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进展_邱正杰.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进展_邱正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进展_邱正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章编号: 0258J106 (2015) 01002148 Doi: 10. 16111/j. 0258-7106.2015. 01.002 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进展 4 邱正杰 u ,范宏瑞 aw,丛培章 3,刘玄 1,杨奎锋 1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研宄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2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9; 3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招远 265400) 摘要造山型金矿床形成在汇聚板块边缘挤压或压扭的构造环境中,其形成时间和空间与造山作用过程存 在成因上的联系。造山型金矿床是全球重要的金矿类型,为世界提供了 1/3的黄金储量。该
2、类型金矿床能和造山带 演化及超大陆拼合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现代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回顾了近十余年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 研宄的成果,以矿床学三大基本问题源、运、储为框架,归纳总结了前人对造山型金矿床的认识,深入分析了造山型 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金和硫的来源及含矿流体迀移过程和金的沉淀机制,对比分析了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和变质 脱流体成 矿模式,探讨了造山型金矿床时空分布与陆壳生长的联系,最后梳理了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宄中存在 的科学问题和新认识。目前对造山型金矿床的主要认识有 : 成矿流体以变质流体为主,金元素和矿化剂硫最有可 能来自沉积地层内; 金发生高效沉淀的关键因素是流体压力骤降,而不
3、是流体温度降低 ; 在高级变质作用峰期 条件下能否同时发生金矿化作用是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和变质脱硫体成矿模式的最大分歧点; 造山型金矿床的时 空分布规律与超大陆拼合过程有关。 关键词地质学 ;造山型金矿床 ;成矿过程 ;沉淀机制;地壳连续成矿模式 ;变质脱流体成矿 模式 ;超大陆循环 中图分类号: P618.51 文献标志码 :A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ore forming processes of orogenic gold deposits QIU Zhengjie1,2, FAN HongRui1, CONG PeiZhang3, LIU Xua
4、n1 and YANG KuiFeng1 (1 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Resources,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Shandong Zhaojin Group Co. , Ltd. , Zhaoyuan 265400, S
5、handong, China) Abstract Orogenic gold deposits, hav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association with orogenic processes, formed in the compressive or transpressional setting on the convergent plate margin. Deposits of this type constitut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kinds of gold deposits, and possess one th
6、ird of total gold resources of the world. Currently, the origin of orogenic gold is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s in economic geology researches. The ore geneses have inseparable links with the evolution of orogenic belts and the collage of supercontinents. This paper reviewed classical literatures and
7、summarized popular explanations on the genetic aspects of orogenic gold deposits in the last decades, including the sources of gold and sulfur, the transportation of mineralizing fluids and the precipitation of gold, which are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hydrothermal deposits, evaluated the crust
