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中国传统园林建筑ppt课件电子教案.ppt
《7第七章中国传统园林建筑ppt课件电子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第七章中国传统园林建筑ppt课件电子教案.ppt(20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7第七章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电子课件第七章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沿革第三节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要素第一节概述世界的园林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欧洲的几何图案式园林,一类是中国的自然山水园林。中国园林艺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采取抒情表意的艺术手段,创造出极富诗意的美学意蕴。中国园林文化是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是人生的一种返朴归真。苏州拙政园名取西晋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表达归隐田园、享受平淡自由生活的理想。苏州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原为藏书家史正志的“万卷堂”。清乾隆年间,退休官员宋宗元购之重建,成为宅
2、园合一的私家园林。网师园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湖石相叠,池水相映,花木成景,布局紧凑,建筑精巧,步移景异,诗意无限。网师即渔父,园名表达“渔隐”之意。苏州网师园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园林不是一种正式的建筑(狭义),却是融合着以科学规律和美学规律所建造、营构的一种“高级建筑艺术”。英国的培根指出: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狭义)更高一筹。明代造园家计成园冶中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儒家追求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道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禅宗追求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慧能),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古典
3、园林以传统文化理念为依托,在不断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体系。第二节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沿革一、三代至秦汉时期的园林这个时期的园林以帝王苑囿为主体,规模庞大,风物多取诸天然,人工设施亦随时代发展不断增多,广设楼台,穷极侈丽。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说明当时就有人工营造的畋猎游乐之所,这种帝王苑囿奠定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雏形。淮南子中说:“有墙曰苑,无墙曰囿”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苑,所以养禽兽也”。周礼地官记载西周时期有专门的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以供用王室畋猎游乐之用。孟子梁惠王记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春秋战
4、国时期,各诸侯国都竞相建造苑囿,而且修高台建筑以远眺。另外,古代的村落绿化也是园林艺术的一大源头。诗经中有很多描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兴土木,在咸阳渭水之南建上林苑,又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汉武帝时重修上林苑,内建离宫别馆七十多所,如鱼鸟观、白鹿观等。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曾对上林苑的广袤景色进行精彩的描绘,其宫室“弥山跨谷”。可见,当时“苑”已成为集居住、娱乐,休息等多种用途的综合性园林。汉长安城西的建章宫中开太液池,池中堆三座假山象征着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发源于先秦的“一池三山”格局在秦汉时期成为园林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被后世继承。秦汉时期社会上的贵族、富豪的造园活动
5、也频繁起来。汉书记载梁孝王的兔园:“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文中说的东苑即兔园,平台为离宫,在孝王宫所在睢阳城外的东北。东晋葛洪(284364年)所写的西京杂记中称:“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崖、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王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汉朝茂陵富豪袁广汉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布衣身份的私家园主。西京杂记记载他“于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各种奇兽怪禽,奇花异草。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
