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运动的一般模式.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科学技术运动的一般模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运动的一般模式.ppt(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0章科学技术运动的一般模式第一节 科学技术运动的特殊模式一、带头学科的更替模式前苏联科学史学学家,哲学家凯德洛夫运用历史比较法、统计分析法对科学史进行逻辑重组,提出带头学科更替模式。带头学科指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近代:第一个带头学科是力学。第二个带头学科是一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20世纪:第三个带头学科是微观物理学。第四个带头学科是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空间科学。他预言未来的带头学科将是分子生物学和心理学。带头学科更替的经验定律:T=200/2n。二、科技中心转移模式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提出世界科技中心的
2、概念,认为科技中心随着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兴衰消长而转移。汤浅光朝认为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百分比超过25%,即为当时世界的科技中心,每一个国家成为科技中心的时间平均为80年左右。近代第一个科技中心是意大利,从1540到1610年。第二个英国,从1660到1730年。第三个法国,从1770到1830年。第四个德国,从1810到1920年。第五个美国,从1920到现在。三、科学增长的指数逻辑模式三、科学增长的指数逻辑模式赖德对美国主要大学图书馆藏书增长率进行研究,赖德对美国主要大学图书馆藏书增长率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藏书量从发现它们的藏书量从1818世纪起平均每世纪起平均每1616年
3、翻一番。年翻一番。普赖斯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以科学杂志和科学论普赖斯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以科学杂志和科学论文作为知识量的重要指标,描述了科学发展的加文作为知识量的重要指标,描述了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速规律:W=W=ee(WW为科学指标,为科学指标,和和MM为任意常量,为任意常量,T T为时间)为时间)科学的指数增长率只是近三个世纪科学发展的统计性经验规律,不能无条件,无限制外推。普赖斯也指出,指数增长到一定时期将会中断或变形,让位于另一种S形的逻辑增长曲线,并经过转折点开始反曲,其速度放慢,并逐渐向饱和极限趋近。这是因为科学在历史上不断受到积累规范和变革规范的交互作用,在积累规范起作用时,科学发展遵循
4、指数增长率,在变革规范起作用时,指数增长率就被破坏,这往往是科学革命到来的重要标志。四、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 危机 科学革命 新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形成的标志就是范式的形成,它是指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理论框架、基本方法以及学术规范等。前科学时期,范式尚未形成,从事同类学科的研究者对研究前科学时期,范式尚未形成,从事同类学科的研究者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共识,也没有为大家接受的公认理论。的问题没有共识,也没有为大家接受的公认理论。常规科学时期,形成公认的范式,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和学术常规科学时期,形成公认的范式,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和学术
5、规范,这一时期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在范式的共同支配下规范,这一时期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在范式的共同支配下解难题。解难题。反常,出现了范式预期以外的新事物,新发现,用范式难以反常,出现了范式预期以外的新事物,新发现,用范式难以解释。解释。危机,当反常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危机,当反常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开始怀疑范式,科学共同体出现分化,旧范式面临生人们开始怀疑范式,科学共同体出现分化,旧范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死存亡的考验。科学革命,新的范式创立,取代旧范式以吸收和解释反常事科学革命,新的范式创立,取代旧范式以吸收和解释反常事例。例。新常规科学,在新的范
6、式指导下继续进行新常规科学,在新的范式指导下继续进行“解难题解难题”的活动。的活动。常规科学时期,需要一种收敛思维,而科学革命时期需要一常规科学时期,需要一种收敛思维,而科学革命时期需要一种发散性思维,两者应保持种发散性思维,两者应保持“必要的张力必要的张力”。该理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突出了科学的创新精神;同时,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其发展受科学内部因素(科学性)和科学外部因素(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和制约,范式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知识的社会形态,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信念。第二节 从生产到技术,科学的
7、早期运动模式古代:古代:弓箭弓箭 钻具钻具 制陶制陶 金属冶炼金属冶炼 农具农具 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社会分工的出现:农业与畜牧业;社会分工的出现: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和农牧业;手工业和农牧业;商业与工农业。商业与工农业。三大分离的出现:城乡分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三大分离的出现:城乡分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分离。的分离、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分离。技术发展靠生产经验积累,科学发展靠对经验的总技术发展靠生产经验积累,科学发展靠对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结和概括。生产生产 技术技术 科学科学近代早期:近代早期:产业革命产业革命 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技术走在科学发展之前;如蒸汽
8、机的发明和制造比技术走在科学发展之前;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制造比热力学领先半个世纪。热力学领先半个世纪。科学理论的进步未能直接转化为技术发明:例如,科学理论的进步未能直接转化为技术发明:例如,电磁波的理论预见直到电磁波的理论预见直到4040年后才转化为广播。年后才转化为广播。近代后期:第二次技术革命近代后期:第二次技术革命科学发展科学发展 技术发明技术发明 生产生产 专业科学研究机构出现,在物质生产部门也了出现专业科学研究机构出现,在物质生产部门也了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科学劳动的分离,但两者之间的关了物质劳动和科学劳动的分离,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趋紧密。系更趋紧密。“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
9、的”首先,生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供总结的经验。其次,生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研究的课题。第三,生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研究手段。第四,生产为科学研究的成果提供了检验的条件。第三节 从科学、技术到生产的现代运动模式在当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的动力和标志,科在当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的动力和标志,科学技术本身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学技术本身成为直接的生产力。首先,物化的科学技术排挤并取代了人作为首先,物化的科学技术排挤并取代了人作为“劳动者劳动者”的地位。的地位。其次,科学技术物化为工具,而且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其次,科学技术物化为工具,而且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第三,科学技术使越
10、来越多的自然物成为劳动对象。第三,科学技术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物成为劳动对象。第四,生产过程越来越多样化,劳动力、工具和劳动第四,生产过程越来越多样化,劳动力、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化,管理和控制这些过程和对象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化,管理和控制这些过程和关系越来越困难,对科学和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关系越来越困难,对科学和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第四节 科学 技术 生产的双向运动模式这一双向运动模式始于这一双向运动模式始于2020世纪中叶。由于计算机、世纪中叶。由于计算机、核能和空间技术的出现,开始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核能和空间技术的出现,开始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它的丰硕成果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
11、大飞跃,它的丰硕成果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然科学引起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飞跃,而技术自然科学引起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飞跃,而技术和生产的变革的成果反过来变成科学革命的强大和生产的变革的成果反过来变成科学革命的强大基础,促进并加速着科学革命的进程,这是现代基础,促进并加速着科学革命的进程,这是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特点,这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特点,这一特点使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在更高的基础上融一特点使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在更高的基础上融合为一个整体。合为一个整体。一、科技革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技术 运动 一般 模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