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基础讲义+真题第五章 治则与治法.pdf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基础讲义+真题第五章 治则与治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022)-基础讲义+真题第五章 治则与治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治则与治法章节预计分值重点提示治则1-3扶正祛邪、正治反治、标本缓急、调整阴阳、调和脏腑、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治法1-3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第一节治疗原则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包括扶正祛邪、正治反治、标本缓急、调整阴阳、调和脏腑、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等治疗方法。一、扶正祛邪扶正,指的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祛邪,指的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扶正祛邪扶正祛邪对应病证单纯扶正适用于以歪气虚为主要矛盾.,邪气不太正的虚性病证单纯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正气未以的实性病证扶正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与祛邪兼用,可以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
2、伤正兼用的效果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者扶正反而会助邪的病证先扶正后祛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反而更伤正邪气,故应先扶正后祛邪二、正治与反治治则治法治法用药适应证适应症分类正 治(逆治)寒者热之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实寒证表寒证用辛温解表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药热者寒之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实热证表热证用辛凉解表药里热证用苦寒清里药虚则补之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补益作用的方药进行治疗虚证阳虚用温阳药阴虚用滋阴药气虚用补气药血虚用补血药实则泻之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进行治疗实证水饮停留用逐水药食滞胃院
3、用消食导滞药瘀血用活血化瘀药气滞用理气行滞药治则治法治法用药适应证反 治(从治)热因热用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遇热症状的病证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遐塞症状的病证真热假寒证通因通用用通利祛邪的药物治疗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真实假虚证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真虚假实证独家记忆正治与反治1.正治,又 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口诀为:整你。注解:整=正=正治,你=逆=逆治。2.反治,又 称“从治”,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口诀为:饭桶。注解:饭=反=反治,桶=从=从治。3.正治与反治的理解正治和反治是本节比较难
4、理解的一个知识点。正治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现象)和证候性质(本质)相一致的病证。(1)正治是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故又称“逆治”。如针对具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临床表现的实热证患者,应用寒凉性的药物来治疗,即 为“逆治”。正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原则。(2)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 称“从治”。即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如疾病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表现出寒的假象(实质是热),反用寒药治疗。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疗的方法。(3)正治与反治相同之处,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
5、而治,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不同之处在于,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例 最佳选择题】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清热泻火方药治疗,体现的治法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用热远热D.寒因寒用E.热因热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热者寒之:又 称“以寒治热”,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清里方药治疗等。三、标本缓急根据病证的标本主次不同,在治疗时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分为:1.急则治其标:水胺病人、大出血病人,临床治疗时应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2.缓则治其本:肺一咳嗽,多为肺肾
6、阴虚导致,治疗时不应使用一般的治咳方法治其标,而应该采用滋养肺肾之法来治其本。3.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应该标本兼治。临床表现有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时,标本俱急,治疗时应标本兼顾。另外比如,虚人感冒,素体气虚,反复外感,应该采用益气解表的治法,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标本兼治。四、调整阴阳中医用以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调整阴阳调整阴阳适用病证病证分类阴阳寒热的关系对应病证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阳偏盛阴偏盛阴盛则寒实寒证阳偏超阳盛则热实热讴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阳偏衰阴偏衰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虚热证虚寒证五
7、、调和脏腑(-)顺应脏腑生理特性1.实则泻腑肝经湿热,可借清泄肠道,渗利小便,使湿热从二便而出.2.虚则补脏脾气虚证以四君子汤补脾益气,肾阳虚证以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3.脏腑同治脏腑表里关系决定。(-)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调理脏腑阴阳气血是调理脏腑的基本原则。根据脏腑病机变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三)调理脏腑相互关系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机上也相互影响。因此,从整体入手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之重新恢复平衡状态,是调理脏腑的基本原则。运用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确立治则包括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相生规律一一滋水涵木法、
8、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相克规律一一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六、调理气血津液()调气1.气虚宜补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而尤以培补中气为重。气虚之极,又要从补肾入手。2.气滞宜疏气滞多与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3.气陷宜升4.气逆宜降5.气脱宜固6.气闭宜开(二)调血1.血虚宜补2.血瘀宜行3.血寒宜温4.血热宜凉5.出血宜止(三)调津液L 滋养津液 适用于津液不足而致的肺燥、胃燥、肠燥等。调治方法,一是摄入足量的水液,二是用滋阴润燥的药物。2.祛除水湿痰饮 适用于水湿痰饮证。其中,湿盛者宜祛湿、化湿或利湿;水肿或水般者,宜利水消肿;痰饮为患者,宜化
9、痰逐饮。水液代谢障碍多责之肺、脾、肾,故水湿痰饮的调治,从脏腑而言,多从肺、脾、肾入手。(四)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气病治血气血互相维附,气虚则血弱,气滞则血瘀,气陷则血下,气逆则血乱,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病则血随之亦病。气虚宜顾其血弱,气郁宜顾其血滞,气逆宜顾其血乱,而求于气血冲和。2.血病治气气病血易病,血病气易伤,气血两者,和则俱和,病则同病。治血必调气,气和则血宁。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血滞者,行其气而血自调。出血者,调其气而血自止。3.补气生津、行津、摄津气虚而致津液化生不足者,宜补气生津。气不行津而成水湿痰饮者,宜补气、行气以行津;气不摄津而致体内津液丢失者,宜补气以摄津
10、。4.行气利水、祛痰津停而致气阻者,在治疗水湿痰饮的同时,应同时治以行气,气行则津行。七、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原则/因素临床应用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媵理致密,阳气内用凉远凉敛,本质上并非大热之证,应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用温远温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媵理疏松开泄,即使患外感风寒,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气伤阴用热远热因地制宜-西北严寒地区,如有外感风寒,用辛温解表药量较重,常用麻桂等药物东南温热地区,如有外感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学 综合 知识 技能 2022 基础 讲义 第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