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与复习策略研究.ppt





《高考备考与复习策略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与复习策略研究.ppt(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备考与复习策略研究长春地区长春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长春市第二中学柳博实()2016.03.27 中国厦门一、科学定位高考备考方向二、合理使用高考备考策略目 录Contents01.科学整合高考备考信息02.精准使用高考备考常模04.系统抓好有效教学05.全程开展思维训练06.高考目标管理推进计划科学整合备考信息 Scientific Integration of Pro Forma Information01PART ONE科学整合备考信息52 0 1 6 年 高 考 试 题 的 使 用 情 况 1对 高 考 选 拔 人 才 标 准 提 出 三 点2目 前 全 国 高 考 命 题“教 考
2、 分 离”3高 考 命 题 研 究 成 果 分 享42015 年 高 考 贯 彻 落 实“一 点 四 面”56高考试题的立意形式1.1 2016 年高考试题的使用情况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1)新课标全国卷(乙卷):(1套,9地区)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西、广东。(2)新课标全国卷(甲卷):(1套,12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3)要求考试中心单独命题:重庆、四川、安徽、福建、海南-丙卷(4)自主命题省份:(5套,5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各省考试院对2016年高考试题选用的意见(1)基于扎实的学科
3、基础知识。人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首先是来自于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并不是首先来自于某种方法,因此,愈是信息多元和创新要求较高的时代,愈是要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2)基于良好的思维素质。良好的思维素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系统性、思维的综合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这实际上是信息时代和创新型人才观对高考选拔标准的核心要求。(3)基于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是学习潜质和创造力的主要体现,也是应该收入高考选拔标准的重要内容。1.2 对高考选拔人才标准提出三点命题要求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出现目前“教考分离”的原因,他指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3 目前全国高考命题“教考分离
4、”强调这是趋势,只会加强。教师仅仅面对教材和教参这一传统的教学资源,远远不能适应目前高考的命题要求,高考试题在命制时采用的是大量新颖、陌生甚至前沿的全新材料,这与教材呈现的材料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大量使用原始的真实材料。日常的教学中呈现的材料与高考的文本材料雷同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日常教学是为达到具体的教学要求;高考是选拔性质,是在忽略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高于教学目标,选拔不同层次的人才,不是了解学生普适性的目标达成,通过高考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流。教学主要是解决的“是什么”?高考更多的是侧重于考查“为什么”?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托,但并非拘泥于教材,况且目前教材版本的多元化,为显示公平性不可能依据某
5、一本教材作为命题的依托,只能是更多注重依据材料且材料来源于教材之外,并且透露命题组人员并不看教材。(1)教材的问题(3)内容的构建不同(2)文本的呈现形式(4)要求的维度不同(5)指出高考命题具有随机性,并不刻意回避某些知识。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n 除考纲要求的能力外,高考注重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查,关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命题走向“质疑”。n 目前,以探究能力考查来承载批判性思维的检测。n 探究能力考查实现的方式:通过“新对象、新素材、新问题”来实现。1.4 高考命题研究成果分享理科三种方式:(1)强调考查新事物的学习能力;(2)试题情景密切联系生活、社会和科技来考查;(3)设计
6、开放性试题来考查。副本1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提升高考对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l 设置开放性试题,考查创新能力;l 创新试题与新定义问题:关注现代科学技术;l 数学学科加强优秀传统学科思想 渗透和中华数学史的考查;l 从我国历史上数学家的著作中选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5高考命题要贯彻落实“一点四面”科学整合高考信息Part 1教育部高考“一点四面”的命题意见(探索把学科能力和思想道德渗透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立 德树 人依 法治 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新能 力加
7、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考查,指引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管和价值观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1.6 高考试题的立意形式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问题立意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1.6 高考试题的立意形式知识取向双基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 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化取向试题编制的走向:(1)以能力测试为主导;(2)以现实问题立意。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命题思路深度分析5重视试题的基础性7重点考查主干知识 8坚 持 能 力 立 意,兼 顾 适 度 创 新9理论联系实际101选考问题11使用题库命题问题 12命题选材与热点问题新题型和新答案的研