8、al continuum model and the metamorphic devolatilization model, and discussed the link between the timing of orogenic gold deposits and periods of crustal growth. *本文为 “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 编号 :201411024-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41173056)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邱正杰,男, 1990年生,博士研宄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Email: *通讯作者范宏瑞,男, 1963年
9、生,研宄员,博士生导师,矿床学和地球化学专业。 Email: 收稿日期 20134)942;改回日期 20140447。张绮玲编辑。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d problems and new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he oreorming processes of orogenic gold deposits. Current main cognitions on orogenic gold deposi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mineralizing fluids are ma
10、inly derived from metamorphic fluids, and the sedimentary rocks are the favorable sources of gold and mineralization agent sulfur; the efficient precipitation of gold is triggered by extreme fluid pressure fluctuations,rather than the temperature decreasing; (3) whether gold mineralization occurs sy
11、nchronously with the peak of high-grade metamorphism is the main conflict between the crustal continuum model and the metamorphic devolatilization model; (J)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orogenic gold deposits have a genetic link with the assembly of supercontinents . Key words: geology, or
12、ogenic gold deposit, oreorming process, precipitation mechanism, crustal continuum model, metamorphic devolatilization model, supercontinent cycle 造山型金矿床为世界提供了至少 30%的黄金储 量( Weatherley et al., 2013),在己查明的金矿床中, 有17 个巨型金矿床 ( 500 t Au)属于造山型金矿 床,例如西非克拉通内的 Ashanti金矿床、 Yilgam克 拉通内的 Golden Mile 金矿床等 ( Goldf
13、arb et al., 2005)。造山型金矿床通常与造山作用存在紧密的 时间、空间关系 ( Groves et al., 1998),但其成因截然 不同于火山弧环境内形成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及浅成 低温热液金矿床 ( Sillitoe et al., 2003; Hedenquist et al., 2000; Sillitoe, 2010)。 造山型金矿床的特征 是 :它们赋存在各个时代的变质体中,伴随着源区岩 石发生中 4 氏程度(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区域变质 作用形成变质流体,同时,来自地壳深部或幔源的流 体可能混合进入变质流体形成富 C02 的混合流体, 这种流体在萃取围岩中的金等成矿元
14、素及硫等矿化 剂后形成含矿热液,在周期性断层阀行为的控制下, 含矿热液在区域脆, 性剪切带中发生迁移,使得围 岩发生钾化、絹英岩化、硫化物矿化及碳酸盐化,最 终由于围岩蚀变、温度、压力降低等因素而成矿 (Goldfarb et al. 1988; 1993; Groves 1993; Groves et al., 1998; 2005; Sibson et al., 1998)。另夕卜,造 山型金矿床的形成过程记录了造山带的演化历史, 研宄其成因可以提供关于造山带变质作用、抬升 -剥 蚀过程的重要信息,从而对认识板块构造 运动及地 壳演化过程有着重要意义。造山型金矿床被 Groves 等 (
15、1998)正式定义已有十多年,这期间对其成矿物 质来源、迁移过程以及沉淀机制等重要问题的研宄 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必要进行归纳和总结。此外,从 造山型金矿床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对于一些中国 的典型金矿带(比如华北克拉通北缘辽东、东缘胶东 以及南缘东秦岭的金矿集区 ) 的成因研宄有了一些 进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争议(毛景文等,2002;翟 明国等, 2004;范宏瑞等, 2005 ;陈衍景等, 2009 ;蒋少 涌等, 2009; Li et al., 2012; Goldfarb et al.,2014)。 因此,本文首先理清造山型金矿床的科学内涵,然后 系统论述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对比分
16、析两种 成矿模式,探讨造山型金矿床的研宄在超大陆循环 和陆壳增生研宄中的意义,最后梳理造山型金矿床 科学问题和新认识,期望能为国内造山型金矿床的 成因研宄提供一定的约束。 1 造山型金矿床 的 定义 在造山型金矿床这个术语被提出之前,对于含 石英 -方解石脉状金矿床的分类十分的混乱,并缺乏 广泛的适用性 ( Groves et al., 1998)。上个世纪三十 年代对脉状金矿 床的分类主要依据成矿温度,分为 低温热液、中温热液及高温热液金矿床。不同的矿 床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成矿深度、矿物组合和矿石结 构( Lindgren, 1933)。随着对脉状金矿床研宄的深 入,文献中涌现出了众多按不同标
