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教案参考五篇.docx
《2023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教案参考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教案参考五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教案参考五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于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作者。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
2、、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_。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4)君:是对人的尊称。(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
3、12日的大沽口事件。(以下见课文注释)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_前集会_,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
4、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同学默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思考以下问题:问1: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教师板书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这篇课文题为“
5、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评述。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_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
6、“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的总体思路。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三、布置作业1、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2、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7、?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2鸿门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
8、句式用法。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作家作品。2、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3、诵读课文,能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9、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提示(一):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么安排你呀?”提示(二):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二
10、、作者、背景简介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
11、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_”,有很高的文学价值。2、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_。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
12、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三、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准确认读1、学生听一遍录音,教师强调一些难字的读音。本文异读字有: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ng)道芷欲间行(jin)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文中难读字有:飨(xing)说(shu)美姬(j)鲰(zu)
13、生卮(zh)酒有郤(x)玉玦(ju)瞋(chn)目目眦(z)跽(j)曰参乘(shng)彘(zh)肩不胜(shng)刀俎(z)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勾出疑点。四、提要:梳理情节,整体感知学生先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板书):序幕-曹无伤告密开端-范增献计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_-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尾声-刘邦诛曹五、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生字、异读字,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完成优化设计“自主梳理”部分练习。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把握文章故事情节。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3边城教学目标: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
14、小说主题的作用。2、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教学重点: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分析法。第一课时(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_,来作朴素的叙述。)一、导入。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
15、活的画卷。二、情节梳理。(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16、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
17、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边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
18、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三、环境分析。思考一:很明显“边城”除了是这部小说的题目,还是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不论大家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或者对边城了解多少,小说中的这个地方给大家的印象是怎样的?换言之,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世外桃源,质朴天然)1、地理位置处在边缘,客观上与世隔绝。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语文 同步 教学 教案 参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