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及环境描写语段品析-冲刺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过关训练(解析版).pdf
《段落及环境描写语段品析-冲刺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过关训练(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段落及环境描写语段品析-冲刺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过关训练(解析版).pdf(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段落及环境描写语段品析-考查方式:1.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2.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3.某段内容似乎和文章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删掉?为什么?二.答题思路:赏析段落要有整体意识,要全面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该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位置,这样才能准确概括段落的作用。赏析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以及作者情感或艺术效果等方面来考首先,从内容上分析该段写了什么事、什么原因、表现了什么、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象征了什么等等;这个问题要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理解。之后思考:这样写、写这些,对于整篇文章所起的作用.其次,从结构上分析是否形成了伏笔和照应: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2、)、深化主题等等。最后,思考一下在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文章主旨、文章的情感基调等等方面是否有作用。注意:分析文章XX段的作用,一定要重视该段所处的位置,开头或结尾其作用有分别。其次还要分析该段的内容,进而明确赏析角度。如果是环境描写句,要结合环境描写作用来回答;是人物描写的,也要先指出来,并结合人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对伏笔和照应的回答要具体,不要简单回答“为下文作铺垫”,而是具体说“为下文写XX作铺垫”。此外还要注意分值,多数情况有几分至少要答出几条,回答问题要全面。答题格式:这一段是XX描写,交待了,表现了,作用是。三.不同位置段落的作用:(一)处在文章开头的:结构上:开篇点
3、题、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统领全篇、总领下文;0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交代故事所要发生的人、物、事、时间、地点、环境等;引出下文X X X内容;。为后文X X X情节埋下伏笔 以故事开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开篇发问,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以吸引读者;以诗词开篇,呈现美好意境,增加文采;环境描写烘托气氛,交待环境或表达作者感情等。艺术效果上: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总之,开头段落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从内容上来说,概括内容、揭示中心;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为下文写作铺垫和衬托,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
4、等;从情感方面来说,定下了 XX感情基调等等。一般情况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二)处在文章结尾的:结构上:总 结 全 文;照应题目/开头/前文/首尾呼应;内容上:写了X X X内容,突出人物X X X的形象;点明X X X的主旨或升华X X X的主题;。意犹未尽,引人沉思等。砂卒章显志(言论抒情,升华主题)。(三)处在文章中间的:在中间的句段作用比较复杂,可根据不同情况对其作用进行判断。先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如果是过渡段,则有以下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具体回答承接XX内容,为下文写XX作铺垫)
5、;内容上:承接上文X X X内容,为后文X X X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与前文呼应等。如果是某一具体段落的中心句,那么它便具有对该段落内容进行概括的作用;如果是放在记叙事件后面的议论句段,那么它便具有评价人事、点明中心等作用。(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注意:除了关注段落所在的位置外,还要纵观全文,看是否形成了伏笔和照应,这也是答题的要点之一。(四)伏笔与照应: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6、。照应:两个相同的词句出现在不同位置,往往就形成了照应。照应的形式有:1、段与题目的照应。2、开头与结尾的照应.3、前段有伏笔,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4、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的重叠或照应。5、前面提到,后面有发展。6、前面设悬念,后面有提示。照应的作用: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旨;渲 染 气 氛;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感染力,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但对具体内容的表达好处,应该结合具体内容谈。四.环境描写段落赏析:1.试题形式:简要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赏析某段落或画线句(该句段为环境描写语段)。2.知识概要: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
