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五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五篇.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五篇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1一、本周教学内容: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二、重点、难点:1.本节的重点是水的离子积,氢离子浓度、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2.本节的难点是水的离子积,有关溶液pH的简单计算三、具体内容:(一)水的电离1.水的电离2.水的电离程度3.电离*衡常数4.水的离子积5.需注意的6.影响水的电离*衡的因素(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1.Kw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存在2.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3.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4.溶液酸碱性的表示5.pH的测量(三)pH的应用1.医疗上2.生活上3.环保领域中4.农业生产中5.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
2、中(四)酸碱质子理论A.溶液pH的计算方法B.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1.实验2.酸碱指示剂在中和滴定中的应用典型例题例1将pH=4的酸溶液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可能是()A.等于7B.大于7C.小于7D.无法确定解析:考虑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和pH的计算。例2今有HA、H2B、H3C三种弱酸,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规律,它们之间发生下列反应:HAHC2-(少量)=A-H2C-;H2B(少量)2A-=B2-2HA;H2B(少量)H2C-=HB-H3C,回答下列问题:(1)相同条件下,HA、H2B、H3C三种酸中,酸性的是_;(2)A-、B2-、C3-、HB-、H2C-、HC
3、2-六种离子中,最容易结合质子(H)的是_,最难结合质子的是_;(3)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3COH-(过量)_;HA(过量)C3-_。解析:掌握酸碱质子理论。例3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等于()A.9.0B.9.5C.10高中语文.5D.11.0解析:考查与pH有关的计算。例4有人曾建议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G的定义为AG=lgc(H)/c(OH-)。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在25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7,AG=1B.在25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7,AG7,AG0D.在25时,溶液的pH与AG的换算公式为AG=2(7-pH)解
4、析:考查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和对定义的理解、运算。例5pH=3的两种一元酸HX和HY溶液,分别取50mL加入足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收集到H2的体积分别为V(HX)和V(HY),若V(HX)V(HY),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X可能是强酸B.HY一定是强酸C.HX的酸性强于HY的酸性D.反应开始时二者生成H2的速率相等解析:考查对溶液中弱酸的浓度和离子浓度的区别。例6在25时,某稀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为10-13mol/L,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溶液一定呈酸性B.该溶液一定呈碱性C.该溶液的pH一定是1D.该溶液的pH可能约为13解析:考查对水的离子积的理解和影响因素
5、。例7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A.pH=7的溶液B.c(H)=c(OH-)的溶液C.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D.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答案:B解析:考查溶液中性本质的分析。例8在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A.12B.7C.6D.2答案:AD解析:掌握溶液pH计算的根本原则。模拟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室温下,*均每n个分子只有1个分子发生电离,则n值是()A.10-14B.55.6107C.107D.55.62.如果25时Kw=110-14,100时Kw=110-12,这说明()A.100时水的电离常数较大B.前者
6、c(H)较后者大C.水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D.Kw和温度无直接关系3.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不变的是()A.HCl溶液B.NaOH溶液C.Na2SO4溶液D.氨水4.将0.1mol/L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c(H)和c(OH-)都减小B.溶液中c(H)增大C.醋酸电离*衡向左移动D.溶液的pH增大5.用pH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和V2的关系正确的是()A.V1V2B.V16.在313K时,水的Kw=3.810-14,若在313K时,c
7、(H)=1.010-7mol/L的溶液()A.呈酸性B.呈中性C.呈碱性D.无法判断7.水的电离过程为H2OHOH-,在不同温度下其*衡常数为:K(25)=1.010-14,K(35)=2.110-14,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B.在35时,c(H)c(OH-)C.水的电离度(25)(35)D.水的电离是吸热的8.准确量取25.00mLKMnO4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A.50mL量筒B.10mL量筒C.50mL酸式滴定管D.50mL碱式滴定管9.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A.11:1B.9:1C
8、.1:11D.1:9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Cl溶液中无OH-B.NaOH溶液中无H+C.NaCl溶液中既无OH-也无H+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c(H)?c(OH-)=10-1411.进行中和滴定时,事先不应该用所盛溶液润洗的仪器是(已用蒸馏水洗过)()A.酸式滴定管B.碱式滴定管C.锥形瓶D.量筒12.中和相同体积、相同pH的、NaOH和NH3?H2O三种稀溶液,所用相同浓度盐酸的体积分别为V1、V2和V3,则()A.V3V1=V2B.V3V2V1C.V1V2V3D.V3试题答案1.B2.AC3.C4.D5.A6.C7.D8.C9.D10.D11.C
9、D12.A试题解析1.根据每55.6mol水中有110-7mol水电离,而分子个数比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列比例计算即可。2.温度较高,Kw较大,所以选A;Kw较大,即水的离子积较大,说明电离*衡正向移动,升高温度*衡向吸热方向移动,说明正向为吸热方向。3.湿润的pH试纸,相当于溶液被稀释,使得酸性和碱性存在误差,但是C是中性溶液,不受影响4.弱电解质溶液存在着电离*衡,加水稀释,*衡发生移动,c(H)减小,而c(OH-)增大,pH增大,*衡右移。5.因为盐酸是强酸,全部电离,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所以全部的氢离子(包括没有电离的)醋酸中多,所以所需体积少。6.根据水的离子积的公式,计算出c(
10、OH-)=3.810-7mol/L,比氢离子浓度大,因此显碱性。7.升高温度,K增大,说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都增加,但是是同等程度增加,所以离子浓度仍一样,但电离程度增加,*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向是吸热反应。8.由于量的体积精确度为0.01mL,故应选用滴定管,而KMnO4是强氧化剂易腐蚀碱式滴定管的橡皮管,所以选C。9.混合前,碱中c(OH-)=0.1mol/L,酸中c(H)=0.01mol/L,因为算得溶液中OH-剩余,为10-3mol/L,其等于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D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再溶液体积(V1V2)。11.锥形瓶里的待测液,物质的量一定,如润洗则多;量筒是粗量仪器,没有
11、必要润洗。12.因为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还有一部分分子未电离,所以所需的酸多。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2一、教学准备阶段:在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整洁。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学生按实验桌每5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
12、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三、具体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一、认识你的实验室;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说明: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已经进过生物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做过多次实验,对实验室的要求和规则比较熟悉,因此,要求他们自己拟定一份实验室规则,即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也让他们体会到编写这些规则的良苦用心。】(2)、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说明:没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强调一下,并提示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3)、展示危险品图标,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说明
13、: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1、药品的取用(1)、提问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说明:用生活常识引入,既有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2)、观察桌上的碳酸钠粉末、锌粒、石灰石等固体药品和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液体药品。【说明:用事实验证学生的猜想。】(3)、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个实验操作。重点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说明:把学生相互评价这一重要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具体化,并使学生亲眼看到评价的价值
14、所在:使结果更完美。】(4)、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说明:必须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做出小结,这一步是学生把经验知识提升为规律知识的一种认知的升华。】2、物质的加热(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个“绝对禁止”?【说明: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已知,在此仅强调,即用复习作为学习方法,且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间的整合】(2)、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用口头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3、洗涤仪器(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说明:很有可能学生只知道如何洗,却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否洗干净,在此引发同学们思考。】(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
15、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第三板块:布置作业。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3【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课标分析】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
16、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
17、学学习的价值。【学情分析】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
18、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教学重点】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
19、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
20、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
21、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教学模式】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
22、,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讨论发言: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学生互相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实验导学探究原理(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
23、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抢答有关问题。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1、描述实验现象;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在观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化学课 教师 教学 设计 案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