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2022版.pdf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2022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2022版.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心肺脑复苏(C PC R)的急救护理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病患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是指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患者过去可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小时内(也有规定2 4小时,但 以1小时最为常用),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即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中断,出现意识丧失,患者如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一、急救护理措施(一)复苏的护理措施1.心肺脑复苏是一个连贯的、系统的急救技术,各个时期应紧密结合,不间断进行。首先护士应独立或配合医师快速准确进行“A B C”步骤心肺复苏,即保持气道通畅、
2、人工呼吸、建立人工循环。2.尽快建立心电监护和静脉通路。立即建立2条静脉通路,复苏时首选肘正中静脉,距心脏较近,可输入大量的液体。中心静脉可取股静脉,虽距心脏较远,但复苏抢救工作可以不必间断,并发症也较少。3 .对于发生室颤的患者应实施有效的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一般首次能量给予2 0 0 J,第1次转复无效或转复成功又复颤时可将能量增至3 0 0 J,如再不成功或复颤,能量可增至3 6 0 J。如室颤为细颤,除颤前应给予0 1%肾 上 腺 素I m g,使之转为粗颤后再行电除颤。4.复苏给药途径应首选静脉给药,其次选择气管给药,只有在开胸心脏挤压的可见条件下才可选择心内注射给药。遵医嘱准确快速应
3、用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碳酸氢钠等复苏药物。5.建立抢救特护记录,详细记录抢救用药、抢救措施、病情变化、出入量及生命体征等。(二)复苏后的护理措施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皮肤潮红、多汗和二氧化碳潴留而致酸中毒的症状,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2.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复苏后心律不稳定,应予心电监护。同时注意观察脉搏、心率、血压、末梢循环(皮肤、口唇颜色,四肢温度、湿度,指/趾甲的颜色及静脉的充盈情况等)及尿量。3.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呼吸道湿化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应用人工呼吸机患者应注意呼吸机参数(潮气量、吸入氧浓度及呼吸频率等)的监测和记录,吸入
4、气体的湿化,观察有无人工气道阻塞、管路衔接松脱、皮下气肿、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等现象。4.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5.保证足够的热量,昏迷患者可给予鼻饲高热量、高蛋白饮食。6.定期监测动脉血气、水电解质平衡。二、主要护理问题1.组织灌注改变:与心脏骤停、心肌血液灌流减少引起的心肌缺氧有关。2.心排出量减少:与心脏骤停、回心血量减少有关。3.组织灌注不足:心脏、脑组织、周围组织,与心脏骤停、心排出量减少有关。4.气体交换受损:与心脏骤停、心排出量减少导致携氧量减少有关。5.低效性呼吸型态:与心脏骤停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关。6.呼吸道清除功能无效:与意识丧失
5、无法自行将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有关。第二节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休克是指感染、出血、脱水、心泵衰竭、过敏和严重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导致全身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使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生命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休克是一种危险急重症,一旦发生,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原则是迅速解除致休克因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改善心脏功能和恢复正常代谢,并根据病情作相应处理。一、急救护理措施1 .体位:病人取平卧位,头 部 抬 高 1 0 2 0 ,下肢抬高2 0 3 0 ,松解病人的领口、紧身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翻身。2 .设专人护理:
6、建立护理记录,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用药。3 .吸氧与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应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为防止出现气道梗阻,应给予必要的急救护理措施,协助患者咳嗽、咳痰。昏迷患者头应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及时清除口咽、气管内分泌物。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可确保呼吸道通畅。4 .注意保温:适当加盖棉被、毛毯,但对持续高热患者可采用降温措施,降低机体对氧的消耗,采取物理降温,因药物降温易引起出汗过多而加重休克。5 .保持安静,防止意外损伤:在休克早期患者常处于兴奋、烦躁状态,不配合治疗,应将输液肢体妥善固定,加备床挡,防止患者坠床。如患者频繁躁动,可适
7、当用地西泮等镇静药物。伴有疼痛的病人审慎地给予可逆性麻醉剂,如吗啡(2 4 m g 静脉注射)极易控制严重的疼痛。6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最好建立2条 或 2条以上静脉通路,为保证液体顺利输注,现多主张安置中心静脉导管。补液速度根据病情灵活掌握,一般成人每分钟6 0 8 0 滴为宜。抗休克时,药物繁多,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药物浓度及滴速,用药后要及时记录。7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血容量补足的基础上尽早采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血压和微循环,但必须严密监测血压与尿量。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刺激性强,对注射局部容易产生坏死,而休克病人反应迟钝,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宜选用中心静脉置管,并应使