7、境: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社会环境: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自然环境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形象、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奠定基调;砂为后文情节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0揭示主题或深化主旨。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
8、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演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解题思路:一看二抓三联,即看位置抓环境特点联系情节发展和文章中心。内容:概括内容;交代了背景(季节/时令/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了情感/形象/性格;反应人物形象、预示人物命运。五:特殊题型:删去这段可以吗?请说说你的理由。首先确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明确结构及内容上的作用。1.如果问删除可不可以,先给出你的意见:不可以。2 .分析本句段所在位置、写了什么内容,再结合表达主旨、描写的人物等,分析其作用;3 .结论:本 段(内容)有利于刻
9、画X X的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视具体内容而定)。五.对于详略的安排:一般详写的作用是突出文章主旨;略写的作用是使文章全面、丰满。六.多次写某事物的作用:贯穿主要情节;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形象;象征意义;升华作品主旨;七.2021中考真题过关训练:(-)阅 读 谁敢动我的杨树回答问题(2021山东枣庄中考试题):谁敢动我的杨树蔡楠白杨树替自己准备好了一口棺材。他宁肯死掉也不愿意把双腿锯掉。白杨树的腿有毛病。医生说他得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而且双腿开始发生溃疡,需要截肢。不,我还要靠双腿走路,还要靠双腿干活养活妻儿呢!白杨树拐着双腿走出了医院,他在大街上喊道,我宁肯死掉也不把双腿锯掉!于是他在
10、棺材铺订购了 口棺材。其实,白杨树不想死,他期待奇迹出现。他四处求医找药,希望民间土法能够治好他的腿。但是奇迹并没有垂青白杨树,老婆和儿女们强行把他送进了医院,截了肢。白杨树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为治病,家里欠了十多万的债。孩子们都己辍学打工去了。老婆也去了村办工厂给工人做饭。他趁老婆不在家,喝了老鼠药爬进了棺材里。昏昏沉沉的睡了一天,却没死。老婆回家把他拖出了棺材,狠狠地骂着,白杨树你这个没良心的,死都不会死,你干嘛给自己喝假药?死不了怎么办?那就得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就得给自己找点活。只有干活挣钱还账才是活下去的理由。白杨树请人在轮椅的后面做了个后备箱。他就滚动着这个特殊的轮椅出现在了大街
11、小巷,出现在了高速公路两侧。他开始捡垃圾。废旧纸、破塑料,矿泉水瓶子每天都能捡一后备厢。有了一点积蓄,他找到了村委会。他说,古洋河大桥以北的堤坡不能再随便取土了,大堤都挖没了,要是来了洪水怎么办?我给咱看着吧!我也不要工钱,你们就和水利局的说说,我承包两公里的堤坡,种树,种速生杨,承包费照交!村里和他签了合同。白杨树就在苗圃场订购了树苗,带上了特制的镐头铁锹,爬到了堤坡上。他扔掉了轮椅,摘掉了假肢,露出了粉红的嫩肉。他摸着那肉,愣了一下神,然后就用绳子将空空的裤腿缠上。他就坐在了地上,开始挖坑。白杨树的手就成了脚.他坐在地上,一锹一锹地挖着。堤坡上都是胶泥土,坚硬得很。手又不能像脚似的那样去踩
12、锹,他就把短短的锹把拄在肚子上,用身体的力量推动铁锹。肚子累了,受不了了,他就换个方式,拿过镐头一下一下地刨。阳光照过来,还有风沙吹过来。白杨树的脸上有了汗有了土有了泥,汗水流下来,流到了嘴里,牙惨的不行;流到了地上,砸在新挖出来的土上,一砸一个窝儿。坑挖好了,白杨树种上了第一棵树。他拎着塑料水桶,爬着去古洋河里取水。他的腿没了假肢的保护,嫩肉被胶土咯得生疼。那疼是坚持不住的疼。他手去摸腿,前面失去了依托,人一下子就滚到了河沟里。灌满水,他拉着拧上盖子的塑料桶,一下一下地往堤坡上挪。他的身后是一溜湿淋淋的红水印。爬上来了,他把水灌进了树坑。小树吸了水,冒出了嫩芽。白杨树也觉得自己真正的从棺材里
13、爬出来,像小树一样,活过来了。白杨树开始了长达8年的种树生涯。8番寒暑,他用坏了的铁锹有几十把,磨烂了的手套堆成了小山,两条曾经细皮嫩肉的残肢也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堤坡成了他的家,也成了他的乐园。那里变成了一片白杨树林。绿荫覆盖,鸟雀鸣唱。林下连着白洋淀的古洋河水,水平如镜,清澄透明,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惊得蛙声一片。白杨树在堤坡的树林里爬着,走着,转悠着,他搂着粗大的树干,像搂着自己的儿女。不,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树不让他生气,儿女却让他生气。这不,长大了的儿女带着一支砍伐队来树林里找他了。儿女说爹,你看这树大了,该用他换钱了!白杨树把轮椅转过去,背对着儿女说,咱们的债务不是你娘和你们都还上了吗?
