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pdf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pdf(10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认识扇形统计图课型新授学标教目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教学难点: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学情分析及教学对策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引新1、复习旧知。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2、引入新课。出示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
2、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教学新课1、议一议。出示例1 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2)扇形代 表();(3)扇形的大小反映();(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o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2、#=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 6 0 万平方千米。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3、比一比。(练一练)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3、随机出示扇形统计图: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三、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2、练习一第2题。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教后记2课题统计图的选择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2.能根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与统计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4、,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的信息。学情分析及教学对策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通过复习三种统计图,让学生回顾条形、折线、扇形统计的特征。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知识一一合理选择统计图(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初步理解出示例2引导学生观察例2中3个统计图,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特点和作用。提问:小宇为什么用了3个不同的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引发学生思考。统计图1要反近六一班阅读各种课外书与总量之间的关
5、系,所以要用扇形统计图的统计;统计图2不仅要反应六一班下半年每个月阅读课外书的数量,还要体现每个月阅读课外书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因此要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统计图3只要统计六一班学生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的时间,所以用了条形统计图。进一步提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呢?(结合刚才的分析,巩固理解根据要统计的特点和统计图的特点两者结合来选择。)2、分析问题学生讨论例2下面的3个问题。全班汇报交流,并适时的总结。3、巩固应用出示第4页的练一练。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统计图,并说出分别要统计的内容和统计的特点。再一次的归纳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特征。3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4个问题。明确:统计图
6、的选择可以不唯一,选择的关键是要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各自的特征,作出适当选择,以达到清晰、直观地描述数据的目的。三、巩固新知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先观察1、2两小题中统计表的内容和特征,再根据数据完成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观察和辅导)根据刚才的统计,分析下面的问题。四、全课小结1、你知道怎样选择统计图吗?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教后记4课题扇形统计图练习课课型练习教学目标1、巩固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2、通过练习,学会合理的选择统计图。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及教学对策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想
7、一想,填一填。1、常用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图。2、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统计图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统计图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统计图表示。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价归纳。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1、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96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看 电 视 打 球 听 音 乐 看小说 其他人数 80 68 74 5623C.小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
8、年体检的身高记录如下。年级 一 二 三四 五 六身高/cm 125 129 135 140150 153八用()统计图 B用()统计图 c用()统计图 或 禁星阿姨在一块蔬,地里种植了 4种5不同的蔬菜,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布如右图。其中黄瓜的种植面积是80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品种合计黄瓜韭菜舒卜种植面积,平方米3、练习一第6题。出示题目先观察分析上面的两个统计图,理解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图的选择,接着算一算,画一画,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体会扇形图和条形图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2问:表示同一组数据的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从中各能获得哪些信息?4、练习一第7题。先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
9、;接着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数据,评价自己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最后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如时间不够可作课外完成)5、动手做。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三、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教后记6第 1 课时: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内容:P9-10例 1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一3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
10、.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0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二、动手实践 探索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
11、一比,你发现了什么?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 什 么 特 点.(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3.讨 论、交流、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4.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7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二)圆锥形状的认识。1 .引导观察:(1)请
12、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2 .圆锥高的认识。(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1 .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2 .
