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方案按照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关于印发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和利用体系,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工作原则政府引导,试点先行。加强政府对多元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市场活力。构建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以点
2、带面,逐步推动全市范围内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城乡协同。推动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加强区域协作和相关设施共享。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建立有利于社会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着力培植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资源化利用基地,推行先进经营理念,创新经营发展模式。优化回收处理设施布置,强化分拣中心与加工利用基地对接,提高废旧物资供给保障。(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交投便利、转运畅通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更加健全,建成10个绿色分拣中心、3个交易中心,回收企业数量达3000家
3、,可循环快递回收装置网点达3000个。原则上产生量大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建设完成1个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可同周边县(市、区)联合建设,实现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城乡100%全覆盖。培育新增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骨干企业20家以上,建成资源化利用基地(园区),各类废旧物资加工利用以及再制造产业实现集聚化发展,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量超过100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75%,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水平显著提升。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监管政策更加有效。低值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网络日益健全,逐步实现应收尽收,有效促进垃圾减量。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更加规范,线下二手商
4、品交易市场数量达300个,二手商品经营企业数量(含个体工商户)达1万个。再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再制造企业数量达1000个。二、重点任务(一)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1、构建多层级回收利用体系。按照便民、高效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废旧物资回收、分拣、打包网点等设施,加快健全垃圾收运系统,鼓励借助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回收点与现有垃圾分类设施相衔。逐步完善由村(社区)可回收物回收站点、乡镇(街道)中转站、区县分拣加工中心、区域回收加工利用基地(物资集散基地)及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组成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城镇区域每1500户居
5、民设置1个便民回收点,农村区域按照“一村一点”的原则布局,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在不影响交通环境、便于交投的前提下使用移动式便民回收点、回收箱代替。2、提升源头分类和处理能力。推动建设具有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严格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减少再生资源进入垃圾清运体系。以县(市、区)、开发区为单位,根据当地废旧物资产生量及回收量,规划具备相应处置能力规模的分拣中心。按照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要求,推进建设功能健全、设施完善、绿色安全的绿色分拣中心。探索自动回收设施布点与专业物流相结合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创新试点适应垃圾分类需求的再生资源回收新模式,打造集信息、交易、结算为一体的
6、“互联网+回收”智能化平台。推动垃圾转运站增加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功能。探索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与垃圾处理循环经济园区设施共享、生态共生。3、因地制宜布局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合理布局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规范回收体系。逐步完善大件垃圾拆分处理设施,加强全过程监管,有效掌握大件垃圾流量和去向。以中心城区为试点,推动乡镇(街道)中转站增加大件垃圾破碎功能,逐步推进各区县增加大件垃圾预约上门回收服务。支持回收企业采用自建、承租、承包等方式运营废旧物资回收站点,提升全品类回收功能,形成扎根社区、服务居民的基础网络。推动资源化利用基地建设,发挥区域辐射作用,实现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构筑以塑料循
7、环利用为基础,生态改性高分子材料为核心,高端建材、汽车、家电等塑料成品为主导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囊括研发、生产、销售业态,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使塑料产业高效、集约、清洁化生产,有效实现产业升级,改善生态环境,打造资源再生利用与循环产业基地,实现各类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4、提升分拣中心规范化绿色化水平。全面提升废旧物资回收设施、技术、模式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在废旧物资转运领域的应用。推进建设规模适当的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县建设一批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符合环保要求的“城市矿产”综合性分拣中心。支持建设专业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中心和废钢铁加工利用基地,提高报废汽车回
8、收拆解和废钢铁分拣加工能力;建立涵盖“集中回收、统一运输存放、规模化处理”的农药兽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深化快递业绿色包装试点建设,鼓励快递企业建立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体系,推广应用可重复使用中转箱、笼车等设备。(二)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1、推动先进回收利用技术装备应用。加大再生资源先进加工利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力度,推动现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项目提质改造,开展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提高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引导综合性分拣中心在回收加工过程中研发应用标准化工艺流程和专业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设施,持续进行升级改造,促进分拣自动化和精细化,提升分拣加工能力,提高分拣加工后的产品质量。鼓励现
9、有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变化趋势,适度扩大回收利用规模,灵活调整产品结构,迎合国家政策导向,强化废旧家电回收综合利用、蓄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同时,拓展延伸废玻璃、废旧纺织品、大件垃圾等回收,强化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产业链。支持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技术研发平台加强技术装备研发,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各领域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升,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2、积极引进外部优势主体投资建设。对再制造、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废玻璃分拣加工等没有基础或基础较为薄弱的领域,积极引进、建设一批国内技术先进、规模优势明显、综合效益突出的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开展重
10、点技术装备研发,尤其是在精细拆解、复合材料高效解离、有价金属清洁提取、再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大型成套装备,培育建设1-2个报废汽车拆解和加工利用产业基地,推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示范工程建设。3、强化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能力。在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大件垃圾等领域,探索采用“收运+处置”的服务外包模式,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专业的分拣中心并招标专业回收企业运营管理。积极构建废旧纺织品积分制度,推动废纺企业入园,引入国内大型废纺分拣利用企业,打造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拣、利用全链条。探索推行玻璃瓶饮料消费押金制,在销售点设立回收处,以押金督促废玻璃瓶回收,其中保存完好的可直接返厂重新利用,其余经
