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论语》读后感8篇.docx
《中国名著《论语》读后感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名著《论语》读后感8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名著论语读后感8篇中国名著论语读后感篇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
2、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
3、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国名著论语读后感篇2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子,氏孔,他是今天的东曲阜人,祖籍是今天的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风气,他也倡导了仁,礼,义,智,信,是儒学家派创始人。孔子主要的成就是春秋,修
4、订六经,创办私学。我读完了论语,觉得论语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话说有一天,子路来孔子家学习,穿着一身非常华丽的衣服,慢慢地走了进来,孔子让他换一件非常朴素的衣服,子路听到后,连忙跑回了家换了一件朴素的衣服回来了。却还是原来的样子。孔子对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意思是:由我教给你怎么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有一次数学考试,我有一道数学题不懂,就去问老师。老师讲过后,我还是不明白,虽然我没有弄懂但我却不敢说,我怕老师说我笨,结果下一次考试,我又做错了,扣了四分。论语使我们懂得了很多,比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
5、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会无往而不胜!中国名著论语读后感篇3趁着寒假的闲暇时间,仔细的诵读了这一本薄薄的小书论语。孔子提倡师生之间应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它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它是我国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
6、启发式教育,现在的老师都不陌生.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欲教好,因材施。孔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处世:以真报怨,以
7、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让人觉醒与自强.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且彼此间要留一点分寸。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么才是淡如水,水的纯净与清彻.通篇读完发现,书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坦荡,
8、温暖,从容,朴素,和谐.其实,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学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处世、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种种,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间与遐想的余地.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的生活的秘诀那样,却需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中国名著论语读后感篇4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有关政治、社会、教育、交友、处事的说法的书。根据其重要性可分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自己的话,第二等是孔子跟第一流学生的对话。孔子的学生大概可以分为四科,一般称为“四科十哲”,这四个科目里面有十位哲学家
9、。“哲”是指古代有学问的读书人。具体分类为: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宰我、子贡;政事科:冉有、子路;文学科:子游、子夏。第一流学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语科。第二流学生从政事以下,第三等就是孔子跟第二流以下的学生对话。第四等是学生自己发表的言论。孔子有着温和的理性主义、深刻的道德情怀、乐观的人生理想三个思想特色。论语全书共分“学习与人生成长”、“对生活的启示”、“人性到底是什么”、“如何建设和谐的家庭与社会”、“提升心灵,超越自我”五辑,傅先生更是用其独特的西方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清晰理路与独到诠释,不仅使人更易深入体会孔子的思想,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从学习、交友、为
10、人、中庸、风度、生死等方面阐述人生。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读到开篇的第一句便深有感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是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让做我老师的我备感荣幸。“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到底是学什么呢?一般人认为是学习古代的“五经”、“六艺”,但是学“五经”、“六艺”就好像现在的学生在学校上课一样,你看见有几个学生真正高兴的?所以根据孔子整个思想来说,我认为是学做人处事的道理。在古代,“诗”代表文学诗经;“书”代表历史尚书;“礼”代表社会科学礼记(有很多详细的生活规范);“乐”代表艺术乐经;“易”代表哲学易经。古代的人文学科
11、以及生活的基本规范就在这“五经”里面。“五经”的“经”即永恒的道理,学习五经就是学习永恒的道理,也就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同时这句话也无不凸显做人处事的道理,尤其是“时”适当的时机。孔子曾用水来比喻人的生命智慧,“智者乐水”,以水为乐,水就是能够顺着地形的各种状况而调整,碰到山它就绕弯了,碰到低的地方就把它填满,所以水代表智慧,能够适应各种情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悦”跟“乐”有什么差别呢?其实差别不是很大,“悦”是内在的一种高兴,“乐”是外在显示出来的笑哈哈、笑眯眯的快乐。“东海有圣人,西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这是跟朱熹同一个时代的宋朝哲学家陆象山说的,所谓的东海、西海、南海、北
12、海都有圣人,心是一样的,掌握的理也是一样的,都是相通的。这应该是阐述了孔子对待交友的一种方式:志同道合绝不是党同伐异,而是没有任何特定的目的,只是纯粹追求人生的理想。“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个人已经学问有成,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声望,但是照样不能为人所理解。谁不理解?当然是有权力的人。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求人不如求己,时机还不成熟,再有学问也不能代表这个时代都要照你的方式来做。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斥的各种尔虞我诈,相互利用,各种不理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生气保持君子风度呢?论语的开篇就告诉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
13、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翻阅了论语300讲,但是觉得如果“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是真的,那么“半篇论语可以护一生”也是有效的命题。关键在于:如何确实把握其中的道理?中国名著论语读后感篇5看到阿波的读后,才想起几年以前曾带研究生读过一次论语别裁。不过当年共读的学生都毕业了,阿波也已硕士毕业工作了两年,今年又来我新调来工作的这所大学读博士,并由我协助指导论文,可谓因缘巧合。而论语,我希望成为我指导的每一位学生的必读内容;对我来说,也是常读常新。说来这是第二次阅读南怀瑾先生所著的论语别裁,只不过第一次并未留下任何文字印记,随着阅读讨论的结束而结束,在之后的
14、日子里也未能用心去体会,有些惭愧。这次趁着入学前的一个月,伴随着一些杂事,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上册。第一篇学而包括了孔门教学的目的、态度、方法等等,讲的是作学问的内在修养。第二篇为政,讲的是学问的外用,突出了德的重要性。第三篇八佾,为我们讲述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礼。祭祀之礼,外交之礼,君臣之礼,皆入其中。第四篇里仁,对“仁”进行了阐释和讲解。公冶长第五和雍也第六,通过对话和事例进行印证,述而第七则是通过对学而的注解,引申了学问之道。泰伯第八引申注解了为政,而子罕第九则是对公冶长和雍也进行了引申,阐述了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学问的观点。读完之后,印象较深的是学而、为政和里仁三篇,在此记下一些零星的感受。“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中国 名著 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