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劝学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劝学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劝学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教案劝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1.
2、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教师补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
3、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劝学译文【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
4、,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
5、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
6、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名家点评】本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于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
7、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
8、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有删节)【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
9、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2)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3)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4)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5)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
10、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11、”)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劝学(节选)课后习题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三段节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按要求完成69题。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12、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兰槐:一种香料。6.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乎动静形:形状,形体。B.其渐之滫渐:浸泡。C.游必就士就:接近。D.长而异俗长:长大成人。8.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1)甲文:_(2)乙文:_(3
13、)丙文:_9.翻译下面句子。(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2)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6.参考答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解析:理解了文意,加标点并不难,而理解文意的前提是正确断句。所以,这道题既是考查标点,更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7.A解析:“形”应为动词“表现”。8.参考答案:(1)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2)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3)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解析:这里的几段文字与课文部分保持着基本相同的行文风格,即通过大量比喻和具体
14、事例来论证观点。概括这几段文字的观点,务必要联系对课文部分的理解。9.(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2)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参考译文:甲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完美?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学问,把学
15、问当做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乙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皇甫谧耽学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
16、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事务繁杂),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
17、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柳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昔孟母三徙以成仁(迁移)B.或有箴其过笃(劝诫)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命运)D.辞切言至,遂见听许(看
18、见)11.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相同。B.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不同。C.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不同。D.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相同。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皇甫谧是安定朝那人,后随父亲迁居新安。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B.皇甫谧能够听从教导,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好学不怠。C.皇甫谧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耽玩典籍,终身不仕。D.皇甫谧待人诚恳,始终如一,不以穷达而有所不同。13.翻译句子。(1)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2)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3)何必崇接世利
19、,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答案:10.D解析:“见”表示被动的意义。11.C解析:第(1)组“修”前句应为“修饰”,后句应为“长”;第(2)组“过”前句应为“拜访”,后句应为“超过”。13.参考答案:(1)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2)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3)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声呢?解析:(1)句“修”(修身立德)、“笃”(专心致志)、“何”(什么),要注意特殊句式“何有”(有什么呢)是宾语前置句。(2)句“躬”(亲自)、“农”(活用为动词“干农活”)。(3)句注意固定句式“何必乎?”(何必呢?)、“崇接”(向上攀附
20、)、“事”(为从事、忙碌)。参考译文:皇甫谧,字士安,是安定朝那人。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呆傻。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即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于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
21、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有人劝皇甫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以博得好名声。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玩味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城
22、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父亲堂姊妹的儿子。当梁柳要去城阳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为他饯行。皇甫谧说:“梁柳未做官时探望过我,我都不出门迎送,吃饭也不过盐菜之类。贫穷的人不以酒肉来招待。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吗?那样做我的心会不安的。”当时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孝廉。景元初,相国也曾征召他,但皇甫谧都不赴任。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陈述,皇甫谧的恳切言词,终于获得了准许。自己上书给皇上要求借书,皇帝送他一车书。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皇甫谧著诗文甚多,皆为世人所重视。三、语言表达14
23、.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_。(3)推荐理由:_。(4)这句古训警示人们:_。参考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3)这句古训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4)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解析:本题比较简单。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首先要找一句古训(如:题干中“学不可以已”),古训实质上就是古代格言、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指出这则古训的含意(如:题干中“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质上就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指出它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个人及现实阐明喜欢的原因,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义(如:题干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15.联系劝学一文,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下联。上联:孔子论语,勤学必温故知新下联:_答案示例: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解析:解答此题,应首先分析上联的特点:“论语”既指孔子谈论学习之语录,又指孔子的著作,同时“温故知新”的名言又是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这样,结合题目要求,就能对出下联。另外注意下联主要从内容上与上联对应即可。
限制150内