6、廊。后因罪诛,园林没入为官园,鸟兽草木皆移植上林苑中”。二、魏晋南北朝的园林魏晋南北朝,政治上政权更替频繁,动荡不安;文化上儒学衰退、玄学兴起、佛学流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三种学说趋于融合。所谓玄学可以追溯到老庄思想,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为”成为魏晋时期玄学的基本命题,老子、庄子、周易号称“三玄”。文人士大夫偏离了儒学的“天道”论,转向对宇宙本原的终极追问,倡导坐而论道、远离世俗,追求返朴归真、天人合一。在人格修养方面,文人士大夫逐渐远离社会群体,追求独立的个性,自由,即所谓“魏晋风度”,这种风度不同于官场中的道德伦理、政绩。
7、这一时期名士辈出,著名的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刘伶、王戎、山涛、向秀。名士们谈玄论道,向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潇洒生活。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晋简文帝司马昱一次出游长安西的华林园的故事。他在观赏完景色之后对随从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简文帝为人“清虚寡欲,尤善玄言”,他这段话说的非常富于哲理。南朝齐衡阳王萧钧曾说:身处朱门而情近江湖,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另外,梁书中记载:梁昭明太子萧统热爱山水,在玄圃中垒山凿池。有一天与朝中名流泛舟后池,期间番禹侯萧轨提议让女乐助兴,萧统却吟诵左思的招隐诗中“何必丝
8、与竹,山水有清音”之句,让萧轨深感惭愧。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园林即是一种“以玄对山水”、体悟“玄道”的文化方式。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期“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其中最著名的是河间王元琛。晋朝迁都到建康,士大夫们在江南的秀丽山水环境中过着安适闲逸的生活,这一时期出现许多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水诗山居赋等都表达回归自然,讴歌山川河流之美。山水画亦开始萌发,致力于表现自然之美。这些因素成为园林艺术的发展动力,山水园林也真正奠定了它的发展基础。这一时期的建康、会稽、吴郡等地相继建起私家宅
9、园和郊区别墅。不少名士争相堆石引水、植林开涧、营造园林。最著名当属石崇的河阳别业“金谷园”,石崇在思归引叙中介绍了园中的建制:“其制宅也,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江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还出现很多公共游览的城郊景区,文人士大夫外出游览,成一时之盛事。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著名书法家、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县(今浙江绍兴)西南的兰亭举行宴会活动,他们分坐于兰渚水边,曲水流觞,吟咏词赋,尽欢而散。与此同时,随着佛教的迅速发展,大量寺庙产生。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深山藏古寺”,很多佛教寺庙修建在深山之中,幽静安逸,利于修行,
10、这也促进了佛寺园林景观的发展。例如佛教慧远大师在庐山北创东林寺,面向香炉峰,前临虎溪,环境优美。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比秦汉时期规模小,明显世俗化,逐渐实现从帝王园苑囿到文人园林的转化。秦汉园林追求“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的天地宇宙意识到了魏晋时期转变成对个人品位的追求,山水园林被看作是人格的象征。庾信小园赋:“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落叶半床,狂花满屋,名为野人之家,是谓愚公之谷。”这种不事文藻,钟情于山水林泉奇趣的园林风格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三、隋唐时期的园林隋唐时期是中国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隋唐的统一局面打开了封建社会鼎盛的大门,也促
11、进了园林的全面发展。首先,这一时期,帝王苑囿和离宫的兴建极盛,唐代离宫不下20所。史载,唐代长安有西内苑、东内苑与禁苑三苑。长安城五十里处的骊山建有华清宫,这里有长生殿、华清池。从开元至天宝四十多年间经常驻跸。在东都洛阳,宫城以西设芳华苑(又称神都苑、西苑)。其次,城市和近郊的风景得到开发,而且每逢佳节游人众多,最著名的是长安东南的曲江风景区。隋朝时期,宇文恺在营建大兴城的时候就把曲江规划成景区供游乐,到了唐朝,朝廷的科举考试进士放榜后朝廷会举行一系列活动,其中最热闹的就是在曲江风景区内会举行名目繁多的游宴活动。考取进士的书生都把曲江游宴、慈恩题名、杏园探花看作是生平得意之事。山居别墅为文人所
12、喜爱,其中以宋之问的蓝田别墅、王维的辋川别业,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最为著名,追求诗情画意,典雅淡泊的美学韵致。各地私家园林的兴建也日趋频繁,尤其两京地区最盛。而小型园林倍受欢迎,形成山池院、水院、竹院、梅院等等专题小型园林景观,盆景也因此得到流行。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等著名建筑都出现在这个时期。滕王阁位于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的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653年),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贞观年间,李元婴曾被封为滕王,并在山东滕州修筑了一座“滕王阁”。调任洪州后,又修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这便是后人所熟知的滕王阁。滕王阁坐落在赣水之
