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电子课件.ppt
《食品化学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电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化学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电子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食品化学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电子课件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主编 杨玉红学习目标1.了解食品风味产生的途径及生理基础。2.熟悉风味物质的特点。2.掌握常见味感物质的特征。4.学会食品香气的控制方法。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第一节 第一节 概述 概述第二节 第二节 味觉和味感物质 味觉和味感物质第三节 第三节 嗅觉和嗅感物质 嗅觉和嗅感物质第一节 概述一、食品风味的定义 风味(flavor)是指人以口腔为主的感觉器官对食品产生的综合感觉(嗅觉,味觉,视觉及触觉)。p 狭义上的食品风味:食品的香气、滋味和入口后获得的香味。(味觉和嗅觉)p广义上的食品风味(flavor):指人以口腔为主的感觉器官对食
2、品产生的综合感觉(嗅觉,味觉,视觉及触觉)。p感觉现象:个人、民族、地域的倾向。第一节 概述食品感官特性示意图食物味觉(酸,甜,苦,咸等)嗅觉(香,臭等)触觉(硬,粘,热等)运动感觉(滑,干等)视觉(色,形等)听觉(声音等)化学感觉物理感觉心理感觉第一节 概述 风味物质一般具有下列特点:p成分多,含量甚微;p大多是非营养物质;p味感性能与分子结构有特异性关系;p多为对热不稳定的物质;p呈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食品风味产生不同的影响。二、风味物质的特点第二节 味觉和味感物质概述1、食品的基本味(原味)(origianl taste)酸、甜、苦、咸。2、呈滋味的物质的特点(characterist
3、ic of taste compound)q 多为不挥发物;q 能溶于水;q 阈值比呈气味物高得多。基本味感酸 甜 咸 苦刺激口腔粘膜、鼻腔粘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口腔蛋白质受到刺激而凝固时所产生的一种收敛的感觉,与触觉神经末梢有关。涩味涩味 辣味第二节 味觉和味感物质 由于其呈味物质与其他味感物质相配合时能使食品的整个风味更为鲜美,鲜味物质在欧美各国为风味增效剂或强化剂,而不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味感鲜味其他几种味感如碱味、金属味和清凉味等,一般认为也不是通过直接刺激味蕾细胞而产生的。第二节 味觉和味感物质 LOGO分 类日本:甜、苦、酸、咸、辣欧美:甜、苦、酸、咸、辣、金属味印度:
4、甜、苦、酸、咸、辣、淡、涩、不正常味中国:甜、苦、酸、咸、辣、鲜、涩其它:凉味、碱味第二节 味觉和味感物质一、味觉的生理基础 Map of the tongues taste receptors第二节 味觉和味感物质 LOGO一、味觉的生理基础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呈味物质溶液刺激口腔内的味感受体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感Tep1 Tep2 Tep3产生味感的基本途径:味觉是食品中的可溶成分与口腔舌头表面和上颚等部位的味觉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感觉。乳突味蕾味蕾细胞味觉受体第二节 味觉和味感物质食品的基本味觉有甜味、苦味、咸味、酸味
5、四种。甜味 苦味 咸味 酸味食品的基本味觉的相互作用第二节 味觉和味感物质对比现象:当食盐浓度约0.5%时会增加蔗糖的甜度,当食盐浓度达1%时则会降低蔗糖的甜度;相乘现象:酸味和咸味之间存在“相乘”作用,二者的调和会使味觉变得更酸及更咸;相杀现象:酸味和甜味之间存在着所谓“相杀”关系,二者之间的调和会使味觉强度降低并变得缓和;酸味和苦味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大;高浓度的糖会掩盖食品中的苦味。第二节 味觉和味感物质例1:味觉感受器只能同食品中的()作用并产生味觉。A.所有有机物 B.所有无机物 C.一些可溶性物质 D.所有物质C例2:冰糖雪梨配料表:水、白砂糖、浓缩梨汁、冰糖、葡萄浓缩汁、柠檬酸、柠檬
6、酸钠、D-异抗坏血酸钠、CMC、植酸、食用香精、食用盐。请问配料中添加食用盐的作用是什么?第二节 味觉和味感物质 味的阈值(C)阈值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是指能感受到该物质的最低浓度(mol/m3、或mg/kg等)。物质的阈值越小,表示其敏感性越强。常温下各种味的阈值结论物质 阈值蔗糖(甜)0.1%氯化钠(咸)0.05%柠檬酸(酸)0.0025%硫酸奎宁(苦)0.0001%LOGO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A呈味物质的结构B 温度C 味觉的感受部位 D时间E 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A 呈味物质的结构(内因)n 常见糖类甜味,酸类酸味,盐类咸味,生物 碱苦味n 其它 如
7、 糖精、乙酸铅等非糖有机盐有甜味;草酸 无酸味而有涩味;碘化钾呈苦味而不显咸味等总之,物质结构与味感关系复杂,有时分子结构上的微小改变也会使其味感发生极大变化。B 温度温度对味感有影响味感在30 上下较敏锐,而在50 时各味觉多变得迟钝。温度对不同味感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其中对糖精甜度的影响最大,对盐酸酸味影响最小。C 味觉的感受部位 甜味的味觉感受敏感部位在舌尖,苦味在舌根,咸味在舌侧前端,酸味在舌侧后端 D 时间n 易溶解的物质呈味快,味感消失也快;n 慢溶解的物质呈味慢,但味觉持续时间长。E 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对比现象:不同类型相互增强,如糖中放少量盐更甜等;消杀现象:相互抵消,如酱油
8、的咸味比同浓度的食盐水咸味淡;变调现象:如吃奎宁后喝清水感觉有甜味;阻塞现象:如吃“神秘果”后再吃酸味品感觉 不到酸味;相乘现象:如味精中假如少量肌苷酸会使鲜味成倍增加;疲劳现象:即常吃辣不辣等。二、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味感的关系二、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味感的关系 糖类甜味 酸类酸味 盐类咸味 生物碱苦味(一)甜味与甜味物质(Sweet taste and sweet substance)夏伦贝格尔 夏伦贝格尔(Shallenberger)(Shallenberger)的 的AH AH B B理 理论 论 风味单位(flavor unit)是由共价结合的氢键键合质子和位置距离质子大约3的电负性轨道产生
