延至今的民工潮,使农村居民的实际货币收入产生了大幅增长。但由于我国农村尚处于由贫困型向脱贫型、温饱型转变的特殊进展阶段,农夫的诸多物质需求尚
17、未得到有效满意;与社会其它各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照旧低下,因此,农夫不能、也不愿对农业生产注入更多的增量资金。并且,在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农业部门也始终无法有效地构建一种合理的资本自我 积累机制。农业产业化的胜利实践及其在增产增收方面昭示出来的巨大潜力,一方面将为我国农业进展解决资金匮乏和物质、精神动力缺乏等问题,另一方面又可在农业内部培育形成资本自我积累的合理机制,这就为将来我国的农业进展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扫清了现实障碍。 3.农业产业化能有效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综合素养,从而使集约型农业的人才供应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冲突趋于缓解。农村居民和农业劳动力受教化水平及综合素养普遍低下,
18、业已构成我国将来农业进展的重大阻碍力气,尽管政府和社会为此实行了种种对策措施,如公布实施教化法、实施“盼望工程、“春蕾工程等,但并未阻挡农村劳动力总体素养下滑的势头。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农业产业化却在确定程度上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这一社会难题。通过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力素养,其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1由于中介组织的加入, 农业产业化为农业生产部门引进了一大批高素养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市场人士,从而变更了传统农业劳动力的总体结构和素养结构;2 农业产业化胜利地把高科技融入农业之中,拓宽了农夫的视野,提高了农夫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主动性与主动性,从而有利于现有农村劳动力基本素养的改善;3 农业产
19、业化使农业从业人员更加重视子女的教化问题,从而为我国农业后续劳动力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信任,农业产业化必将构建一个巨大的人才资源宝库,以满意将来集约型农业对各种人才的巨大需求。 4.农业产业化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农业生产主体进入市场、进入高科技领域所需担当的风险,为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扫除了心理障碍。集约型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生产过程和生产产品技术含量都将有大幅提高的农业,集约型农业中的生产主体必定是为市场生产且已走向市场的市场主体,如此,则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农业生产主体确定会面临两种风险,一为市场风险,一为科技风险。假如风险过大或风险预期过强,那么,农夫将对
20、集约型农业丢失信念且心怀恐惊,相应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就会遇到极强的社会心理排斥力。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多种经济主体的加盟,尤其是公司等市场活跃主体进入农业产业链之后,农夫本需担当的风险被大大降低了。与此同时,他们切身体验到了市场的魅力和科技农业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因此,经过农业产业化浪潮锤炼过的农业生产主体,必将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推动力气。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农业产业化为我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创建了诸多有利的条件;其二,农业产业化实践不断减弱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的各种阻碍力气;其三,农业产业化事实上已经启动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因此,农
21、业产业化是我国实现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现实途径。 其次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新华网北京月日电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国务院进展探讨中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顺当完成“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必需全面实行科学进展观,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经济社会进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 经济增长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不同,经济增长会呈现不同的方式。假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增长就是粗放
22、式的;假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增长就是集约式的。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是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转向主要依靠提高各类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从到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每万元能源消耗从吨标煤下降到吨标煤,下降。这样的下降幅度既不逊于发达国家,也不逊于进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年世界进展指标,按国际购置力平价年美元计算,从年到年,我国每千克石油当量产生的增长了,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增长,其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分别只增长、和。 但是,这种明显的成果
23、是以过去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过高为基数的。从单位产品实物量能耗、物耗的确定水平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特征照旧特别突出。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比世界先进水平低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度增加。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也呈增长之势。展望将来,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任务更加紧迫。 深刻相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根源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我国经济所处的
24、进展阶段及其整体技术水平有关,具有确定的客观必定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以住房、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等 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定会使我国现阶段的增长呈现出某些高物质消耗特征。 但是,应当看到,导致增长方式粗放有深刻的经济体制方面的缘由。概括起来,主要是: 价格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比方,水资源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但我国的水价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低水价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奢侈:农业用水的低价格,弱化了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投资激励,固化了农业的大水漫灌方式;居民用水的低价格,造成了生活用水的严峻奢侈。再比方,土地也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但长期
25、以来,由于土地征用、交易制度不完善,致使大量农村集体全部的土地被低价征用,转让价格没有充分反映土地的稀缺程度,从而降低了稀缺土地资源的运用本钱,形成了粗放利用土地的惯性。 企业本钱未能充分反映其全部社会本钱。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确定的质量、平安、能耗、物耗以及污染排放等标准,促进经济进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是市场经济中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之下,企业为了到达社会要求,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更新设备或加强管理,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目前我国不仅缺乏比较完善的社会标准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已有的法规标准,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这一
26、方面使企业丢失了进行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或强化管理以降低消耗、削减污染排放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企业敢于在执行现行标准和政策时弄虚作假、迎风违规。 税费政策不合理。比方,当前在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方面,由于资源税实行依据开采量征收,开采过程中往往发生只开采易开采部分和遗弃不易开采部分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峻奢侈,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 实行综合措施,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涉及经济、技术、社会等多方面体制和政策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需要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加强生产管理、激励理性消费等多方