14、还急着要钱干什么?儿女说,我俩在城里每人按揭了一套楼房,想用这钱交首付呢?爹,你看,这3000多棵树,最小的也 值100块呢!白杨树就又把轮椅转过来,看着已经成年的孩子们。他说,种树的时候我是想有一天能用树换钱。可孩子们,现在我不了。我一棵树也舍不得砍了,你们没看出来这古洋河、这鱼儿,还有这鸟儿,需要这样一片树林吗?还是留下吧,留下比砍了重要!儿女们早就和商家谈好了价钱,他们不砍就没有了面子,当然也没有了房子。他们就带着砍伐队绕过白杨树,向树林深处走去。白杨树就扔了轮椅,立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双腿又健康如初了。他跑到人们的前面,大声喊道,你们谁敢动我的杨树,我就动谁的脑袋,然后自己削下自己的脑
15、袋,反正我的棺材早就准备了多年了一一众人惊在了那里。他们看见一把磨秃了的铁锹攥在白杨树的老手上,寒光一闪一闪的。(选 自 芒种2021年第2 期,有删改)1.通读全文,用精炼的语言在(1)(2)处补全小说的主要情节。腿病截肢f绝望自杀一捡废品包堤f(1)_ 一种白杨树一(2)2.作者给主人公取名“白杨树”,有什么用意?3.第段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小说中人物动作是人物心理的外显与心灵的投射,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谈谈第段中两个加点“转”字分别表现了白杨树怎样的心理。(1)白杨树把轮椅转过去(2)白杨树就又把轮椅转过来5.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梳是理能力。在通读全文
16、的基础上,在相应的位置找准内容概括作答即可。第一空:此处概括的内容在“捡废品包堤”这一情节后、“种白杨树”前,对应的是第 7 自然段,这一节是白杨树老人在坡堤上挖坑刨土准备种树的过程。再仿照给出的例子,用 4-5 个字概括出主要内容:坡堤挖坑:第二空:此处内容发生在“种白杨树”之后,对应的是 1 0-1 3 自然段,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是儿女们在大树成长后准备伐树购房却遭到白杨树死命阻拦。用 4-5 字可概括为:舍命护树。2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白杨树”是主人公的名字,作者这样的取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再联系主要内容,故事主要写老人种植、保护白杨树的故事,所以给主人公取名“白杨树”能体
17、现故事的主要内容;在主题的表现上,以树作人名,似乎寓示着人即树,树即人,人把树当成了自己的生命。这便充分体现了主人公为给家乡留下蓝天绿水的护树的担当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据上述分析概括作答即可。3 .本题考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现主题。线句描写的是“绿荫覆盖,鸟雀鸣唱,水清澄澈,鱼跃蛙鸣”的美景,这是白杨树老人辛苦8年营造出的新的环境,美丽、和谐充满诗情画章:这优美的景色表现的是白杨树老人内心的愉悦快乐,为这片林子给家乡带来的新的变化而高兴:表现了他请过劳动给坡堤一带来的改变,这也是他后来坚决不让子女们卖钱的原因。4 .本题考查关键字词的赏析
18、。(1)第一处的“转”出现在老人面对孩子提出用树换钱时。从前文知,为了给他治病,“家里欠了十多万的债。孩子们都已辍学打工去了。老婆也去了村办工厂给工人做饭”,这让老人觉得他亏欠家人很多,心有愧疚。所以面对孩子的意见,他虽然不同意卖树,但内心却又无法直接面对,所 以“转”过去,不忍心看到孩子的失望与难过。(2)这一处的“转”出现在孩子们不肯放过那些成长的树木,执意要砍伐。老人虽然觉得有愧于他们,但对家乡的责任与担当对青山绿水的维护,让他觉得必须让孩子们曾是死心。于是转身直接面对孩子,直面问题,表达的是他坚定的护林之心。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5 .本题考查结尾的妙处分析理解。可从内容、结构、主旨情
19、感体现等方面分析。内容上,这段刻画的是老人用自己生命来保护树木的情景特写,给人内心以强烈的震撼,震撼于老人的坚决从主题情感上,这一特写场景正是老人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从结构上,这一段并没有总结全文内容,而是意犹未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耐人寻味。根据上述分析回答,注意言之有序。【答案】1.(1).坡堤挖坑(2).舍命护树2.“白杨树”既是主人公名字,也是他种植的树木的名称。暗指他把自己辛勤种植养护的白杨树看作自己生命一般重要,突出他的责任担当的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质。3.这一美好的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气氛,表扬人物快乐愉悦的心情。暗指“白杨树”用
20、自己的辛勤努力给坡堤带来的变化。4.(1)表现出白杨树对女儿的愧疚之情,觉得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女儿的要求。(2)表现白杨树内心的坚决,坚决保护这片林地不作丝毫妥协的决心。5.结尾刻画了白杨树舍命护树的场面,让故事陡生波澜,给人强硬的震撼。突出了老人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也要为家乡留下一丝青山绿水的美好心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二)阅 读 樟树下,外婆家回答问题(2021重庆中考试题B 卷):樟树下,外婆家朝颜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
21、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一一外婆家。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如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
22、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不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那群老樟树还在,它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
23、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小第一村”的鹿帜。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
24、,他们又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选 自 民族文学2020年第8期,有删改)1扩红:扩大红军的力量。1.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4分)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5、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樟树下的红色故事。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理解。(5分)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3.请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段落 环境 描写 语段品析 冲刺 2022 年中 语文 记叙文 阅读 过关 训练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