13、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四:总结回顾 拓展延伸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教学反思8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1)教学内容:P 1 1例2,“练一练”第1题,练习二第4、7、1 0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4、,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侧面帖有商标纸的罐头盒,剪刀。课时安排:1 0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回忆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二、自主探索1 .出示例2的情景图,引导学生思考: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圆柱的什么?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类似例2的物体,摸一摸,看一看,理解得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板书:圆柱的侧面积3.操作实验,认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1)请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的商标纸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15、?(2)学生拿出贴有商标纸的学具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观察是什么形状。(3)引导生观察,进一步思考得到的商标纸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计算商标纸的面积?(4)概括提升: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师板书。4.发散提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求圆柱的侧面积?三、巩固应用1.完 成“练一练”第1题。2 .完成练习二第1题。3 .完成练习六第2题。指导思考问题要求的是圆柱的哪个面。9四、总结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练习二第3题。教学反思D第 3 课时:圆柱的表面积(2)教学内容:P 1 2 例 3 及“练一练”
16、第 2 题,练习二第5、8、9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2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 .让学生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中联系,能够初步学以致用。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圆柱体教具课时安排:1 0 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指名讲述上节课的知识点,并说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师小结概括并板书:S=C h=n d h
17、=2 n r h2.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个面积的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板书)二、探究新知1.猜想表面积。(1)师: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2)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柱体教具,展开圆柱体表面的各个部分演示,小结: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相等的圆)。2.教学例3(1)出示例3。让学生对照直观图,说说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位置,同座互相用学具指一指。(2)思考:沿高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两个底面分别是多大的圆?要求:闭上眼睛想一想,圆柱的展开图是什么形状?(3)试一试,在书中的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再将学生所画的展开图进行交流与展示。观察展
18、开图,想一想圆柱表面有哪些部分组成?教师小结:(4)引导学生概括: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有什么关系?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5)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算一算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完成后交流、讲评。三、巩固、应用1.完成“练一练”第 2 题。先引导学生相互说一说,根据已知条件如何求出圆柱的侧面积以1 1及它的一个底面积,再独立列式计算。2.做练习二第5题。让学生仔细读题并理解用铁皮做油桶是要求油桶的几个面的面积,再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3.做练习二第8题。讨论:圆柱形灯笼的哪几个面需要糊上彩纸?求需要彩纸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讨论结果,学生自
19、行列式计算,并交流订正。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练习二第9题。教学反思2B第 4 课时:圆 柱 的 体 积(1)教学内容:P1516例 4 及“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2 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
20、柱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课前准备:圆柱体和长方体水杯各1 个,两个一样大小的圆柱体模具,课件。课时安排:10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1.拿出圆柱体和长方体水杯,在圆柱体水杯中装满水。问: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知道水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总结得出:可以将水倒入长方体的水杯中,量出长方体中水的数据,计算出水的体积。2.导入:如果计算一个圆柱形粮仓里能放多少粮食,就不能用刚才这种方法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二、教学新知1.投影出示例4 三个立体图,问:(1)这三个立体图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
21、积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3)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2.回顾旧知,帮助迁移。师: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么样把圆转化为己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的呢?学生回答,师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3.师生合作,实践迁移。(1)提出猜想:我们已经知道求圆的面积可以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底面为圆形的圆柱体,变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学
22、生相互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2)师用教具演示转化过程。4.小组讨论,推导公式。师: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总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就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相当于圆柱体的H高,因此我们得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体积=底面积X高 用字母表示:V=S h三、巩固应用1 .完成P 1 6 试一试。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样算?2.完成P 1 6 “练一练成(1)完成第1 题。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指名说
23、计算过程。集体订正。(2)完成第2 题。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根圆柱形木料的底面积是多少?你是如何思考的?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交流订正。p n 邙结.、葭年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三第1、2 题。教学反思第 5 课时:圆柱的体积(2)教学内容:P 1 71 8 内容,练习三第4 一1 0 题。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运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圆柱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4、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圆柱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0 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 .多媒体出示下列问题。(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计算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2 .学生思考,在小组交流讨论。二、基本练习1 .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1)底面积0.8 平方米,高 1.2 米。(2)半径5 厘米,高 1 5 厘米。(3)直径6分米,高8分米。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核对。2 .完成练习三第4 题。(1)先组织学生猜一猜,哪个杯里的饮料最多?(2)引导学生
25、通过计算进行比较验证。3.做练习三第5 题。(1)让学生仔细读题,在小组里讨论题中的数据为什么要强调是从里面量的?(2)指名学生回答后集体练习,计算出结果,集体订正。4 .完成练习三第6 题。5 .完成练习三第1 0 题。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三、作业练习三第79 题。教学反思1 5第 6 课时:圆柱的体积(3)教学内容:P 1 8 1 9 内容,练习三第1 1 一1 6 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巩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六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表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