27、面实行综合系统的措施。要真正落实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当然,最根本的是要为经济的集约化增长供应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要从如下方面入手,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优化经济结构,增进结构效益。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表现,也是导致经济低效运行的重要缘由。因此,要把优化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一要优化产业结构,主动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大力开拓服务业新领域,抓紧构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吸纳就业多的产业结构体系。二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既有利于规范、有序、有效竞争,又有利于实现 规模经济的大、中
28、、小企业合理分布的格局。三要优化全部制结构,毫不动摇地稳固和进展公有制经济,激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全部制企业互相竞争而又共同进展的局面。四要优化出口结构,促进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增加出口,提高比重。 增加政府投入,促进资源和环境技术的进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必需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资源节省、污染处理、生态治理和复原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研发胜利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研发过程投资密集,研发失败的风险比较大,单个企业或者探讨机构研发主动性不高,使得这些技术的供应难以满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要加大政府对这些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激励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技术独创和技
29、术革新。 提升管理水平,削减管理漏洞。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通过制订严格的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标准,并依法严格执行,从外部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生产方式。从企业角度讲,则要通过不断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和工艺流程,降低本钱,提高效益。 提倡理性消费,反对铺张奢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消费模式。因此,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扬教化,提高宽阔消费者对我国基本国情和面临挑战的相识,增加其合理消费、节省资源和爱惜环境意识。同时,要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提倡文明、环保和节省的生活方式。 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一是加快重要资源价格改革,增加粗
30、放利用资源性产品的本钱。深化电力、石油、自然气、煤炭、水等重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让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确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严格土地法制,合理调整土地收益支配机制,适当增加利用土地的本钱。落实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维护农夫的土地权益。根据新的资源供求形势,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和用处管制,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严格限制征地规模,健全并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确保土地价格形成的公开化、透亮化。四是完善税收制度。从生产、销售包括到
31、国外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激励节省,抑制奢侈。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依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恰当地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社会管理职能。要通过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调整收入支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等,创建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同时,要完善各类质量、平安、环保等法规和标准,强化执法体系,提高执法实力;强化对产权特别是学问产权的爱惜,激励技术创新;打破市场垄断和市场封锁,维护市场秩序。 第三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 2002110094 王子健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它可分
32、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养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中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带来的干脆后果是经济效益低、资源奢侈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质量低等一系列问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更好地解决经济进展面临的冲突和问题。一是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进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实际效益较差,国有企业亏损面大,不变更这种状态,经济进展就很难良性和长期。
33、二是可以改善工业化道路的路径依靠。长期以来,我国在工业进展上过度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外延式的粗放型增长,忽视现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内部管理,造成不少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实力闲置等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彩电生产实力闲置比例为二分之一,家用冰箱为三分之二,汽车为四分之三。这种现状迫切要求转变工业化进展道路。三是可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农业进展与工业进展有着亲热关系,目前国家对农业基建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已下降到3%4%,远远低于20世纪80年头以前10%以上的水平。这说明工业的粗放增长实质上已挤压了农业,成为农业投入缺乏的缘由之一。转变
34、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应当变更长期以来农业未受应有重视、农业向工业供应积累的做法,而且工业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反哺和支持农业,从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此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将改善环境污染的现状和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实力。传统的经济增长要靠大量的能源消耗来维持。据统计,每增加一美元的生产总值,我国的能耗是日本的5倍6倍,是美国的2倍3倍。资源的过量消耗,也会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以集约型方式增长,资源消耗将会削减,环境污染状况将会得到改善。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看,我国长期以来生产技术进步缓慢,产品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国际市场上主要靠低价竞争。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
35、附加值,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更重要的是,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科学进展,更好地满意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集约型增长方式有利于人们实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创建物质条件,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生态环境整体上比较脆弱。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节省进展、循环进展、清洁进展、平安进展,才能不断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可持续进展,从而为人们供应相宜居住的生活环境,促进人的全面进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迫切要求更加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把经济增长方
36、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轨道。 第四篇: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测定 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测定 郭显光 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是指主要靠生产总量的增加,即通过土地、劳动和资本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实现农业增长,不留意品种的质量,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高投入、低效益,自然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集约型农业主要是提高现有的生产要素的效率,同时要求高产、优质、高效。它的特征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运用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素养,经济效益高,产品竞争力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进展。 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1979年到199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6%。改革以
