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普通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范本7篇.docx
《2023年度普通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范本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度普通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范本7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度普通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范本7篇普通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范文篇1第一单元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
2、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
3、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板书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
4、数目相关的。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板书还原剂氧化剂有还原性有氧化性被氧化被还原思考与讨论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普通高中化学教案教学
5、范文篇2一、对教材的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2、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离子键;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教材涉及的
6、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三、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
7、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四、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五、教法与学法分析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六、教学设计的程序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
8、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七、具体教学设计:1、新课引入: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
9、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3、组织讨论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来
10、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
11、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八、课堂小结: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普通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范文篇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
12、两组概念的区别。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
13、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
14、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
15、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教学建议(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
16、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教学设计方案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难点: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教学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教师活动
17、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结论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结论(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
18、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投影)提供数据: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
19、解不同物质的质量: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四)总结、扩展(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2)扩展练习:试判断: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
20、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普通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范文篇4一、教学目标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从对悬浮颗
21、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二、重点、难点分析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三、教具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H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2.制
22、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四、主要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二)新课教学过程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18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度 普通高中 化学教案 教学 范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