9、的结合。q 化合物分子中有相邻的电负性原子是产生甜味的必须条件。q 其中一个原子还必须具有氢键键合的质子。q 氧、氮、氯原子在甜味分子中可以起到这个作用,羟基氧原子可以在分子中作为AH或B。呈甜机理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补充学说 甜味分子的亲脂部分通常称为(-CH2-,-CH3,-C6H5)可被味觉感受器类似的亲脂部位所吸引,其立体结构的全部活性单位(AH、B和)都适合与感受器分子上的三角形结构结合,位置是强甜味物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是对糖的甜味作用是有限的。(一)甜味与甜味物质(Sweet taste and sweet substance)夏伦贝格尔 夏伦贝
10、格尔(Shallenberger)(Shallenberger)的 的AH AH B B理 理论 论呈甜机理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D-吡喃果糖甜味单元中AH/B和之间的关系 氯仿 邻磺酰苯亚胺 葡萄糖(一)甜味与甜味物质(Sweet taste and sweet substance)夏伦贝格尔 夏伦贝格尔(Shallenberger)(Shallenberger)的 的AH AH B B理论的局限 理论的局限性 性呈甜机理q 不能解释多糖、多肽无味。q D型与L型氨基酸味觉不同,D-缬氨酸呈甜味,L-缬氨酸呈苦味。q 未考虑甜味分子在空间的卷曲和折叠效应。三、味感
11、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二、甜味与甜味物质(Sweet taste and sweet substance)甜度及其影响因素1、甜度甜味剂的相对甜度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一)甜味与甜味物质(Sweet taste and sweet substance)甜度及其影响因素2、影响因素 A、聚合度:聚合度大则甜度降低;B、异构体:葡萄糖:,果糖:;C、环结构:-D-吡喃果糖-D-呋喃果糖;D、糖苷键:麦芽糖(-1,4苷键)有甜味,龙胆二糖(-1,6苷键)苦味。q 结构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一)甜味与甜味物质(Sweet tas
12、te and sweet substance)甜度及其影响因素2、影响因素q 温度 果糖随温度升高,甜度降低。(异构化)q 结晶颗粒大小 小颗粒易溶解,味感甜。q 不同糖之间的增甜效应 5%葡萄糖+10%蔗糖=15%蔗糖。q 其它呈味物的影响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二)苦味与苦味物质(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苦味机理v 大多数苦味物质具有与甜味物质同样的AH/B模型及疏水基团。v 受体部位的AH/B单元取向决定了分子的甜味和苦味。v 沙氏理论认为苦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基,AH与B的距离近,可 形成分子内氢键,使整个分子的
13、疏水性增强,而这种疏水性是与 脂膜中多烯磷酸酯组成的苦味受体相结合的必要条件。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 1、茶叶、可可、咖啡中的生物碱 2、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中的律草酮或蛇麻酮的衍生物(-酸和-酸),其中-酸占了85%左右。(二)苦味与苦味物质(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苦味物质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二)苦味与苦味物质(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苦味物质3、柑橘中的苦味物(糖苷)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 脱苦的
14、方法:酶制剂酶解糖苷,树脂吸附,-环糊精包埋等。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4、氨基酸及多肽类(二)苦味与苦味物质(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苦味物质 5、盐类 苦味与盐类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离子直径之和有关。q 离子直径小于0.65nm的盐显示纯咸味 如:LiCl=0.498nm,NaCl=0.556nm,KCl=0.628nmq 随着离子直径的增大盐的苦味逐渐增强 如:CsCl=0.696nm,CsI=0.774nm,MgCl2=0.85nm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咸味与咸味物质(Salty tas
15、te and salty substance)阳离子产生咸味阴离子抑制咸味氯化钠和氯化锂是典型咸味的代表。钠离子和锂离子产生咸味。较复杂的阴离子不但抑制阳离子的味道,而且它们本身也产生味道。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四)酸味与酸味物质(Sourness and sourness substance)1、酸味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 起的味感,H+是定味剂,A-是助 味 剂。2、酸味的强度与酸的强度不呈正相关关系。呈酸机理3、酸味物质的阴离子对酸味强度有影响 有机酸根A-结构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则亲脂性减弱,酸味减弱;增加疏水性基团,有利于A-在脂膜上的吸附,酸味增强。三、味
16、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1、食醋 2、乳酸3、柠檬酸4、葡萄糖酸-D-葡萄糖内酯的水溶液加热可转变成葡萄糖酸。(四)酸味与酸味物质(Sourness and sourness substance)主要的酸味剂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五)辣味与辣味物质(Piquancy and piquancy substance)呈味机理 辣味刺激的部位在舌根部的表皮,产生一种灼痛的感觉,严格讲属触觉。辣味物质的结构中具有起定味作用的亲水基团和起助味作用的疏水基团。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三、味感物质的分类及特征 1.热辣味(hotness)口腔中产生灼烧的感觉,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化学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电子课件 食品 化学 第十 风味 物质 电子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