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资监管不是替代国企改革.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加强国资监管不是替代国企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国资监管不是替代国企改革.docx(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加强国资监管不是替代国企改革 第一篇:加强国资监管不是替代国企改革 加强国资监管不是替代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的十字路口仍是政企之争,核心是责权利的合理划分。 在反腐大潮中,国企改革也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从2022年11月底起先,中心巡察组对文化部、南方航空、中国船舶、中国联通、中国海运、华电集团、东风汽车、神华集团、中石化等13个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巡察。 此轮巡察开启之际,八家国企的纳入一度引发社会对国企腐败话题的热议。在已经公布的五家国企“问题清单中,巡察组觉察的国企通病颇多,其中尤以国企领导以权谋私的利益输送问题最为突出。 2月5日中心纪委网站集中公布了中心巡察组对中国国际广播电
2、台、中国船舶、中国联通、华电集团、东风汽车、神华集团这六家单位开出的“巡察清单,反映被巡察单位中,中国船舶、中国联通、华电集团、神华集团均在“三重一大制度 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支配、大额资金运用,必需经集体探讨做出确定方面存在问题。 2022年上半年有超过40名央企负责人的腐败问题暴露,严峻的腐败现象使国企监管不到位和国企高管的收入问题不断成为社会关切的热点和焦点。众多的国企贪腐和管理问题使社会和公众发问:经过多年的改革和进展,国企的监管体制到哪儿去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何不能防范和杜绝腐败问题?国企改革市场化的方向是否还需要坚持?下一步国企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一种主流观点认为
3、,接着加强和完善现有国资监管体制,以维护出资人权利为核心,通过建章立制,不断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一些国企经营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有效监督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这种做法行得通吗? 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进展,从中心到地方,全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据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国资委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建立了由16个规章和80余件规范性文件及各省区市国资委制定的1200多件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的国有资产法规体系国有企业改革实录邵宁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425页,涉及企业投资决策、重组改制、产权转
4、受让、清产核资、业绩考核、薪酬支配等。在持续派出稽查特派员的工作基础上,国资委向下属央企外派监事会,覆盖管辖范围内的112家企业。据统计,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间,稽查特派员和监事会监督检查涉及资产70.32万亿元,占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资产总额的75.8%,向国务院以及国资委报送监督检查报告稽查报告和专项报告1622份,揭示重大事项2684件,对3239位企业主要负责人提出了奖惩任免建议国有企业改革实录邵宁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516页。另外,国资委主导分期分批对多家央企开展董事会试点工作。 这份亮眼的监管成果单为何没能吓阻越演越烈的腐败和用人失察等问题的发生?莫非是“牛栏关猫吗
5、? 另一方面,这套监管体系也使一部分国企埋怨国资委管得过多、过细,企业要用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填报国资委需要的各种报表、参与被考核和各类评比工作,这导致央企总部的官僚主义现象不断加剧,有人戏称它们为“二政府。 1月26日,国资委经济探讨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都说管得过多过细,但少有实质性内容。国资委长期被一些非主责的微小环节内容所束缚,而对国企资源奢侈、领导班子腐败等关键问题却几近失声。 这段话说明目前的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该管的没管住,不该管的管了不少。据悉,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拥有近30个司局、300多个处室,管理旗下112家央企和业务,指导全国地方国资委的工作。 这套监管体
6、系的问题核心是国资委在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替代了企业董事会的角色,担当了企业决策的重任包括“三重一大,下属企业成为一个执行机构,政企分开变成了政企不分,改革主导者变成被改革者,国资委成立的初衷是建立一道隔绝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的屏障,最终却还是演化成行政干预的抓手。 糟糕的是,国资委即使替代了企业董事会的角色,却又因为是专业产权管理机构的性质,不具备了解各央企所在市场、行业和客户的实力,央企的产品或服务的幅度和跨度远超过其掌控实力,因此对下属多数央企状况了解不深不透,很多管理内容也是流于形式,看报表要状况,听汇报做决策,搞调研找典型,三重一大的决策流程很难满意企业对市场和客户的转变
7、需要的快速反应。而央企也客观形成对国资委的重大决策依靠心态,国资委没说的话不说,没做的事情不做,这也是为什么在这轮改革中众多央企少有主动改革的,这和上世纪80年头的经济改革中国企高呼松绑的主动改革形成显明的对比。 另外,在董事会功能上移的状况下,央企经营责任缺失的状况也很普遍。一段时期以来,国资委的薪酬管理体制导致央企负责人的收入是封顶的,高于公务员,却严峻低于国内外同等规模、同等效益的企业薪酬水平。在央企主要领导收入封顶的状况下,为调动员工主动性和留住业务骨干,央企内部出现工资收入倒挂的现象,中层收入高于企业班子成员甚至“一把手,奖惩的失调必定是企业责任的缺失,企业经营班子满意于守摊子,进取
8、精神缺缺,也简洁诱发一些企业负责人屡屡利用职权产生寻租行为,导致作奸犯科。 这就是典型的“一股独大的国企痼疾。 最重要的是,是否需要变更这种监管体系,也就是国资委要还董事会的主要权力给企业,这里的关键是人事权下放,由股东们依据市场要求组建董事会,董事会选聘企业经营班子。但下放后如何监督管理国有企业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以党组织为核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现场监督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确实定,定位企业中的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的贯彻执行。依据这个精神和公司法的
