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锦州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5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pdf
《辽宁锦州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5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锦州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5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辽宁锦州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嵯、量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 也。”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
2、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褒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 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已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宋 李 格 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注 淆(x i d o):山名。电(m i dn):古隘道名。襟喉:喻要害之地。走集:出入必经的要地。治乱:即太平和动乱。后文的“治忽”同“治乱”。候:征兆。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
3、汉、后周。蹂蹴:蹂蹒。囿(y du):饲养动物的园地。(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人恒过 衡于虑予故尝曰 化而为灰烬(2)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A.国恒亡/去国怀乡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C.欲退享此/欲报之于陛下也D.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何陋之有(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4)乙文第二段“园囿之兴废”的事例印证了甲文中(5)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积累,根据句意理解词意。译句:人常常犯错。过:犯错误。
4、译句: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译句:我因此曾说。尝:曾经。译句:化成灰烬。为:成为。(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积累,根据句意理解词意,最后将两个词语的意思进行对比作答。A.国恒亡,译句:国家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国:国家。去国怀乡,译句:离开国都,思念家乡。国:国都。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句: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于:介词,在皆以美于徐公,译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于:介词,比。C.欲退享此,译句: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欲:想。欲报之于陛下也,译句: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欲:想。D.盖四方之必
5、争之地也,译句:是四方诸侯一定会争抢的地方。之:助词,的。何陋之有,译句:有什么简陋的嫩。之: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故 选:C,(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动心忍性,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曾:增加。句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重点词:已,罢了。受兵,遭遇战事。句意: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遇战事。(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
6、候也”译为: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与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意思相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本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用一句话来说,洛阳园林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对朝廷的腐败提出了强烈的忠告,表现了作者对衰微的国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忧虑。联系我们的生活,乙文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贪图享乐。答案:(1)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曾经;成为。(2)C o(3)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
7、阳总是首先遭遇战事。(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乙文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贪图享乐。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点 评】“之”的意义与用法:1.用作代词,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 而 不 能 通 其 义(马说)2.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宋何罪之有?(公输)(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例:
8、久 之,目似 瞑,意暇甚。(狼)3.用作动词可 译 为“去、往、至。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参考译 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高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
9、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蜡山、海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一定会争抢的地方。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遇战事。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
10、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 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 么 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 是 前车之鉴啊!(2 0 2 1辽宁锦州)【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11、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诸葛亮 出师表)【乙】越石父贤,在缥细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修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懵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越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训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缥细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缥继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选自司马迁 史记管晏列传)【注释】越石父:齐人。缥 继(1 6 i x i。:拘系犯人的绳索,指囚禁。修:
12、指一车三马或四马中两旁的马匹。谢:告 辞(这是文中晏子的表现)。闺:内室。懵(j u 6)然:惊异的样子。厄:困苦,灾难。讪 速(qt i):通“屈”,委屈 信:通“伸”,伸展。感寤:有所感而觉悟。1 0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躬耕于南阳:遂许先帝以驱驰:吾闻君子讪于不知己:彼不知我也:1 1 .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 一 项()CA.由是感激/是知己B.解左修赎之/前人之述备矣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兵甲已足D.何子求绝之速也/绝喊多生怪柏1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1 3 .【甲】文中诸葛亮“遂许先帝以驱驰”,【乙】文
13、中越石父“请绝”,请根据两文内容分别说说原因。1 4 .从【乙】文中晏子的身上,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答出两点即可)【参考答案】1 0 .(1).亲自(2).奔走效劳(3).听说(4).了解1 1、C1 2 .(先帝)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晏子于是邀请他进门待为贵宾。1 3 .【甲】文中因为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乙】文中因为晏子对越石父“知而无礼”。1 4 .爱惜人才;遇到问题,善于沟通、解决;知错就改【参考译文】【乙】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
14、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 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2 0 2 0辽宁锦州)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冰 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 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
15、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掾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1。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递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崎绣,戴朱缨宝饰之帽樱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烽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 此。(
16、选 自 宋 濂 送东阳马生序)【乙】仆 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 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不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或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 声 韵 .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回又课诗,不遑 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脏.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督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 致,自悲矣。(选自白居易 与元九书)【注】仆:对自己的谦称。宿昔:以前。谙 识:熟识。声 韵:赋诗的声韵格律。课: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遑(h u d n g):闲暇,
17、空闲。股(zh i):老茧。督(m d o)然:眼睛昏花的样子(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掾疑质理暧白玉之环业五六岁间又课诗援腰及间(2)选 出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皆以美于徐公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咨臣以当世之事C.乳母抱弄干书屏下/欲有求干我也D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望之蔚然画深秀者,琅哪也(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仆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4)甲文中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豪华生活?乙文中“口舌成疮,手肘成胀”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5)甲、乙两文都写了作者的求学经历,体现了他们哪种共同品质?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18、。【参考答案】(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句意: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句意: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腰:腰佩句意:等到五六岁。及:等到句意:偶尔也学习做诗。间:偶尔(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都认为我比许公漂亮。.以:因,因为/认为,以为。B.句意: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向我咨询当今的时事。之:皆为结构助词,译为“的”。C.句意:乳母抱着我在书屏
19、下边玩/是想要有求于我。于:介词,在/介词,向。D.句意:还未及年老却已经牙齿脱落头发变白/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那山。而:表转折,可是/表并列。故选:B o(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以:因为足乐:足以快乐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比得上句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重点词有:虽:虽 然 口:口头上已:已 经 识:记 住 句 意:我虽然嘴上说不
20、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作用。本题应结合“我”“编袍敝衣”的境况和“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想法,从对比手法的作用来分析作答。本题应结合前后文作者:对自己苦学的记叙和作者“盖以苦学力文所致”的总结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本题有两问,两文作者的共同品质可从“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和“盖以苦学力文所致”两句中总结出来。第二问围绕二人的优秀品质,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答案:(1)引腰佩等到偶尔(2)B(3)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4)甲文写同曹生
21、的“豪华生活”,与“我”的“缢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从读书中获得巨大快乐(或突出“我”求学的艰辛)。乙文“口舌成疮,手肘成脏”这一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地刻面出作者读书的勤奋刻苦程度。(5)体现了他们勤奋刻苦这一共同的优秀品质。启示:历来取得成功者,大都是用自己刻苦努力换来的,我们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应当像他们一样,勤奋刻苦的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参考译文】【乙】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
22、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诗,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于嘴和舌头都生疮,手和肘都磨成茧。眸子里面总是一晃一晃的,好象飞着挂着珠,动不动就以万计。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做诗造成的,自己感到很悲哀。(2 0 1 9辽宁锦州)【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
23、】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 语 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注释】弭(m i):消除。郛:阻塞。壅(y o n g):堵塞。彘(z hi):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时 时 面 回 进()期年之后()厉王申()国人谚王(【答案】(1)偶尔(2)满一年(3)暴 虐(残暴)1 2 .选出下列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4)
24、指责(2分)A.能谤讥干市朝B.门庭若巾C.乃不敢言D.于愚国人莫敢出言【答案】A1 3 .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愿为由鞍马若无兴德之音问今号何世(4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答案】(1)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来朝见齐国。(2)国都的人没有感说话的,在路上碰见只用眼神示意。1 4 .【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乙】文中召公用“,”(请用原文语句作答)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2分)【答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1 5 .【乙】文中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2分)【答案】参考示例: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能虚心地接受别人
25、的意见或建议。【参考译文】【乙】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巫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2 0 1 8 辽宁锦州)【甲】故天将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 锦州 历年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15 答案 翻译 截至 202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