13、滨,被看作是风水建筑受到历代重视。在民间习俗中,聚居之地需要建高大的风水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峰塔”(或称“文笔峰”)。今天所见的滕王阁是仿照宋朝楼阁样式第二十九次重建,于1989年重阳节落成。南昌滕王阁黄鹤楼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最初是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建造的军事建筑,魏晋至隋唐时期成为游宴娱乐的观赏楼,文人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之后屡遭战乱兵火,黄鹤楼屡建屡废。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现主楼的平面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通高
14、51.4米,共分五层,攒尖楼顶,外覆金黄色琉璃瓦,层层飞檐状如黄鹤,展翅欲飞。楼内有陈设展览,可以登高远眺。楼外还有一批附属建筑,衬托主体建筑的雄浑壮观。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黄鹤楼名声大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赢得“江城”的美誉。黄鹤楼岳阳楼坐落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洞庭湖之畔。其前身是东吴大将鲁肃于建安二十年(215年)修建的巴丘古城阅军楼,到唐朝才
15、始称岳阳楼。李白称赞其“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然而岳阳楼在历史上也是屡毁屡修,经历30多次的重建。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次年重建了岳阳楼,并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1983-1984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全楼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高达25.35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
16、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十分稳固。其楼顶是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盔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四、两宋时期的园林两宋时期,不仅帝王苑囿继续发展,私家园林也进一步发展,更加世俗化。因为宋朝经济发达,城市文化繁盛,文人地位上升,园林的兴造进一步满足文人的精神需要。宋朝园林主人习惯于为园林撰记或请别人撰记,这给我们留下很丰富的园林艺术资料。如宋徽宗赵佶的艮岳记、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真州东园记、司马光的独乐园记、沈括的梦溪自记、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周密的吴兴园林记等。金明池竞标图北宋都城东京的园林最兴盛。东京梦华录描述道:“都
17、城左近,皆是园圃”,园林不下二百处。最出名的宋徽宗时所建的皇家苑囿“艮岳”,依照风水学说建于皇城东北角,花耗大量人力物力,在平江设应奉局,从江南罗致奇花异草,奇峰怪石,动用运粮纲船送到京城,10船连成一“纲”,即著名的“花石纲”。其他私园也遍布京城内外。洛阳的园林也非常多,李格非专门写下洛阳名园记,记载从富弼到吕蒙正的宅园19座。北宋重臣富弼的园林“最为近辟而景物最胜”。而苏州苏舜钦的沧浪亭、杭州林逋的山园则是江南地区最为出名的园林。沧浪亭在苏州城南,庆历五年(1045年),苏舜钦旅居吴中,花四万贯钱买下原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别墅故址进行营建。亭名沧浪,取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
18、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寓意高洁,超凡脱俗。苏舜钦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称其“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风格清幽,古朴自然。欧阳修的沧浪亭中描绘其“清光不辨水与月,但见空碧涵漪涟。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苏舜钦死后,沧浪亭屡易其主,多次修缮改建,但基本保持原貌,历代多有文人吟咏。清香馆内根雕家具 清香馆取李商隐诗意:“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林逋(967-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博学多才,孤傲清高,淡泊名利。曾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
19、孤山。以湖山为伴过着平淡的布衣生活。林逋终生不仕不娶,喜欢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其山园以梅鹤著称。其诗作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让人称赞不已。南宋的私家园林不仅仅作为隐逸休闲场所,还真正把它当作一种艺术进行表现和创作。如浙江湖州的赵氏菊坡园的“天开图画”、俞氏园的瑰丽假山等都足以作为艺术珍品而流传。南宋吴兴园林大都具备山池,或树太湖石,或堆砌假山,或疏水凿池,意在营造一种山水意境。叠石理水的江南园林风格逐渐取代北方以花木为主的园林风格。南宋都城临安有西湖美景,给园林营造提供了绝妙的自然条件。南宋人祝穆的方舆胜览中已记载西湖十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