9、规范,央企党组织探究建立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做法,通过法定程序使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分别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促进了党的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融合。 假如推行党委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不仅会产生与公司法等有关企业法律的重大冲突或修改,也会出现党组织能否担当企业经营盈亏责任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体制的倒退。 国企改革的十字路口仍是政企之争,核心是责权利的合理划分。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是一个牟利组织,与政府机构有很大不同的是,企业收入的来源是向市场供应产品和服务,并依据盈亏状况支付员工合理酬劳,因此企业有无限进展的可能,每个员工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并根据企业效益获得自己的劳动成
10、果,当然也有经营失败企业面临破产、职工面临失业的结局。这不同于政府机构是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机构规模不能随便扩大或缩小。假如因为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就忽视企业的自利性质,依据政府运转规则来管理企业,会把企业变成“政府头、企业身的怪胎,不死不活维持现状或不断寻求各级政府的爱惜。垄断国企另作他论。 针对国企的监管问题,1月13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心纪委五次全会上表示,要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搞好对国企的巡察,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 笔者认为,现阶段国有监管体制改革应接着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落实
11、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16字要求来做好顶层设计,使国有资产管理进化为国有资本管理,重点把握两个方向: 在企业经营体制方面,国资委要充分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利,依据市场经济要求下放董事会权力,不再干脆任命和管理央企经营班子。股东们如何组建企业董事会、董事会如何聘请总经理是两个关键环节。 建议股东们充分运用市场力气、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来建设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假如股东没有把握选择合格的董事,可以托付一些国内外中介机构,如猎头公司、管理询问公司来完成董事的找寻和举荐。董事也要有任期和考核制度,原则上与经营班子同进同退。董事会在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阅历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
12、议事规则。原则上公务员或政府其他人员进入董事会和高管班子也要通过市场聘请进行,按经营管理实力凹凸确定是否录用,不能通过行政任命方式或具有行政级别。如是央企内部高管人员晋升为董事,也要切断与企业任职期间的利益联系,不能出现交叉任职,责任、利益不清的状况。 至于是否需要建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等中介机构来集中管理一些央企,把产权管理和行业战略布局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探讨,但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不能让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类似机构替代国资委,成为新的“老板加婆婆,实际变成换汤不换药,多一个管理层次。另外,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责权利的划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如何管理旗下多个央企也是一个难题。 在股东监督
13、方面,国资委或其他国资监管机构应回来股东定位,依据公司法的要求,加强监事会建设,监事成员除了从现有公务员和央企高管队伍中选拔外,更多要从市场中聘请和选拔,运用和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业务、财务、法律复合型学问的专家队伍,并供应合理甚至较高的酬劳,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催促监事会用足公司法所给予的各项权利,利用合法途径开展强力监督。另外,股东也要探究寻求利用社会、证券、媒体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全方位、有效的监督资源体系。 按此思路建设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可能国企的股东们会为董事、监事、高管们支付高额的薪酬,但也可能会吸引一流的经营管理人才进入高管团队,使企业运营高效和盈利最大化,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最
14、优化,削减或杜绝寻租和输送利益等作奸犯科行为,避开国企出现有世界上最廉价的企业家,也有最昂贵的企业制度的逆境。 其次篇:国资国企改革 国资国企改革“大年即将来临 2022年国资国企改革加速度:将面临七大主要任务 刘东;王川 导语 国务院国资委探讨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在2022年12月31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2022年国企改革将有大进展和大动作,国资改革今年意料将会遍地开花。2022年12月结束的中心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新常态下的国资国企改革看法进行分析。会议要求,要“推动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加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晰、权
15、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与此相对应的是,自2022年12月底上海领先出台国资国企改革二十条看法以来,截至2022年1月4日,全国已经有上海、甘肃、山东等22省市出台了地方版本的国资国企改革看法。部分省份看法虽未正式出台,但一些改革举措已在进行之中。南京、长沙等省会城市也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看法。随着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相关看法的逐步出台,2022年的国资改革将会迎来哪些进展? 本报记者 刘东 实习记者 王川 上海报道 地方改革遍地开花 彭建国告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之前由于国家层面方案没有出台,地方国企改革突破较少,今年意料将“遍地开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已经出台地
