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的教案.docx
《夜雨寄北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雨寄北的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夜雨寄北的教案 第一篇:夜雨寄北的教案 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建的意境;品尝诗歌语言的精妙,正确理解、相识挚友间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
2、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老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尝: 1、“君问归期未有期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 如今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品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3、。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明确: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将来,希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将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将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加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
4、味无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五、老师小结: 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比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奇诡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其次篇:夜雨寄北(教案)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当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日,我
5、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当书记相当于如今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化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化学习此诗做好铺垫。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
6、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精确。 四、赏析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期:回家的日期。巴山:这里指巴蜀大地。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来信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前句的“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这样一问一答,只见夫妻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后句“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
7、远,相隔千里,而且境况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 诗的前两句通过一问一答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长思念。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将来欢乐的憧憬。既然希望“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希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则此时独与“巴
8、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寂与苦痛,可想而知。 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苦痛,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哀痛,半是温和的深长情韵。 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此诗用语浅显,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爽流畅,既有民歌的质
9、朴之美,也有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古诗 第三篇: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一、 导入 二、 了解作者和背景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高雅华丽,形象显明,工于比兴,深于寄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这是一首喜闻乐见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
10、到12年,妻子便去世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处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此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剧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情,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 解题读诗 查资料,说说你从今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夜雨寄北,“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题解:秋天下雨的夜里,我写下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友人妻子 四、 理解诗意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诗文意思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
11、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体会诗境:“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起先,就摆出了不行解脱的冲突。归期的盼望与未有期的悲观,两相对立。悲怆沉痛,覆盖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外表上看,是即景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心情,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苦痛 。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
12、,写出诗人的遐想。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希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 “却话巴山夜雨时更为精彩,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似顺流之舟。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假如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和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谊。这给诗中增加了欢欣感。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意料的期盼,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苦痛。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动,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五、 合作探究 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夜雨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