8、用微量注射泵。8.加强临床观察:休克是一个严重的变化多端的动态过程,要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必须加强临床护理中的动态观察。严密监测病人的意识状态、血压、心率、心律及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并及时记录。此外,还需监测尿量、尿比重、酸碱度和血气等变化,以了解各脏器功能状态和体内代谢变化情况,以利于早发现、早处理、早纠正。应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作为医师下一步诊治的参考。9.注意心理护理:患者受到创伤、疼痛、失血、失液或感染等侵袭,往往表现出烦躁不安,不与医护人员合作,这时对神志清醒者应给予安慰,尽量保持患者情绪稳定。10.病因护理:各种类型休克应按其不同病因进行护理,例如,细菌性肺炎所致感染性休克,应及
9、时做痰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必要时遵医嘱做血培养。失血性休克要详细了解并记录患者的出血量,对于呕血、黑便者注意其一般状况、脉率、血压及肠鸣音等,并对原有疾病进行护理。心源性休克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应紧急进行心脏监护,并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身护理。二、主要护理问题1.循环血容量减少:与体液或血液流失所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有关。2.心排出量减少:与心肌收缩力减弱、血容量减少及回心血量减少有关。3.组织灌注不足:心脏、脑组织、周围组织,与心排出量减少有关。4.气体交换受损:与心排出量减少导致携氧量减少有关。5.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第三节昏迷病人的急救护理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其主要
10、特征为随意运动丧失,对外界刺激失去正常反应并出现病理反射活动。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各种疾病共同的结果。意识是机体对自身及外界环境感知并能作出正确反应的状态。一、急救护理措施1.判断昏迷程度:目前,通用的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 l a s s g o w c o m a s c a l e,G C S)计分法检查。2 .维持呼吸道通畅和足够的氧合(1)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形态的改变。每4小时评估呼吸音的改变,监测是否出现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的体征,如湿音、哮鸣音、发热等现象。(3)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根据血气报告调节氧气浓度。G C S计分法项目反应计分睁眼反应口自动睁眼口4口呼唤睁眼 3刺激
11、睁眼 2任何刺激不睁眼 1语言反应对人物、时间、地点方向准确口5口不能准确回答以上问题口4口胡言乱语、用词不当 3能发出无法理解的声音 2无语言能力 1运动反应能按指令动作6口对刺痛能定位 5对刺痛能躲避 4刺痛时肢体屈曲(去皮层强直)3 刺痛时肢体过伸(去大脑强直)2 对刺痛无任何反应口1注:正常人为1 5分,8分以下为昏迷,3分为深度昏迷(4)拍背、吸痰以促进痰液的排出。协助患者采取半坐卧位以利于胸廓的扩张。(6)密切监测呼吸机的使用情况,维持呼吸机的正常功能。3.维持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1)密切评估并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眼球活动等变化;并注意是否出现不安、躁动、头痛等情况
12、。监测颅压变化,避免增加颅压的活动,如弯曲颈部、疼痛刺激等。保护病人,避免意外伤害,使用床挡。减少诱发抽搐的因素,如高热、缺氧、电解质紊乱等。(3)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电解质平衡1)密切注意是否出现容量不足的体征,如皮肤、粘膜干燥和尿量减少等。2)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药,监测是否出现体液不足或过多的体征,并立即通知医师。3)保留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以作为体液补充是否足够的指标。4)准确记录摄入量和体重,以评估液体补充的情况。5)密切监测电解质的变化,遵医嘱给药。维持皮肤完整性,避免造成皮肤破损1)每2小时翻身1次,按摩背部。2)当病人出现尿、便失禁时,及时更换床单,以保持床单的清洁。3)密
13、切观察受压部位皮肤,对出现发红或皮肤干燥破裂等情况,增加翻身次数。4)鼻饲或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保证能量供给。5)每天注意对眼睛的护理,遵医嘱滴入人工泪液维持眼睛的湿润度,并用纱布覆盖,预防无法眨眼造成过度干燥引起的角膜损伤。(5)维持体温恒定1)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2)体温过高时,采取物理降温。3)体温过低时,采取保温措施。二、主要护理问题1.低效性呼吸型态: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关。2.呼吸道清除功能无效:与意识状态不清无法自行将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有关。3.脑组织灌流改变:与头部病变有关。4.潜在危险性体液容量缺少:与无法自行摄取水分有关。5.潜在危险性皮肤完整性受
14、损:与病人无法自行翻身有关。6.体温恒定失常:与药物中毒或脑部病变有关。第四节急性中毒病人的急救护理急性中毒是指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发生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疾病状态甚至死亡,是各种毒效作用的综合表现。最多见的中毒是药物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动植物性毒物中毒。一、急救护理措施1.迅速清除毒物(1)立即脱离中毒环境,终止继续接触毒物1)吸入性中毒:将患者迅速脱离中毒环境,移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给予吸氧和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2)接触性中毒:应迅速脱去患者的一切污染衣物,彻底清洗污染部位。强酸类中毒用弱碱溶液清洗(如2%5%的碳酸氢钠溶液、肥皂水等);强碱类中毒用弱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急诊科 疾病 护理 常规 20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