16、方国资改革方案后觉察,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看法主要集中在混合全部制,分类监管、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公司制治理结构、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方向,绝大部分省市都对国资改革设立了一个较为具体的目标。 例如,在混合全部制方面,甘肃提出到2022年国有经济中混合全部制比重到达60%左右,江西提出5年内混合全部制经济要占国资的70%。 在国有资本范围方面,北京国资国企改革看法要求,到2022年,8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到供应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爱惜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等领域。上海、江西、甘肃、江苏、重庆、四川、青海等省市也都将国资集中在关键领域的目标设定在“80%上。 不过,在
17、对2022年国资国企改革进展进行评价时,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改革的力度并不如预期。中国社科院微观经济学探讨室副主任刘小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国资国企改革的进展仍相对比较缓慢。 财政部财科所国有经济探讨室主任文宗瑜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出台的国资改革看法里面存在两个问题,重复性比较强,各个省的看法都差不多,在具体操作上,还是缺乏一些可操作性。 顶层设计看法将出 原定于2022年年底出台的改革看法并未能如预期出现,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认为,可以说这些总体文件由于迟迟不能出台,已经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软肋,影响到国企改革
18、总的进程。 此前有消息称,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由财政部、发改委和国资委牵头制定,可能以“1+N的形式发布。其中, “1是指首先会出台一个深化国企改革指导看法,“N则是三四十个配套方案。这些配套方案将分阶段分批发布。 国资委探讨中心主任楚序平近日表示,2022年国资国企改革将面临七大主要任务,而部分方案推出的时辰表或将提前至春节前。 尽管如此,被称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元年的2022年仍取得确定成就,分析人士认为,2022年国家在把握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精准而坚决,此外,7月起先的“四项改革试点,也为国资改革供应阅历基础,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协调。 彭建国告知21世纪经济报道记
19、者,央企方面,2022年各企业主动性较高,做了调研、制定方案等准备工作,待方案一出,央企动作应当比较大。此外,第一批国企改革试点工作到2022年也会有较大突破。若第一批试点进展顺当,其次批有可能扩大试点范围。 彭建国称,专项工作也会大有进展。在混合全部制改革方面,今年二级和三级公司会进行董事会试点等多项工作。 中国企业探讨院执行院长李锦告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对2022年国企改革形势持乐观的看法,整个国资国企改革将会铺开,尤其是在混合全部制和分类改革、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进展。 “混改新内涵 不过,目前对于国资国企改革中的一些关键领域,仍存在不少争议。 彭建国认为,目前主要有三方面存在争议,
20、即是否先对进展较好的企业进行混合全部制改革、国有经济是否该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以及是否接受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 在混合全部制方面,国资改革专家、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认为,要以进展混合全部制为契机,变更资本被板块化、碎片化,做到国有企业的实力加民营企业的活力来增加企业竞争力,通过引进新的投资者,自然垄断行业应当把可竞争的板块慢慢分拆,通过混合全部制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民营企业去家族化,建立有效公司治理。 彭建国也认为,虽然国企上市或多或少已变成混合全部制企业,但这种上市大多是形式上的,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改革。 2022年12月底在广州召开的首届国企改革进展前沿论坛上,北京师范高校公司治理
21、与企业进展探讨中心主任高超华认为,只有竞争性国企适合做混合全部制改革,而公益性国企和自然垄断型的国企应坚持国有独资或国家控股。楚序平则表示,中心企业总部最好保持国有独资,对绝大多数重要国有企业,政府要保存51%以上限制权。同时,混合全部制优先考虑包括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公众基金。 陈清泰建议称,混合全部制治理上,有五点需要考虑,过大股比的国有股权适当分散给若干持有者、全部股东都应通过股东会、董事会行使权利,确立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和战略地位。经理人由董事会选聘,董事会有权罢免。公司必需执行国家的法规接受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 去年七月,国资委将六家央企纳入“四项改革试点,其中,中国医药、中国建材
22、入围进展混合全部制经济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应当在混合全部制企业引入管理层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机制,保障“全部者到位,才能真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去年七月,国资委将六家央企纳入“四项改革试点,其中,中国医药、中国建材入围进展混合全部制经济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应当在混合全部制企业引入管理层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机制,保障“全部者到位,才能真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争议分类监管 “精确分类是实现下一步国资改革的重要一步。 中国政法高校资本探讨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不过,目前分类监管仍是争议颇多的一个领域,从地方的阅历来看,上海将国企划分为竞争类、功能
23、类和公共服务类进行监管,四川则分为竞争类和功能类两种类型,其他省市基本依据三类进行分类监管,但类别名称有所不同。 一位知情人士告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上海国资改革中,一些功能类的国有企业更情愿被划分到竞争类企业中去,因为两者受国资委监管及考核存在较大差异。 从国家层面来看,分成两类还是三类监管也有不同看法,陈清泰认为,国有经济有两大功能,国有资本应当分作两类,一是政策性功能,就是作为实现政府特殊政策目标的重要资源。二是收益性功能,那就是获得财务回报用于民生和公共服务。而这两者的比例构成,应当与时俱进进行调整。 刘小玄告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类监管如今主要的问题是分类不清,在理论上没有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强国 监管 不是 替代 国企改革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