8、究问题把握各科考纲的内容和能力要求重视考查基础性试题;n考查通性通法,将思想、方法体现在思维过程中。n采用学生的熟悉素材、背景和语言,使学生运用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展示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认知积累水平。n采用熟悉的试题背景材料,通过不同的视角,更巧妙的构思,形成新的试题,让学生对试题感觉既熟悉又陌生。1.7 重视试题的基础性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重点考查“四基”:n“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学科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n“四基”通过“基本过程”来考查。1.7 重视试题的基础性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重点考查主干知识,在新知识点交互处命题。1.8.1 与终身发展相关的知
9、识 1.8.2 联系生活实际 1.8.3 联系科技发展 1.8.4 新情境中考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科素养。1.8 重点考查主干知识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1.9.1 能力创新“四能”,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走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走向“质疑”。命题时关注:(1)学科基本能力,学科综合能力(2)学科专项能力(3)应用性能力(4)自主学习能力:如现场学习能力(5)思维能力(6)综合性能力1.9 坚持能力立意,兼顾适度创新应用、迁移学以致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探究、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能力。学科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思辨性)高阶思维、高阶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
10、发散性思维能力(开放)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关注综合素养,不同程度体现跨学科的综合,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综合能力水平。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内容创新(1)选材(2)情境呈现方式(3)设问更加开放1.9 坚持能力立意,兼顾适度创新在新知识点的交汇处命题;联系STSE;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关注大数据背景的新问题、新成果。复习时不要忽视学科史的考查,突出考查研究过程和探究过程。呈现多元化-混合文本:即有连续性文本内容(文字文本),又有非连续性文本内容(清单、表格、图表、图形、目录等)。n 半开放性设问给出具体观点,选“赞成”、“不赞成”或“同意”、“不同意”,说明理由或做出合理解释。n 选
11、择性开放设问给出几个观点,选择其一作答。n 限定性开放设问给出具体的观点,限定作答。n 完全开放性设问考生从给出的材料或情境中-提出一个观点-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或规律性认识。n 设问强调层次性,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增加开放探究,解决应用性情境问题,用批判性思维来考查。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1.10.1 注重考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试题,能够表现出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1.10.2 题目内容和表现形式仅仅是载体,核心是突出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保证试题反映学科特点,贴近学科本质,从思想方法入手,以典型事件为背景或素材,考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0 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
12、art 11.11.1 各模块尽量等值,“实际不能等值”。1.11.2 命题时学生选多的出难点,选少的出简单点。引导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性。1.11.3 选考题的功能也在变化,倾向于能力测试。1.11.4 命题中等难度,最后一问有必要的区分度。命题时不怎么考虑难度,不刻意追求等值和均衡。1.11 选考问题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利用题库命题,随机抽样直接或修改后“组卷”,体现命题公平。1.13.1 A类题库:1.13.2 B类题库:1.12 使用题库命题问题科学整合备考信息Part 1精准使用备考常模Normative Use of Pro Forma Norms02PART TWO精准使用
13、备考常模内容常 内容常 模 模1 12 23 34 4n研究各学科2009-2015高考试题考试内容常模(情境常模)n设定模拟考试的内容常模参看双向细目表2.1 研究高考试题的内容常模精准使用备考常模Part 2“无境”,解题方式解构2.2 研究高考试题的设问常模精准使用备考常模Part 2 压轴题要求达到必要的学科深度,思维、答案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揭示学科本质。“有境”,解题方式建构2.2 研究高考试题的设问常模精准使用备考常模Part 2高考命题的设问范式 2.2 研究高考试题的设问常模精准使用备考常模Part 2知识维度 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了解 了解 理解 理解 应用
14、应用 分析 分析 评价 评价 创造 创造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考查题型 考查题型 说明性试题 说明性试题 理解性试题 理解性试题 探究性试题或开放性试题 探究性试题或开放性试题设问方式 设问方式 是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做更好?怎么做?怎么做更好?解答方式 解答方式 同化 同化 同化或顺应 同化或顺应 顺应 顺应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 线性的(逻辑的)线性的(逻辑的)非线性的(非逻辑的)非线性的(非逻辑的)高考命题的设问范式 2.2 研究高考试题的设问常模精准使用备考常模Part 22.3.1 数学难度常模(甲卷)年 份 语 文数 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备考 复习 策略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