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环境卫生学重点.pdf
《2018版环境卫生学重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环境卫生学重点.pdf(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M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屣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2.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闻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
2、家用化妆品等。3.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 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5.环境因素: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
3、性分类:.理 性、化学性、生物性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化学因素:一次污染物: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N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抱子等。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
4、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7.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 球 气 候 变 暖(2)臭氧层破坏(3)酸 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 传(基 因)多 样 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8.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3
5、)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9.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0.环境卫生工作内容:是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环境卫生实践工作,其目的是防止环境污染、预防疾病、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其内容随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而有所变化,因此环境卫生工作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实效性。11.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2)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3)认真落实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要求,保护民众健康(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5)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6、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人类的自然环境。2.大气圈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3 .土壤岩石圈: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岩石构成。4 .生物圈:地球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范围包括大气圈下层、土壤圈和水圈,指从海平面以下约1 2 k m深度和海平面以上约1 0 k m高度的范围。生物圈最重要的特征:生物多样性。5 .生态环境: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总体,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自然环境。6.生态系统(e c o s y s t e 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
7、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性、可持续性等特征。组成:生产者、(多级)消费者、分 解 者、非生物物质7.生态系统服: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如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4。8 .生 态 系 统 健 强调应用保护人类健康的返利来保护生态系统健康,根据人类健康的隐喻来建立良好生态的目标。k常把具省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看做是健康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黝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9.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既相互对
8、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因素对人体影响的双重性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10.“hormesis”效应:即某些物质在|氐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 激(有益)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如较大量地长期饮酒可增加食管癌、肝癌和肝硬化的危险性,而少量饮酒可减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低剂量的三氧化二碑可以治疗白血病,而稍高剂量则可以导致健康危害甚至死亡。如:多氯联苯、多环芳烧、重金属化合物、氟化物、有机硅化合物、农药、抗生,.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环境基因组计划(EGP)【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11.*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9、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律|,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种是葡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12.环境物质的迁移: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单一介质内的迁移;不同介质间的迁移;生物性迁移(生物放大作用)13生物放大作用: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之。14.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的链锁关系。(有生物放大作用)15.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通常把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
10、的与原来的污染物物理化学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为二次污染物,而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化学转化生物转化16.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扩大暴露范围;增加暴露途径;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影响暴露剂量17.暴露特征与反应:(一)暴露途径:影响总暴露量影响吸收率改变作用靶(-)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互关系。分无阈值化合物和阈值化合物。无阈值化合物: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为直线型,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主要为遗
11、传毒性致癌物。阈值化合物: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S形或抛物线形。有卜月个阈.的化合物呈U形。制订卫生标准时,单阈值化合物应低于阈剂量,双阈值化合物应考虑适宜浓度范围(三)暴露时间:暴露时间越长,蓄积浓度越高;生物半减期越长,相对短时间蓄积量高。18.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联合作用的类型: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19.健康效应:是在某一环境暴露水平条件下,人 体(群)接受有害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健康状况的损害。20.健康效应谱:健康效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
12、。有.山 现M之称。从下到上为:生理负荷增加、生理代偿性变化、生理反应异常、患病、死亡。21.易感人群:易受环境有害因素损伤的人22.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非遗传因素:|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生 活 习 惯(吸烟、饮酒、饮食嗜好、运动)、暴露史、心理状态、保护性措施等。遗传因素:|性别、种族、遗传缺陷、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自然环境与健康23.热浪:一般以日最高气温N35C作为高温天气,持续多口 35以上的高温天气称之。24.寒潮:凡使当地24h降 温10以上或4 8h降 温12c以上jJ1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的强冷空气称为寒潮。25.必需微量元素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参与酶的构成和酶的激活,影
13、响酶的活性。参与k些蛋白质的合成,发挥特殊功能。参与激素及其辅助因子的合成,与内分泌活动密切相关。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26.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源性传染病(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经常存在于某地区,是由于该地区具有该病的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及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的自然条件,当人类进入该地区时可以被感染得病。这些疾病称之。这些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流行特征:区 域 性 季 节 性 和 周 期 性 变 化 受 人 类 活 动和社会行为影响 其它(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27.环境污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
