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校本教材《经典诵读》.pdf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校本教材《经典诵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校本教材《经典诵读》.pdf(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H0.2019011WO45目录 论语学而.3-13 千字文(选一).14 师旷论学(古文选读).15 石头城.16 诫子篇 苛政猛于虎(古文选读).18 书愤 山居秋暝.20 朱子家训(选一).21 夏日绝句 一剪梅(古文选读).21 朱子家训(选二).22 从 军 行 庄子逍遥游.23 名贤集(古文选读).24 江城子.25 劝学(古文选读).26 大学(节选).27 念奴娇赤壁怀古.28 扁 鹊 见 蔡 桓 公 (古文选读).29 论语十则 大德歌.30 右溪记 兰亭集序(古文选读).31 诗经国风鄢风 柏舟.32经典诵读之 论语学而【本篇引语】学而是 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
2、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 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原文】1 -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 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 论
3、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工“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音yuV,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日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人 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 C i n,恼怒,怨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
4、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牙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
5、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 齐鲁学刊1986年 第 6 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
6、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 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原文】1-2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 子 小 13岁,一说小3 3 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 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 多人认为 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
7、音和意义与“悌”(音t i)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 x i a 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
8、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
9、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
10、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巧言令色:朱熹注日:“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2)鲜:少 的 意 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
11、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原文】1-4曾子(1)日:“吾 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 h e 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邮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12、据 说 孝经就是他撰写的。三省:省(音xin 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忠:旧注日: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5)传不习:传,旧注日:“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评析
13、】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
14、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 是 指 对 包 括 君 主 在 内 的 所 有 人,都 尽 力 帮 助。因 此,“忠”在 先 秦 是 一 般 的 道 德 范 畴,不止用 于 君 臣 关 系。至 于 汉 代 以后逐渐将“忠”字 演 化 为“忠君”,这 既 与 儒 家 的 忠 有 关 联,又有重要的 区 别。“信”的 涵 义 有 二,一 是 信 任、二 是 信 用。其 内 容 是 诚 实 不 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 友 之 间 的 关 系,信 特 别 与 言 论 有 关,表 示 说 真 话,说 话 算 数。这 是 一 个 人 立 身 处 世 的
15、 基 石。【原 文】1-5子 曰:“道(1)千 乘 之 国(2),敬 事(3)而 言,节 用 而 爱 人(4),使 民 以 时(5)。”【注 解】道:一 本作“导”,作 动 词 用。这 里 是 治 理 的 意 思。千 乘 之 国:乘,音s h6n g,意 为 辆。这 里 指 古 代 军 队 的 基 层 单 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 兵 车 一 辆,车上甲士 3人,车 下 步 卒72人,后 勤 人 员25人,共 计100人。千 乘 之 国,指拥 有1000辆 战 车 的 国 家,即 诸 侯 国。春 秋 时 代,战 争 频 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 孔 子 时 代,千 乘 之 国
16、已 经 不 是 大 国。敬 事:敬 字 一 般 用 于 表 示 个 人 的 态 度,尤其是对待 所 从 事 的 事 务 要 谨 慎 专 一、兢 兢 业 业。(4)爱 人:古代“人”的 含 义 有 广 义 与 狭 义 的 区 别。广 义 的“人”,指 一 切 人 群;狭义的“人”,仅指士 大 夫 以 上 各 个 阶 层 的 人。此处的“人”与“民”相 对 而 言,可 见 其 用 法 为 狭 义。使 民 以 时:时 指 农 时。古 代 百 姓 以 农 业 为 主,这 是 说 要 役 使 百 姓 按 照 农 时 耕 作 与 收 获。【译 文】孔 子 说:“治 理 一 个 拥 有 一 千 辆 兵 车
17、的 国 家,就 要 严 谨 认 真 地 办 理 国 家 大 事 而 又 恪 守 信 用,诚实 无 欺,节 约 财 政 开 支 而 又 爱 护 官 吏 臣 僚,役使百姓要 不 误 农 时”。【评 析】孔 子 在 本 章 中 所 说 的 话,主 要 是 对 国 家 的 执 政 者 而 言 的,是 关 于 治 理 国 家 的 基 本 原 则。他讲了 三 个 方 面 的 问 题,即 要 求 统 治 者 严 肃 认 真 地 办 理 国 家 各 方 面 事 务,恪 守 信 用;节 约 用 度,爱 护 官 吏;役 使 百 姓 应 注 意 不 误 农 时 等。这 是 治 国 安 邦 的 基 本 点。康 有 为
18、 说,孔 子的学说是“爱 人”,泛 爱 一 切 人。但 本 章 里 所 说 的“爱人”则 非 此 意。他所说的“人”不 是 百 姓,而 是 官 吏,是 有 地 位 的 人;而“民”才 是 百 姓,是 被 治 者 役 使 的 对 象。可 见,“爱 人”不 是 爱 一 切 人,而 只 是 爱 统 治 集 团 中 的 人。“节 用 而 爱 人,使民以时”的 思 想 是 合 理 的,反映了孔子的社 会 思 想。但 这 与“爱人”与 否 则 无 太 大 干 系。从 另 一 个 角 度 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 治 理 国 家、统 治 百 姓 出 谋 划 策。鲁 迅 曾 经 指 出:“孔 夫 子 曾 经 计
19、 划 过 出 色 的 治 国 的 方 法,但 那 都 是 为 了 治 民 众 者,即权势者设想 的 方 法,为 民 众 本 身 的,却 一 点 也 没 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 是 站 在 人 民 群 众 的 立 场 上 看 待 孔 子 治 国 方 略 的。因 而 颇 具 尖 锐 性。【原文】1-6 子曰:“弟子(1)入(2)则 孝,出(3)则 弟,谨(4)而信,汉(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
20、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5)o:音 f n,同泛,广泛的意思。(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
21、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原文】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
2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 4 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评析】上一章有
2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原文】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注释】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2)重:庄重、自持。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
24、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主忠信:以忠信为主。(5)无:通 毋,“不要”的意思。不 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 道不同不相为谋 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过:过错、过失。(8)惮:音 d&n,害怕、畏惧。【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
25、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原文】1-9 曾子曰:“慎终追远(2),民德归厚矣。”【注释】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日: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日:追远者祭尽其敬。【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评析】孔子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诵读 2022 2023 学年 年级 语文 校本 教材 经典 诵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