20、、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两峰插云、苏堤三塔(后改为三潭印月)。西湖游览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热闹非凡。柳永的一首望海潮让我们深刻体会临安之美据记载,临安有10余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有记载的有50余处,最著名的是韩侂胄的南园和贾似道的集芳园。三潭印月石塔 雷峰塔断桥西湖风雨亭:秋风秋雨愁煞人元朝园林最大的成就是大都城的内苑太液池,即今天的北京北海、中海两部分。元朝的江南,延续南宋遗风,园林依然盛行。无锡城中“百里之内,第宅园池甲乙相望,譬诸木焉”。苏州陆友,“辟小室仅可容膝,中庭植翠竹数竿,旁竖湖石,峰峦秀异”。说明当时文人寒士的庭院式写意园林开始崭露头脚。江南的富豪则以
21、拥有园林为荣。顾德辉的玉山草堂、倪瓒的清阂阁、徐良甫宅园被时人称为最有情趣的三座园林。元朝时期苏州最著名的园林是“狮子林”,以假山而闻名于世。元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其门人“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起名“菩提正宗寺”。布局为前寺后园,狮子林即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因“有竹万箇,竹下多怪石,或卧或仆,状偌狻猊”。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为纪念佛徒的衣钵相传,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废。狮子林狮子林如今占地13亩,其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建筑可分祠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
22、。位于住宅区的燕誉堂是全园的主厅,建筑高敞宏丽,结构精巧,堂内陈设华丽,是典型的鸳鸯厅形式。其他还有指柏轩、真趣亭、立雪堂、问梅阁、石舫、卧云室、见山楼、荷花厅、湖心亭、暗香疏影楼、扇亭等建筑。园中的假山共有9条路线,21个洞口,极尽曲折回环、起伏跌宕之能事。奇峰怪石变化无穷、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充满佛教禅理;花木相映,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真趣亭真趣亭对面的假山狮子林石舫揖峰指柏轩,取意佛门典故“赵州指柏”又朱熹诗句“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意,表达对山林野趣的热爱五、明清时期的园林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出现最后一次高潮。江南各地的私家园林兴盛至极,南京、苏州、扬州、杭州、上海、无锡等地
23、是园林的重点,园主多为退休、辞归或贬斥的大官僚和豪门、士族等。其造园思想追求“城市山林”的生活意趣,以池水为中心,周围堆山理石、广置花木,楼阁亭榭错落有致,回廊曲折。康熙、乾隆时期,江南私家园林数以千计,康熙、乾隆南巡之际,还将江南园林引入皇家苑囿,使北方园林的艺术手法更为丰富。明清时期,造园技巧得到总结,产生一批造园专家和理论著作。如计成、周秉臣、张涟、叶池、李渔、戈裕泉、石涛等。计成是江苏吴江人,生于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卒年不详。所著园冶一书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园林设计专著,也是世界园林设计史最古老、系统的专著。园冶成书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分为三卷。园冶中提出很多著名的园
24、林设计思想,强调构合时宜,宜设而设,还强调设计者的设计统筹能力。如园冶兴造论:“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人,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明初朱元璋倡导简朴,规定百官第宅“不许于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以资游眺”。还规定“凡诸王官室,并不许有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因此明朝前期的园林活动甚少。正德、嘉靖年间,奢风大盛,禁令松弛,园林兴造之风渐盛,苏州拙政园、留园、无锡寄畅园、南京瞻园等著名园林皆创于此时。1.拙政园拙政园旧址曾是三国陆绩、东晋戴颙、晚唐陆龟蒙、宋胡稷言等故宅,元朝时为大
25、弘寺。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受诬陷降职后归隐苏州,将这片积水洼地买下进行浚治,历时16年建成园林,以林木绝胜而著称,“凡为堂一,楼一,为亭六,轩、槛、池、台、坞、涧之属二十有三,总三十有一”。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江苏苏州拙政园腰门如远香堂与荷风四面亭取荷花“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取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取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取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取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取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取松“风入寒松声自古”等等。总体艺术风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中国传统 园林建筑 ppt 课件 电子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