11、破碎分选后送至玻璃厂进行再生利用。积极搭建预约上门回收、定时定点集中回收以及大件家具自主交投等多元回收渠道。4、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水平。完善“互联网+废旧物资”产业链条,加快互联网与废旧物资回收行业深度融合。积极发挥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信息服务平台使用面广、方便快捷的作用,优化运行流程,进一步做好功能的研发扩充,提高回收的精准度和回收率。支持企业在社区设立具有自动称重功能及先进的嵌入式信息处理模块的智能回收箱。鼓励智能分类回收企业通过积分反馈、绿色账户等方式,对居民分类投放行为进行积分兑现等经济激励。鼓励市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自行建立再生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由各县(市、区)政府、开发
12、区管委会主管部门牵头,接入本区域再生资源企业信息管理平台,搭建覆盖全市的再生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借助运用云计算、区块链、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实现可追溯、可统计、可分析功能。支持回收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全链条业务信息平台和回收追溯系统,形成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全链条体系。(三)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发展1、拓展二手商品交易市场。拓宽二手商品交易渠道,推动线下实体二手商品市场规范建设和运营,加强对所用场地和交易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促进二手商品网络交易平台规范发展,加强交易行为监管,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推动设立二手商品寄卖店、寄卖点、分享点,定期组织二手商品
13、交易活动,促进居民家庭、学校机构内闲置物品交易和流通。鼓励建设集中规范的“跳蚤市场”,打造二手商品交易市场和交易专区。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二手车交易平台,加强对二手车电子商务的指导和管理,引导和规范二手车交易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强对二手商品交易的市场监管,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加强计算机类、手机通讯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二手交易的信息安全监管,确保计算机类、通讯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信息清除,防范用户信息泄露及恶意恢复,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健康有序发展。2、提升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支持各领域企业广泛使用再制造产品和服务。加快推动形成“旧件回收、整机再制造、关键件配套、再
14、制造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产业链。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模、重型机床、医疗影像设备等再制造装备发展,打造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集聚区。大力推广工业装备智能化、数字化再制造,提高再制造全过程溯源追踪的信息化水平和设备的安全性能。支持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等领域加强拆解与绿色清洗、质量性能检测及智能运行监测等技术研发。鼓励专业化再制造服务公司与汽车零部件、机械、化工等制造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培育再制造产业协同体系。三、保障措施(一)强化行业监管保障。持续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政策性文件的制定和实施,规范市场秩序,杜绝违法经营,进一步落实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企业规范化经营,依法打击非
15、法拆解、处理报废汽车或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行为。严厉打击再生资源回收、二手商品交易领域的非法交易、假冒伪劣、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计算机类、通讯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二手交易信息安全监管,防止用户信息泄露或被恶意恢复。建立行业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废旧物资主要品种统计数据库,为行业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强化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信息对接,建立再生资源回收重点企业联络机制,及时掌握回收行业发展情况和未来趋势。(二)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加强回收网点、绿色分拣中心等再生资源回收加工设施土地保障力度,并将其作为城市配套的基础设施用地,纳入全市用地规划,并切实落实相关用地保障。在旧城、旧厂、旧村改造,专业批发市场
16、、物流园、工业园整治提升,“散乱污”企业和场所整治等工作腾出的空间中,优先安排废旧物资设施场地,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用地与市政环卫设施等整合,一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三)强化技术创新保障。支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等开展产学研联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推广应用。鼓励重点企业联合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攻关。加快废旧物资回收处理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强再生产品宣传,增强社会大众对可再生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带动社会公众参与消费。(四)强化财税金融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升级污染治理与节能减碳、环保、科技等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各县(市、区)、开发区加大对体系建设财政投入。积极落实国家
17、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废旧物资领域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支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探索开展区域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项目中长期债券融资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股票及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融资。(五)强化社会资本保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市场化手段推进项目建设。深入挖掘废旧物资利用价值,鼓励采用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授权企业开展废旧物资回收业务,大力推广复制农村垃圾处理付费机制等典型经验,不断增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的内生动力。在企业用工、减税降费、用地保障、技术改造、创新创业等方面瞄准“痛点”“堵点”,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不断激活
18、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领域民间投资活力。四、有关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推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分拣、利用等环节的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建立重大工作定期调度制度,各区、县(市)政府及市级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分解落实年度任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发挥市再生物资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引导推进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创新行业扶持方式,按照向公益性品种、向产业集聚和向科技创新倾斜的原则,
19、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利用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对公益品种回收网络建设、规范化回收站点建设、“互联网+”回收设施、分拣中心搬迁改造、前沿回收及分拣技术研发等项目给予资金资助。建立托底功能性保障,鼓励各类废旧物资企业从事生活源废旧物资的回收,鼓励该类企业参与各区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通过创新尝试市场化运作,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废旧物资龙头企业托底功能性保障等形式,实现全市废旧物资的应收尽收。(三)营造工作氛围。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短视频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传播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知识普及活动,通过微信平台、悬挂条幅、分发宣传资料、入户宣传、走访指导等形式,加大公众对垃圾分类以及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和废旧物资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公众自觉消费再生产品,推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工作。(四)深化监督考核。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积极推动工作落实;市有关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发挥行业监管职能。领导小组强化对废旧物资循化利用体系建设目标的监督考核,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成效纳入重点责任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及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结果运用,彰先策后、培树典型、推广经验,对行动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