17、准进行命名的金 矿床类型,如按围岩特征可分为绿岩带金矿床、池积 岩金矿床等 ( Keppie et al., 1986; Mueller et al., 1991);按矿化特征分为石英脉型金矿床、蚀变岩型 金矿床、角砾岩型金矿床等(范宏瑞等, 2005 ;毛景文 等, 2005);按 控 矿 因 素 特 征 可 命 名 为 剪 切 带 型 金 矿 床( Bonnemaisonetal., 1990)。把形成在科迪勒拉 造山带内的脉状金矿床归类为中温热液矿床,并将 矿床地质特征与此类似的太古代脉状金矿床也归入 中温热液金矿床 ( Nesbitt et al., 1986)中。之后,中 温热液金矿
18、床这个名词,得到广泛运用。但这一名 称仅适用于形成于地壳深度为 1.2 1.6 km 的矿 床,而且相对更适用于沉积岩中赋存的 “ 卡林型金 矿 ” 和斑岩 /砂卡岩型金矿床 ( Poulsen, 1996)。而这 种脉状金矿床可以形成在很宽泛的地壳深度范围内 (Groves, 1993),更重要的是一些矿床形成深度远远 超过 “ 中温 ” 环境,达到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环 境,例如西澳大利亚 Yilgarn克拉通内的 Griffins Find 金矿床。若继续沿用所谓的 “ 中温热液金矿床 ” (mesotherma gold deposits)命名该类型的金矿床,可 能会和浅成低温热液矿
19、床 (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混淆,误认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是造山型金矿床 在浅部地壳的地质响应。实际上,二者的成因是迥 然不同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形成于伸展环境中, 与浅成侵入体有密切的成因关系 ( Heinrich et al., 2004; Richards et al.,2006),而造山型金矿床则形 成于挤压 (compressional)或走滑挤压 (transpression- al)的构造环境中,与区域上的侵入岩没有成因上的 联系 ( Groves et al.,2003 ;2005)。 Groves 等 ( 1998) 提出,应按照这些矿床形成
20、的构造背景和成矿作用 给予统一的分类名称,因此建议将这类形成于造山 环境中的金矿床 命名为“ 造山型金矿床 ( orogenic gold deposit) ” 。此处的 “ 造山 ” 并不只是局限于板块 构造体制建立之后的造山作用过程,也包括在太古 代板块构造体制尚未建立时,发生的地体拼接过程 (Hagemann et al., 2000)。这也是 Groves 等 ( 1998) 把形成在太古宙绿岩带内的金矿床也归为 “ 造山型 金矿床 ” 的原因。在国内,陈衍景( 2013)将造山型金 矿床等同于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Groves等 ( 1998 ; 2003)所提议的造山型金矿床 是指在
21、板块汇聚边缘发生增生造山作用过程中形成 的金矿床,其形成与次绿片岩相至绿片岩相的变质 作用有密切关系;空间上,矿体主要受次级逆冲脆 - 初性剪切带的控制;成矿时间可以从太古宙跨越到 显生宙;成矿流体为近中性、低盐度、富 C02 的混合 流体 ;典型围岩蚀变通常具有一定宽度的水平分带, 而由于热液温度与周围温度基本无差别而缺乏垂直 分带 ( Groves,1993),典型围岩蚀变类型为钾化、絹 云母化、碳酸盐化、硫化等;矿化类型主要为含金石 英 -(方解石 )脉,或交代(含铁 ) 围岩型;主要的赋金 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元 素共生组合为 Aug As B B i S b T e 土 2 造山型金
22、矿床 成 矿过程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源、运、储是在热液矿床 成因研宄中最基本的 3 个问题,是矿床生命过程中 的前半生(翟裕生等, 2011)。如果能研宄清楚造山 型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迁移过程及金的沉淀机 制,那么对该类金矿床成矿过程的理解就会更加深 刻。本文将从以上 3 个方面对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 程进行深入解析。 2.1 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 热液型金矿床的物质来源应该包含成矿流体来 源和成矿金元素来源,目前通常是利用热液脉石矿 物的碳 -氢每同位素、稀有气体 ( Her)同位素比 值、卤族元素 ( FClBr)比值等示踪成矿流体源区。 由于 Au元素活动性极弱,且缺乏可供测试的 Au
23、 同 位素 ( Boyle,1987),因此通常分析载金矿物的硫同 位素组成来间接示踪成矿物质源区。 2.1.1 成矿流体来源 造山型金矿床流体来源一直存在着争议,不同 学者根据自己对金矿床成矿过程的认识提出相应成 矿流体来源模式(图 1)。主要的模式有:变质脱流 体模式( McCuaig et al., 1998; Phillips et al., 2010)、深部岩浆流体模式 ( Spooner, 1991)、深部地 下水循环模式 ( Nesbitt et al. , 1989)、地幔脱气过程 形成的富 C02 流体模式 ( Colvine, 1989)等。 Ridley 等 (2000)
24、将不同类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 成分做了系统统计分析,认为低盐度 k (NaCl6q) 6% 12%、富含 C02 U(C02)为 10% 50% )的 流体包裹体特征可以作为区分造山型金矿床和其他 图 1造山型金矿床潜在流体来源 (据 Ridley et al., 2000 修改) Fig. 1 Potential sources of the gold-transporting fluids (modified after Ridley et al. , 2000) 图 2 不同类型金矿床成矿流体成分组成特征 (据 Ridley et al., 2000) %(H20)、 (C02)、 (N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造山型 金矿 成矿 过程 研究进展 邱正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