14、健康。(环境污染物分蚪化三类)28.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主要类型:(1)大气污染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S02、烟尘);洛杉矶、东京光化学烟雾事件(NOX、VOCS)(2)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件(1984年)(3)核泄漏事故的危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1986年)碘 131、艳 137、钉 103(Ru)钻 60(4)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介水传染病、军团菌病等。29.慢性危害:是环境中有害物质以低浓度、长时间反
15、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主要类型:(1)非特异性影响:免疫功能抑制(抵抗力下降,易感性增强,人群患病率、死亡率增加)(2)引起慢性疾患|: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其续发病)(3)持续性蓄积危害:一类是P b、H g、Cd(镉)、As(碎)等 重 金 属(水俣病、痛痛病);一类是脂溶性强、不易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有机氯 农 药、多氯联苯、二嗯英等。(4)环境污染对人群的远期危害表现:致癌、致畸等30.I类:确证人类致癌物(107种):可靠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有剂量反应关系;有调查资料验证或动物实验证据。IIA类:对人很可能致癌(59种):人
16、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动物实验证据充分。IIB类:对人可能致癌(267种):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动物实验证据不充分;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动物实验证据充分in类:对人致癌性尚无法分类(可疑)(508种)IV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1种)31.空气污染与肺癌:城市肺癌死亡率高于农村;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发 病 率 在60岁 79岁年龄段为最高。影响肺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空气污染、吸烟、呼吸系统疾病史、种族、家族史等。32.水污染与肿瘤:饮水加氯消毒产生的氯化副产物如三卤甲烷类物质具有明显的致 突 变 性,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饮用水亚硝国等致癌物质污染是食管癌发病的主导因素。河南省林县食管癌高发还与食用酸菜
17、有关(亚硝胺、黄曲霉毒素)环境致畸作用实例:空气污染致畸放射性照射;水污染致畸胎儿性水俣病;落叶剂2,4,5T诱 发 畸 胎(橙剂)3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鄂尔多斯、呵呵)定义:存在于环境中,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人体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包括邻苯二甲酸酯、多氯联苯类、有机氯杀虫剂、烷基酚类、双酚化合物类、植物和真菌激素、重金属类等。分类:雌激素干扰物;雄激素干扰物;甲状腺素干扰物;糖皮质激素干扰物;生长激素干扰物等。影响:出生缺陷儿童增多;儿童精神性和行为性异常增加;女孩更早进入青春期,妇女乳腺癌发生率增加;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男性生殖道缺陷发
18、病率增加;不孕症患者显著增加;哮喘病人显著增加;患免疫系统和甲状腺功能缺损的可能性增加。35.标准标准是以基准为科学依据,考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并由国家管理机构发布执行,具有法律强制性和约束力。标准会随基准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人们的要求等而修改。36.环境质量标准: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环境、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作出的限制性规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二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I I类、III类、IV类、V类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二级、三级标准。3 7.环境卫生标准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指环境中的
19、化学物质在短期或终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时,不会引起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疾患;或者以现有的检查方法在近期或远期、当代或后代检测不到超过生理适应性反应变化的浓度限量。制订原则(熟悉):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是以剂量-反应关系为依据的,一般用“最高容许度”来表示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危害;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选用最敏感指标;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3 8.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方法:(1)环境毒理学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了解毒性大小和特征)、蓄积毒性试验(了解在蓄积和耐受特性)、亚急性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了解对机体毒作用靶点和指标)、慢性毒性试验(确定与阈和阈下剂量)】(2)
20、感官机能影响的测定(3)环境流行病学研究(4)其他研究方法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3 9.环境流行病学基本内容和方法: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基本内容:(1)研究已知的环境暴露因素对人群的健康效应。(2)探索引起健康异常的环境有害因素。是在出现健康异常后,探索病因的研究。(3)暴露剂量一反应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人群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群体中特定效应的出现频率间的关系。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渴:(1)描述性研究i:包括生态研究和现况研究。(2)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定群研究。(3)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4 0.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的测量(一)暴露测量: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测
21、定人体接触某一环境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剂量称为暴露测量。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外剂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内剂囿:过去一段时间内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通过测定血液、尿液中污染物或代谢产物的含量来确定。如血汞的含量代表汞的暴露剂量。生物有效剂才: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如致癌物或其活化的产物与DNA或血红蛋白形成的加合物的含量。(二)健康效应测量对象:如果能筛选出高危人群,可以用较小样本的特定人群来进
22、行研究。高危人群即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三)生物标志定,: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性生物标志。暴露生物标志分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标志。生物有效剂量标志比内剂量标志金具有生物效应意义。效应生物标志指体内可测定的由外来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改变。易感性生物标志是能够指示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子时的反应能力的一类生物标志。41.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1)对未知毒性效应的化合物或环境因素,研究其
23、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等基本毒理学特征;(2)对特定的环境有害因素,研究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卫生基准和环境危险度评价提供依据;(3)毒作用机制研究,探索生物标志;(4)对已经造成健康危害,并通过环境流行学学调查提出的可疑致病因素,建立动物模型予以证明,确定病因;(5)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42.一般毒性的研究内容和方目:43.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危害鉴定(首要步骤)、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核心)、暴 露 评 价(关键)和危险度特
24、征分析。第三章大气卫生1.大气圈: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厚度2000-3000Km以 按 气 温 的 垂 直 变 化 特 点 可 将 大 气 圈 自 下 而 上分为5 层:a 对流层:最靠近地面的一层,气象变化的主要发生层。对人类的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能吸收地面反射的能量所致);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b 平流层:其上界伸展至约55Km(原来50 Km),在高约15-35km处有能吸收太阳的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线。30-35km以下为同温层c 中间层:最高约85Km(原来80 Km)d 热成层:最 高 约 800
25、Km(原来500 Km)对无线通信有重要意义e 散逸层:800Km以上2.干洁空气: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由气体、水汽和气溶胶组成。除去水汽和气溶胶的空气称干洁空气。3.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可分为轻雾、浓雾、霾(m ai二声)、粉尘、烟气、烟、烟雾和烟怠(t a i二声)等。|(雾霾尘烟)4.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有:太阳辐射、气象条件和空气离子。太阳辐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 线。紫外线生物学作用:UV-A(长):色素沉着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可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320-400nmUV-B(中):抗佝偻病作用、红 斑 作 用(90%被 吸 收);对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环境 卫生学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