37、来,中国农业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趋势如何?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测定,为确定我国农业进展政策供应根据。 一、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全面、综合评价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状况,首先要建立反映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反映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严格依据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内涵,结合农业系统的实际,对农业增长方式的现状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程度作出科学的描述;(2)指标体系的完好性: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从多方面反映出来的,如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从
38、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快慢如何、集约化水平的凹凸如何等均应在指标体系中得到反映;(3)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即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尽可能完善,而且要考虑资料的易于取得,以便在实际进行评价时具有可操作性;(4)指标之间的独立性:评价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事实上是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评价,因此指标之间应是互相独立的,要避开评价指标之间不必要的重复。 根据以上原则,建立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一反映农业增长集约化程度的指标农业集约化程度 农业产出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记为Y,在Y增长额Y中,可以分解为按集约型增长和按粗放型增长两部分,由于集约型增长主要是靠提高投入产出率而获得的增长,而粗放型增长
39、主要是靠增加投入获得的增长,于是有:Y=Y1-Y0投入产出率1投入产出率0投入1投入1投入0投入产出率0=T1+T2 式中:T1代表集约型增长获得的增长额,T2代表粗放型增长获得的增长额。 农业投入要素主要有土地、劳动力、农业固定资产、中间投入等,由于农作物总播面积有确定波动性,在此暂不考虑。由集约型获得的Y增加额 T1=(Q1K1-Q0K1)+(B1L1-B0L1)+(N1M1-N0M1) (1) 式中:Q 1、Q0为报告期、基期的农业固定资产生产率,K1为报告期的农业固定资产;B 1、B0为报告期、基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L1为报告期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N 1、NO为报告期、基期的农
40、业中间投入生产率,M1为报告期的农业中间投入;、为固定资产、从业人员、中间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 于是:农业集约化程度T1/Y (2) 农业集约化程度代表了在农业增长中集约型增长所占的比重,农业集约化程度指标值越大,说明集约化程度越高;当农业集约化程度小于或等于零时,则说明农业增长完全是粗放型。 二反映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指标投入弹性系数 由于粗放型增长主要是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获得增长,而集约型增长主要是靠提高投入产出率来获得增长,因此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指标来反映农业增长中有多少是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取得的,据此推断农业增长是粗 放型还是集约型,这就是投入弹性系数。 投入弹性系数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农
41、业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中间投入增长率农业增长率 (3) 投入弹性系数0,说明完全是集约型;投入弹性系数1,说明完全是粗放型;该指标介于0和1之间说明是粗放和集约结合型。 事实上,投入弹性系数也可以反映出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奉献程度,由索洛方程: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农业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中间投入增长率 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奉献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农业增长率1投入弹性系数 (4) 因此,在投入弹性系数和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奉献这两个指标中,只要计算出一个,另一个就很简洁求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奉献率,科技进步因素主要是在要素生产率中
42、得到反映,所以投入弹性系数也可以反映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奉献,投入弹性系数越小,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奉献越大。 依据独立性原则,这两个指标只要选取一个即可,考虑到投入弹性系数从经济意义上更具有直观性,我们选取投入弹性系数作为反映农业增长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指标。 三反映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快慢的指标农业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由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是要使农业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因此农业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也就代表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速度。于是反映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率提高速度的指标有: (1)劳动生产率增长率(B1-B0)/B0 (5) (2)固定资产生产率增长率(Q1-Q0)/Q0 (6) (3)中
43、间投入生产率增长率(N1-N0)/N0 (7) (4)土地生产率增长率(G1-G0)/G0 (8) 以上四项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指标均为正指标,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快慢。 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测定 为了对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我们收集了1978年至1995年农业投入与产出的主要指标。其中产出指标农业总产值为用1978年不变价表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投入指标中农业从业人员为农、林、牧、渔业逐年年平均从业人员;农业总播面积取各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年平均值;农业中间投入由1978年不变价的农业总产值减去不变价农业增加值得到;农业固定资产的资料只有198
44、3年以后的当年价数据,为了与其它指标在时间上一样,我们取逐年的农机总动力加上役畜动力作为农用动力,这部分包括了农业生产用固定资产的绝大部分。 一、的测定 根据收集的数据,用TSP软件先对时间序列进行移动平均,然后建立农业生产函数模型: LNY=-3.3607+0.3096LNK+0.4801LNL+0.4544LNM (3.3114) (2.0606) (7.9708) _ R=0.9966 R=0.9956 D.W=1.8348 F=964.5080 对回来系数标准化,则 =0.248 9、=0.38 59、=0.3652 二农业增长率、农业要素增长率和农业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根据收集的数据,
45、用环 化公式计算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中间投入增长率、总播面积增长率等农业要素增长率,并计算出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生产率、中间投入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农业要素生产率指标。 三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指标的计算 根据数据和测定的、值,用公式(1)、(2)计算出集约化程度,用公式(3)计算出投入弹性系数,用公式(5)、(6)、(7)、(8)计算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固定资产生产率增长率、土地生产率增长率和中间投入生产率增长率,见表1。表1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 附图 三、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分析 由表1可见,从1979年到1995年,在农业集约化程度指标值中,有6年为负值,这6年农业增长是完全粗放型,其它年份农业增长方式均是粗放与集约结合型;17年中只有1年超过0.51984年,是以集约型为主,其它年份均以粗放型为主;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照旧是以粗放经营为主。 在投入弹性系数指标值中,17年中有16年投入弹性系数大于0.5,其中有6年大于1,这说明大部分年份农业增长主要是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取得的,这项指标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白我国的农业增长方式是以粗放型为主。 从生产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来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有1年为负值1984年,1年为零,其它15年均为正值,其中有3年的增长率超过10%;固定资产生产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